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15 03:54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0:32
先更正一下,周亚夫虽然辅助过文景二帝,但不是汉文帝请周亚夫,而是汉景帝请他吃肉,最后不给筷子。这么做的目的其实是在警示周亚夫,目的是为了担心周亚夫对未来的皇帝造成威胁,让他明白此中道理,自动辞官。
自古以来臣子功高盖主,比如韩信、李靖、岳飞等等,虽然都是名垂青史的人物,但是他们的野心和势力已经对皇帝造成威胁了,所以帝王必须用一个大家都说得过去的方法,照顾双方面子,让臣子辞官回家。
秦朝时秦始皇没有安排好后事,最后朝堂被赵高等人搞得乌烟瘴气,二世而亡。汉景帝知道明白其中原因,所以在他宾天之前必须做出妥善的安排。刘邦死前也曾对吕后说:“陈平智有余,王陵少憨,可以佐之;安刘氏者必勃也。”这也是一种安排。
周亚夫是个人才,所以汉文帝在临终前告诉汉景帝:“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而周亚夫当得起能臣这个称号,不但平定了七国之乱,还稳定了汉朝的江山。这本来一切都很好,汉景帝甚至也跟汉文帝一样有了托孤给周亚夫的想法。
但为何后来请吃肉不给筷子?主要还是周亚夫的一些做法,让汉景帝开始慢慢的厌恶他。例如,汉景帝想废掉太子刘荣,但遭到周亚夫的反对,汉景帝认为这是天家之事,你作为一个臣子有什么资格反对。汉景帝根本没听周亚夫的建议,还是废掉了太子刘荣,虽然事情过去了,但他开始有点不满周亚夫了。
又例如,窦太后劝说汉景帝封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这周亚夫又出来唱反调。这次汉景帝没办法,只能从了周亚夫的想法。再后来匈奴王徐卢投奔汉朝,汉景帝想封其为侯,周亚夫又跳出来反对,汉景帝气急,随即下令封徐卢为侯,目的就是不想自己的行为被周亚夫牵着鼻子走。
周亚夫的做做行为,虽然本质上是从国家的利益出发,但作为一个皇帝,自己的政令一直被臣子反对,自然拉不下面子,所以开始对周亚夫越来越疏远。而周亚夫也逐渐意识到了汉景帝的态度,但他也是个牛脾气的人,既然皇帝不理我,那我就干脆装病不上朝了,汉景帝见此就更为恼火,就像借这个由头把周亚夫的丞相职位给免了。
每个皇帝都希望自己的江山一统千秋,周亚夫确实有能力有功劳,但他现在的态度让汉景帝看来,就是居功自傲,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了。自己还在世,周亚夫都这样的态度,那等改天自己去世了,周亚夫是不是更不把以后的皇帝放在眼里了?
于是汉景帝确定寻个由头调教一下周亚夫汉朝有个很出名的相士叫许负,曾给周亚夫看过相,说他虽然位居高位,但最后还是会饿死,汉景帝决定冲吃的方面来调教一下周亚夫。
史*载:顷之,上居禁中,召亚夫赐食。独置大胾,无切肉,又不置管。亚夫心不平,顾谓尚席取箸。上视而笑曰:“此非不足君所乎?”亚夫免冠谢上。上曰:“起。”亚夫因趋出。上目送之,曰:“此鞅鞅,非少主臣也!”
意思是:汉景帝召见周亚夫,请他喝酒吃肉。周亚夫的面前有一大块肉,但没有切碎,也没有给他预备筷子。汉景帝就等着周亚夫的反应,没想到周亚夫浑然不觉其中道理,还大声叫唤宫人拿筷子。
看到周亚夫这么不识趣,汉景帝便点拨他一下,笑着说:“这还不能满足你吗?”此时周亚夫才明白过来,立刻摘了帽子磕头*。汉景帝觉得点拨差不多了,就让周亚夫起来,谁知周亚夫却接着皇帝这句话直接走了。
汉景帝见到周亚夫的行为后,发出感叹:“此鞅鞅,非少主臣也!”这是一种极度失望的感叹,这种失望就是周亚夫对皇帝的不敬,是一种礼节上的僭越。古人云:“天地君亲师”,每个等级都安排得很好,对每个等级都必须要足够的尊重,不然就是僭越,是大不敬。周亚夫的行为在汉景帝眼中,就是对帝王的不敬。
因此,后来周亚夫因为私藏甲胄被抓拿下狱,最后在狱中绝食五天而死,刚好就应了许负说他会而死的说法。当然,周亚夫私藏甲胄的事,其实说白了就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0:32
先说筷子事件是怎么回事。
汉景帝请丞相周亚夫去吃饭,面前给他放了一大块没切开的肉,又没有放筷子。周亚夫不高兴,让管事拿筷子。汉景帝笑着说:“这么大一块肉,还不够你吃么?”周亚夫被批评,满脸通红,跪地谢恩。汉景帝刚说一个“起”字,周亚夫就站起来,转身怒冲冲走了。汉景帝很不高兴地说:“这种人怎么能辅佐少主呢?”
