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17 05:55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6 21:26
特征语音方面 1、声母有二十一个,数量上比普通话的声母少一个。其中最显著的是普通话的翘舌音(zh、ch、sh、r)上杭话都没有。因此,“师”和“思”、“知”和“资”。“痴”和“雌”分不清。但,另外却比普通话多上杭话了三个声母。那就是注音字母中的“万”(上杭话“万”字的声母就是它)“兀”(上杭话“涯”、“俄”、“咬”、“眼”的声母就是它),“广”(上杭话“饶”“元”“年”“软”的声母就是它)。因此,说上杭话的人讲普通话时,假如这些声母不去掉,就永远讲不道地。 2、韵母有四十六个。数量上比普通话多得多了。不用国际音标,很难描述。举几个方言例子,也许就可以“举一反三”了。比如:吾、唔,五、午、愚、疑、汝、耳、语、矮、伪……这些音节,都无法用普通话的韵母来标记。学普通话时,在韵母方面的难点是:①没有ü这个韵母,因此“衣”、“迂”分不清。“雨衣”只有声调不同,而无韵母i、ü的分别。②in和ing也分不大清楚。音、英一个样。 3、声调有六个。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入,阳入。比普通话多了两个入声。所以,上杭话,人家听后的感觉往往是比较短促,硬梆梆的,不如普通话柔和好听。以汉语拼音的“Yi”为例,普通话只能读出“衣”、“移”、“以”、“意”四个声调来,而会上杭话的人则能读出“衣”、“移”、“以”、“意”、“一”、“亦”六个声调。(普通话“一”归阴平,“亦”归去声)除此之外,阴、阳、上、去四声的调值,也还有不同。上杭话的上声是下降调,不是曲折调,故同样是说“老师好”,用普通话和用上杭话来说,“好”字的声调就大不相同了。在语音三要素:声、韵、调之中,声,韵还比较容易改变,腔调就难了。故有不少人,一个个汉字的声母、韵母都能正确读出,单字拼读也还差不离,可是,串起来一念就走调了,特别是一说一讲,土腔土调就更明显了。唐朝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诗中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此情此景,的确刻划得真实入微。语法方面和普通话的差异,比语音,词汇都小。例如主语、谓语、宾语的先后次序,就几乎没有区别,但,上杭人常在挽留客人时说的话“坐一下添”就不能“直译”了,要改说“再坐一会”才行。普通话中的结构助词,“的、地、得”三个都念一个音,往往使人分辨不清,经常用错,上杭话则保持了不同的读音。如“ 涯(个)书”、“慢慢(尔)行”、“唱(得)好”。这个特色,往往可以帮助作文时正确使用“的、地、得”。词汇方面 1、保存了较多的古汉语词汇如“鞑杀”、“鏖糟”、“邋遢”、“趔趄”、“懵懂”……等等。很多很土很土的词,其实都是古已有之,在字书韵书里找得到的。这一点,充分证明客家话是古老的汉语的分支,而不是少数民族的语言。 2、和普通话词汇颇有不同。如:房小屋大。北京人当客人来了,叫“屋里坐”,就是在房间里坐。这是名同实异。普通话的“客人”,上杭话偏说“人客”(“家里来哩好多人客”),而且把“灰尘”说成“尘灰”,把“公鸡”说成“鸡公”,这是“词序颠倒”。特别有趣的是把蚂蚁、虾、鼻子、猴子,叫成“蚁公”、“虾公”、“鼻公”、“猴哥”。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论你的普通话语音多么准确,照字读音,外地人就无法理解了。必须先加以翻译,把“上杭话”的词译为普通话的词。例如上杭人习惯说“来去玩”,外地人就提出疑问:又是来,又是去,到底是来?还是去?普通话一般只说:“去玩”。 上杭话与普通话差异特大的词语举例 上杭话——普通话上昼——上午当昼——中午下昼——下午夜晡——晚上天光——明天天光日——以后头先——刚才食朝——吃早饭食夜——吃晚饭忒迟哩——太晚了月光——月亮雷公捏乳——闪电转风——刮风老伯——哥哥吾姆(娓)——母亲老公——丈夫布娘人——妇女谢(去声)婆——亲家母猪牯——公猪乌蝇——苍蝇吉鸡——阉鸡王勉——蚯蚓狗虱——跳蚤马齐——荸荠金瓜——南瓜雪豆——豌豆赴圩——赶集疴尿——拉小便 “柄”——躲望——看发烧——发热洗浴——洗澡晓得——知道鼻一下——闻一闻靓——美,漂亮 “活”——乖,能干鲜——稀浓——稠厨桌盘,拖隔——抽屉傍——(下饭的)菜菜蔬——蔬菜脚大臂——大腿突心——故意好在——幸亏极——很唔——不唔莫——不要做唔得——不行肿么勒——怎么了夜始哩——傍晚今兜日——今天斜晡日——昨天就正——刚刚食昼——吃中饭十点三个字——十点十五分日头——太阳雷公响——打雷落雨——下雨天弓——虹大伯——大伯父孙娓——儿媳妇老婆——妻子大细子——男孩子梦——木耳猪嫲——母猪鸡子——小母鸡乌蝇——苍蝇 “官卑”——臭虫虱嫲——虱子乱缀——丝瓜番豆——落花生做洗——干活疴屎——拉大便 “了”——休息着衫——穿衣 bu倒——蹲下落心——放心睡目——睡觉打斗伍,打平伙——聚餐企——站走——跑肥——胖坏——瘦乌——黑手袜一—手套菜干——干莱面盆——脸盆目珠——眼睛横直——反正打帮——托福忒——太磨(有)——没有唔系——不是爱唔爱——要不要汝——你涯们人——我们曼人——谁涯——我佢——他佢大家人——他们 上杭话中保存的古代词语举例 标致:唐赵璘《因话录》卷二:“君初至金陵,於府主庶人锜坐,屡赞招隐寺标致。” 