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7 18:27
共2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5-27 22:48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国的传统节日河灯节,由“盂兰节”,“中元节”逐渐演变而来,也称“鬼节”。是中国祭奠先人的传统日子。俗话说:“七月半,鬼上岸,放河灯,烧香秉烛祭河神”。就是说这一天。
神话传说
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任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过去人们在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还准备一些菜肴、酒、饭、金银衣纸之类到路口去祭祀鬼神。传说里这天所有游荡的鬼魂们都期盼能寄身在亲人放的莲花灯里渡过阴暗的河流去投胎,好像通往阳间的路很黑需要灯光照亮才能找到方向,所以放河灯成为了这天最重要的祭祀活动,人们都会在这天放河灯来超度迷途在阴阳界间的亡魂。
河灯节来由
传说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成就神通后,欲度化父母,以报生养哺育之恩。他用天眼遍观三界六道,看到死去的母亲居然身堕地狱,转生为饿鬼,腹大如鼓,咽小如针,想吃又吃不下,嘴里冒烟,不得饮食,饿得皮包骨头。目连非常难过,于是前往地狱探视,只见地狱一派凄惨景象:在此服罪的人,一天要经历万次生、万次死;或者是身陷刀山剑树,或者被铁犁耕舌,或者遭汁铜灌口,或者要吞热铁火丸,或者手抱铜柱,身体焦糊。还有牛头每日凌迟,狱卒终朝来拷;镬汤煎煮,痛苦难当.....为了解救母亲,目连施展神通,用钵盛了饭食去喂母亲,母亲一手持钵,一手遮掩不令旁见,悭贪之习依然如故,心量依然太小;上天罚她饭食未等入口,即化为火炭,无法进食。见此惨状,目连悲号泣涕,于是返身求佛救度。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19:56
河曲河灯节俗称河灯会,是主要流传于山西省河曲县,它是晋、陕、蒙三省黄河边的民众共同参与的一项隆重的传统民俗活动,具有鲜明的黄河民俗文化色彩。它集祭禹、悼念亡灵、祈福于一身,用放河灯这种形式来寄托对故去人的哀思和对未来的美好企盼。
放河灯的习俗起源于印度。
据说在佛祖释迦牟尼的故乡,佛教信徒每年于七月十五日举行孟兰盆会,放河灯追祭祖先、超度亡灵。孟兰,在梵文中是“倒悬”的意思。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
作为一种民俗文化,河曲河灯节最早的记载可见于明万历《河曲县志》:明弘治十三年,知县李邦彦率众祭奠大禹,放河灯。清道光十三年重修禹王庙,晋、陕、蒙边民捐资,并将祭奠大禹、放河灯的历史情形绘于墙壁而记之。
历史上的河曲地瘠民贫,灾祸不断。为了谋生,男人走西口,女人挖野菜,孕育出了悲苦高亢的民歌,产生了催人泪下的走西口故事。很多走西口的人再也没有回到家乡,为了悼念远去的亲人,祈福未来,人们举行了一系列的仪式,河曲河灯会就是这些仪式中比较独特的并逐步延续下来的古老习俗。河曲河灯会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前后三日举办,灯会举办前要举行放河灯祭禹仪式,并将社会各界粘糊的河灯供于神禹位前,祭奠大禹。其后,僧人诵经,民众把做好的河灯列队供于神龛前,乞求神禹消灾免难,保佑风调雨顺。晚上,当夜暮降临的时候,主持人鸣炮点燃火把,僧人诵经将神位前花灯列队送到渡口,船工驾舵木船,载着各种河灯,逆水向上大约一里,在急流中心抛锚停立。待准备就绪,乐工们便咚咚奏起乐曲,随着乐声,一盏盏花灯被放入河中。河灯顺着黄河主航道,成群结队向前漂移,明明灭灭,恍惚之间,就仿佛冥冥之中另一个世界呈现在眼前。整个活动持续三天,除了每天晚上放河灯外,还有戏乐助兴。
以往人们将亲手制作的各种形状的“河灯”放于河中,为那些茫茫黑暗中的孤魂指点迷津,保佑风调雨顺、两岸百姓安居乐业,平安吉祥。如今河灯的制作较以往简单了许多,普遍是用各色蜡光作为材料,将一张方形的纸四角粘连起来,用麻绳做的灯芯,不易被风刮灭,燃烧时间也比较长,将河灯底部侵入蜡油当中,在蜡油凝固之前放到沙子上,沙子粘在灯的底部,很快凝结粘连,一来防止灯被水浸蚀,二来加重灯的分量,不易被风吹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