汉景帝请周亚夫吃饭,却不给他放筷子,这事儿有什么玄机?我们一会儿再说。我们先来说一说周亚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周亚夫出名,是在战场上打出来的。他一生主要打了两场大仗:一场是和匈奴作战,打败匈奴入侵;一场是用三个月的时间平定“七国之乱”。而这两场大战,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倒不是它们有多么大的战绩,而是另外一些东西。
第一场大战,让周亚夫出名的,是“细柳阅兵”。汉文帝去细柳阅兵,周亚夫对汉文帝作了严格的要求,要求汉文帝,就算是皇帝,也得遵守军营的纪律。因为这一点,让他在军中声威大震,军队的纪律性非常高。
古代名将对军队纪律性的要求都很高,孙武为了强调纪律,杀了吴王的两个妃子。但像周亚夫这样,要求皇帝也要遵守军营纪律的,古今还是他独一个。
第二场大战周亚夫得以出名的,是他严格执行作战计划。叛军对梁王进行猛攻,梁王让周亚夫前往救援,周亚夫却不去救。周亚夫不去救的原因,是他因为他是以十万*军打五十万地方叛军。如果直接去救,和叛军打消耗战,肯定打不赢。他的策略是先断叛军的粮道,再用“示弱”的方法,让叛军骄傲松懈,最后设伏奇袭叛军。这套策略要能成功,就必须以梁王为棋子,让梁王坚持死守以拖住敌人。但这话不能对梁王说,毕竟人家是王,所以只能那样让梁王误解。最后证明这一套组合连环拳非常有效,因而三个月就平定了叛乱。
周亚夫做的这两件事,虽然做得非常好,让他成为一代名将,为汉朝江山国内外的长治久安,立下了汗马功劳。不过,其实也出现了一些隐忧:一是他让皇帝产生猜疑。汉文帝虽然表扬周亚夫,但是,如果军队连皇帝都不当回事,只听将军的,一旦将军想造反,可就太危险了。所以汉景帝要把周亚夫从将军提为宰相。明在提他,实际上也是剥夺他的兵权。二是他得罪了梁王等皇室成员,让周亚夫在*上树了敌,这也为他当宰相埋下隐患。
周亚夫当了宰相后,显然他很不适应这个角色,他把在军营里的那一套,严格用在朝堂上,讲规矩,讲纪律。汉景帝要废黜太子刘荣,他按规矩坚决反对;窦太后想封哥哥为侯,他按规矩坚决反对;汉景帝想拉拢分化匈奴,封投降过来的五人为侯,他按规矩坚决反对。最后,汉景帝实在受不了了,所以才有上面咱们讲到的,请周亚夫吃饭不给筷子的事件。
汉景帝做这件事,是想告诉周亚夫什么呢?
我认为,汉景帝是想告诉周亚夫,你今天之所以有这么大的荣耀(一块大肉),都是我们皇家给你的。你既然得到这份荣耀,就要按咱们皇家的规矩来办。不错,传统吃饭的方法是要有筷子,是要切了吃。但是我当皇帝偏不按这样的规矩,我就要你这样吃,而且是手拿着吃。你要是听我的规矩,你就拿起来啃着吃吧。周亚夫最后没有明白汉景帝的打的哑谜,他只是感觉汉景帝是在羞辱他,所以,一谢恩,站起来就走。
那么,汉景帝为什么又说:“这种人怎么能辅佐少主呢?”因为这个少主刘彻是汉景帝立的,是周亚夫反对的。既然周亚夫反对,一心只按规矩办事的周亚夫,肯定会看刘彻不顺眼,他当然不会尽心辅佐他了。
汉景帝决定不用周亚夫,也不能留着他。毕竟他在军队的威望太高了,所以找了个理由(周亚夫儿子买了五百甲盾,准备在今后周亚夫葬礼上用),把他下狱。当周亚夫解释说“这些都是葬礼用的东西,不可能造反”时,廷尉竟然说,那是你准备到阴间去造反。这种荒唐的理由说明,廷尉是明白汉景帝心思的,所以一心要定周亚夫的罪。结果气得周亚夫自杀。
如果我们站在今天的立场来看,其实,周亚夫是做得一点儿也没错的。后世也是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唐朝、宋朝都为他设庙。破坏规矩的是汉景帝。不过在人治的皇权社会,怎么可能有周亚夫存在的空间呢?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0:33
曾经有一句很经典的台词,不知大家还记得否:“天地万物,朕赐给你,才是你的;朕不给,你不能抢。”这就是在古代君主*制度下,皇帝能够容忍的底线。