2、一般般:宋杨万里《月夜观雪》诗:“看得雪光还似月,元来雪月一般般。” 3、头头是道:宋严羽《沧浪诗话·诗法》:“学诗有三节,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矣。” 4、脱洒:宋严羽《沧浪诗话·诗法》:“意贵透彻,不可隔靴搔痒,语贵脱洒,不可拖泥带水。” 5、打野呵:宋周密《武林旧事》卷六:“或有路岐,不入勾栏,只在耍闹宽阔之处做场者,谓之打野呵。” 6、*勒: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三折:“怎当的他家将咱苦打,*勒得将招伏文状押。” 7、必力不刺: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二折:“这妇人会说话,想是个久惯打官司的,口里必力不刺说上许多。” 8、争差: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一折:“我想他家中大妻小妇必有争差。” 9、人事:元宫大用《范张鸡黍》第一折:“小官在京师也带了些人事来送老母。” 10、背时:元宫大用《范张鸡黍》第二折:“本待要求善价而沽诸,争奈这行货儿背时也。” 11、谁有闲钱补笊篱:元郑庭玉《后庭花》第一折:“谁有闲钱补笊篱?” 12、鏖糟:元岳伯川《铁拐李》第四折:“一个鏖糟的叫化头,出去!” 13、遭瘟: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七七回:“想你这瘦人儿不觉,我这胖的遭瘟哩!” 14、贡脓: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七三回:“久以后定要贡脓,纵然好了,也是个破伤风。” 15、忒: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八回:“你这呆子,忒不长俊!出家人寒暑不侵,怎么怕冷?” 16、没挞煞: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汪信之一死救全家》:“被小人诬陷,激成大祸,后来做了一场没挞煞的笑话。” 17、打平夥(伙):《今古奇观》三六卷:“弟兄们,且打平夥吃酒压惊去。” 18、思量:《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思量我日间在李将仕家做主管,夜间在姐夫家安歇,虽有些少东西,只好办身上衣服,如何得钱来娶老小?” 19、搳拳:《红楼梦》六二回:“那边尤氏和鸳鸯隔着席,也七八乱叫,搳起拳来。” 20、尴尬:《红楼梦》四六回:“尬尴人难免尴尬事。” 21、趔趄:《红楼梦》二四回: “将醉眼睁开,一看见是贾芸,忙松了手,趔趄着笑道……。” 22、狼犺:《红楼》八回:“今注明此故,方不至以胎中之儿口有多大,怎得衔此狼犺蠢大之物为诮。” 23,爬灰:《红楼梦》七回:“每日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 24、屈戌:《红楼梦》五二回:“原来是外间窗屉不曾扣好,滑了屈戌,掉下来。” 25、囗(tà):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王者》:“公益妄之,怒不容辞,命左右者飞索以囗。”注:囗,*。 26、赢虚:清王又曾《梭船小女歌》:“滩危溜急挽不上,敢与风力争赢虚。”上杭话有些字的发音是很奇特的,如“人民*”五个字,叫一个城关老人,按解放前的读音念,有的年青人就听不惯甚至发笑。因为一般人(年轻一代)都不这样说了,语音在逐步向普通话靠拢了。词汇方面,如“广屐哩”,随着木拖鞋的绝迹也逐渐死亡了。篮球场上,解放前喜欢用洋话,而年轻一代多用普通话。但近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沙发、捷克式家具、夹克、三用机、电冰箱、彩电等新的词汇又大量涌现,成为老少皆知,家喻户晓的常用词了。在语法方面,“坐下添”、“了下添”的说法,虽然尚未彻底淘汰,但在年青人的口中也往往被翻译成普通话式的“再坐一下子吧,” “再了一下吧。”总之,方言的特色在逐渐淡化,这是合乎发展规律的;但也有人对这些传统读音和用法的消失表示忧虑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6 21:27
我教你。抓只公鸡,拜师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6 21:27
其实上杭话不好学,每个乡镇的口音都不一样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6 21:28
我就是上杭的 想学的话 学费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