如果一个臣子,包括皇帝的儿子,触碰了这个底线,那么,大多数情况下的结局都是可以预测的。他们只会落得一个:“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的下场。
周亚夫在与汉景帝的相权、君权之争中,最终是“随风飘散,你的模样”,化为了一缕尘烟,飘荡而去。
周亚夫被许负预言到了一生
周亚夫是西汉开国功臣周勃的儿子,属于功臣集团的一份子。周亚夫的一生,被一名善于相面的妇人许负一语全中。
许负对时为河内郡守的周亚夫说:“君后三岁而侯。侯八岁,为将相,持国秉,贵重矣,于人臣无二。后九年而饿死。”
许负的意思很明白,三年后,周亚夫封侯;再八年后,为将相;再九年后,则会被饿死。
周亚夫听了之后,根本不信,也就没当回事。
不过,许负所说的事情之后却一一应验。
三年后,周亚夫的哥哥周胜因犯法被削爵。周亚夫作为周勃诸子中贤能者,被汉文帝选中,继承了爵位,封为了条侯。
周亚夫是一位优秀的将领
汉文帝时期,匈奴犯边,周亚夫奉命抵御,驻扎细柳。汉文帝亲自前往军营视察,发现周亚夫的营地军纪严明,将士甲胄不离身,非常感动。之后,文帝认为周亚夫是真正可以领兵打仗的将领,格外的器重。
汉文帝去世前,还专门嘱咐汉景帝:“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交代景帝可用周亚夫为将。注意这里,文帝说的是周亚夫可将兵,没说周亚夫可以做宰相。
汉景帝继位后的第三年,发生了七国之乱。周亚夫与梁王刘武一同平叛。作战中,梁王对阵吴王、楚王主力,压力巨大,不断向周亚夫求救。周亚夫却为了取得最后的胜利,按兵不动。虽然周亚夫和梁王,按照计划,最终还是击溃了吴楚联军,但是,两人之间却埋下了嫌隙的种子。
周亚夫适合为将,不适合为相
七国之乱平定,周亚夫因功,被汉景帝封为了太尉,后来又被任命为了丞相。果然应验了许负所说的“侯八岁,为将相”的预言。
我们常说,*决定脑袋,坐在不同的位置,就要使用不同的思维,考虑不同的事情。可是,周亚夫却是一位钢铁直男,很快跟景帝之间爆发了矛盾。
汉景帝立储之争
汉景帝初立长子刘荣为太子。但是,汉武帝刘彻的母亲王夫人,成功跟馆陶长公主刘嫖结亲,许诺刘彻娶刘嫖的女儿陈阿娇为正妃。登基之后,阿娇自然就是皇后。
在长公主的运作之下,汉景帝准备废了太子刘荣,立刘彻为太子。
周亚夫*能力的低下开始显现,他根本就看不清形势,极力反对废除太子刘荣。汉景帝自然不会听从,开始疏远周亚夫。
实际上,周亚夫作为丞相,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调和众臣,将朝中最强的势力,团结起来。所谓的嫡长、长幼之分,也不过是为了继承的顺利稳定,定出来的制度而已。在能保证稳定的前提下,废立也并不是什么大事。事实也是如此,刘彻最后还是成了汉武帝。
更何况,周亚夫如果支持立刘彻,还可以得到一个拥立之功。这种情况下,景帝之后,刘彻继位,辅政大臣之职,除了周亚夫,还能有谁呢?周亚夫的*能力很欠缺。
反对封皇后兄长为侯
紧接着,周亚夫又犯了第二个错误,反对汉景帝封王皇后(即刘彻的生母)的兄长王信为侯。
原本,王信封侯的事情,是景帝的母亲窦太后提出来的。汉景帝找周亚夫商量,也不过是让周亚夫给找个封侯的理由。结果,周亚夫直接来一句,高帝刘邦说了:“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
实际上,给个名誉性的列侯爵位,根本无伤大雅。事实上,周亚夫一死,王信就被景帝封为了盖侯。
汉景帝当时听了周亚夫的回答,肯定觉得这个周亚夫跟我不是一条心呀。估计都想冲下龙座,当场揍周亚夫一顿。后来想想,打不过,算了,冷静……冷静……
反对降汉的匈奴王等人为侯
废立太子之事刚过,匈奴王徐卢等五人降汉。景帝就想以这五个人为榜样,招降更多的匈奴人。于是,汉景帝就准备封五人为侯。其实,这些侯爵应该都是有俸禄,没地盘的列侯,荣誉头衔而已。
可周亚夫作为丞相,马上又跳出来反对,说这些人都是背叛主人,不守忠义节操之人,不可为侯。周亚夫为相的能力,可见一斑了。只讲道德,而缺乏*见识呀,这个很致命。
汉景帝作为一代明君,自然有自己的主张,没有听从周亚夫的建议,还是将五人封侯。
周亚夫一气之下,“谢病免相”。
汉景帝赐肉,不给筷子,是在试探敲打周亚夫
前面我们说了,周亚夫因为匈奴王封侯的事情,一生气称病辞了丞相之职,回家休养去了。好在,汉景帝作为一代明君,还是有些容人之量的。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么,他舍不得周亚夫这个人才。
景帝只是想敲打、提醒一下周亚夫,将周亚夫培养成真正的宰相之才。以便在他过世之后,周亚夫可以辅佐新帝刘彻。
于是,没过多久,汉景帝就在宫内设宴,召周亚夫共饮。只是,景帝给周亚夫上食物的方式很特别,直接用盘子端上来一大块肉,不但没有切,而且也不给切肉的刀,以及夹肉吃的筷子。
好了,回顾一下开篇我们提到的那句话:“天地万物,朕赐给你,才是你的;朕不给,你不能抢。”
周亚夫如果在家闭门思过,有所心得,这时候就应该赶紧向景帝*,承认之前跟景帝意见不合,是自己的见识能力不足。景帝肯定不用周亚夫开口要,也会让人给周亚夫切肉,上筷子了。
可是,周亚夫作为钢铁直男,生气了,转身跟负责宴会的侍者要筷子,就是不跟景帝要。
景帝一看,就对周亚夫说,我都已经给你一大块肉了,还不满足呀?
周亚夫听了,急忙跪地*。
汉景帝也就是想敲打敲打周亚夫,让其有所领悟,就让周亚夫起身,想跟周亚夫再聊聊。
可是,后面发生的事情,让景帝震惊了,“亚夫因趋出。上目送之……”周亚夫不辞而别,自顾自走了。
我们不能不认可,周亚夫的打仗能力绝对是顶尖的,可是,他的见识却太浅薄,这也导致他的心胸气量不足,根本无法与丞相之位相匹配。
景帝看着周亚夫的背影,喃喃道:“此鞅鞅,非少主臣也!”
鞅鞅是愤愤不平的意思,指周亚夫太难管束了,这样子的人根本无法辅佐少主刘彻。
有才之人,特别是武将,且在朝堂左右,既然无法用之,那就必除之。周亚夫的命运到此刻,也就注定了。
周亚夫之死
周亚夫得罪了朝堂中包括汉景帝、梁王、窦太后、王皇后、长公主,甚至是少主刘彻等一大堆的权势人物,他要是还能活下去,那还真是奇迹了。如果奇迹发生,那么周亚夫活下去所用的办法,绝对值得学习。可是,周亚夫却真的再次应了许负的预言,被饿死了。
周亚夫的儿子买了五百副铠甲,准备给周亚夫做陪葬。可是,其子拖欠了搬运铠甲的雇工工钱,被告发。汉律,私自买卖兵器、铠甲,按谋反论处,周亚夫被牵连。
原本景帝还是想给周亚夫一个机会,派人去周亚夫家中问此事。钢铁直男周亚夫却拒不回答,气的景帝大骂:“吾不用也。”随即下诏,让廷尉逮捕周亚夫入狱。
周亚夫在狱中,照样是不屈不挠,钢铁直男一个,最终,绝食五日,吐血而死。
周亚夫之死的思考
对于景帝而言,没能做到才尽其用。周亚夫明显只适合做将军,而不适合做宰相。汉景帝非要将周亚夫放到宰相的位置,是在自己给自己制造困难。最终,为了皇权的稳固,只能除周亚夫而后快。
对于周亚夫而言,食君之禄,忠君之事。
周亚夫虽然忠,可是因为某些方面的能力欠缺,缺乏大局观和*见识,导致事情没有做好。周亚夫没能认清自己,最终,被景帝“没收”了用来吃肉的“筷子”,落到了没肉可吃的地步,不能不让人很惋惜的一声叹息。实在是,可惜了一位武功盖世的大将军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0:33
汉景帝请周亚夫吃饭,却不给他放筷子,这事儿有什么玄机?我们一会儿再说。我们先来说一说周亚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周亚夫出名,是在战场上打出来的。他一生主要打了两场大仗一场是和匈奴作战,打败匈奴入侵一场是用三个月的时间平定七国之乱。而这两场大战,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倒不是它们有多么大的战绩而是另外一些东西。第一场大战,让周亚夫出名的,是细柳阅兵。汉文帝去细柳阅兵,周亚夫对汉文帝作了严格的要求要求汉文帝,就算是皇帝也得遵守军营的纪律。因为这一点,让他在军中声威大震,军队的纪律性非常高。
古代名将对军队纪律性的要求都很高,孙武为了强调纪律杀了吴王的两个妃子。但像周亚夫这样,要求皇帝也要遵守军营纪律的,古今还是他独一个。周亚夫却不去救。周亚夫不去救的原因,是他因为他是以十万*军打五十万地方叛军。如果直接去救,和叛军打消耗战,肯定打不赢。他的策略是先断叛军的粮道,再用“示弱”的方法,让叛军骄傲松懈,最后设伏奇袭叛军。这套策略要能成功,就必须以梁王为棋子,让梁王坚持死守以拖住敌人。但这话不能对梁王说,毕竟人家是王,所以只能那样让梁王误解。最后证明这一套组合连环拳非常有效,因而三个月就平定了叛乱
其实也出现了一些隐忧一是他让皇帝产生猜疑。汉文帝虽然表扬周亚夫但是,如果军队连皇帝都不当回事,只听将军的一旦将军想造反,可就太危险了。所以汉景帝要把周亚夫从将军提为宰相。明在提他,实际上也是剥夺他的兵权。二是他得罪了梁王等皇室成员让周亚夫在*上树了敌,这也为他当宰相埋下隐患。周亚夫当了宰相后,显然他很不适应这个角色,他把在军营里的那一套严格用在朝堂上,讲规矩,讲纪律。汉景帝要废黜太子刘荣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0:34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汉文帝把周亚夫留给了汉景帝,是汉景帝请的周亚夫,想把他留给刘彻,无奈事与愿违。
战功赫赫的周亚夫渐渐远离权力中心周亚夫因治军严明,被汉文帝赏识。汉文帝在弥留之际交代汉景帝:周亚夫是一个军事天才。因此七国之乱时,汉景帝大胆启用周亚夫。周亚夫也没让汉景帝失望:迅速平定七国之乱。
公元前152年(汉景帝五年),丞相陶青有病退职,景帝任命周亚夫为丞相。在汉景帝要废黜太子刘荣时,周亚夫考虑到朝局稳定,极力反对。废太子事件给周亚夫悲惨的结局埋下了导火索,而两次封侯事件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景帝废栗太子,丞相固争之,不得。景帝由此疏之。——《史记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窦太后建议封王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周亚夫以刘邦规定异姓不能封侯为由,让景帝哑口无言;在匈奴将军唯许卢等五人归顺汉朝时,景帝为了安抚人心,想要将他们封侯,周亚夫以他们不忠为由反驳汉景帝。这次出于*考虑,景帝坚持封了五人侯爵。
丞相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而周亚夫却多次和景帝唱反调。虽然他是为国家考虑,但是不懂变通,使二人关系逐渐恶化。
汉景帝在周亚夫称病时,很痛快的批准了他的辞呈。后期出于综合考虑,想给刘彻留一个辅政大臣。便想给周亚夫一个机会:宴请周亚夫,看他表现如何,决定他未来的命运。
在开宴时,周亚夫发现自己面前的肉没有被切成肉块,也没有筷子:周亚夫觉得自己于国有功,又当过丞相。面露不悦,呵斥了侍者,并索要筷子。
顷之,景帝居禁中,召条侯,赐食。独置大胾,无切肉,又不置櫡。——《史记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汉景帝见状对周亚夫说:“这都能让你不高兴?”周亚夫连忙请罪, 景帝刚说让他起身,他立刻起身告罪请退。至此,景帝认为他不适合辅佐少主,便有了除掉他的想法。
“上起,条侯因趋出。景帝以目送之,曰: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史记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不久,周亚夫的儿子给他买了500甲胄陪葬。因拖欠工人工资被告发,汉景帝以此为由,抓捕周亚夫。周亚夫在狱中绝食而亡。
私认为汉景帝宴请周亚夫,是想给他一个机会,毕竟军事人才难得;也想借食肉不给筷子,让他知道他的权势富贵都是谁给的,有所忌惮;更想确定他到底能不能辅佐刘彻,如果不能辅佐刘彻而刘彻又驾驭不了他,就必须为刘彻解决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