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17 01:22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0 22:53
说起古代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韩信绝对算得上是其中一位,作为汉初名将,他塑造的经典战役简直不要太多,从暗渡陈仓开始,就已经名扬天下,以至于后来,十面埋伏击溃楚国主力,再到垓下之战取得决定性胜利,韩信都是功不可没。
不过他最厉害的一场战役,还是要属于公元203年的井陉之战,韩信阴狠战术,用1万新兵消灭了20万大军,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公元205年,刘邦数十万大军被项羽在彭城之战中击溃,战局再次逆转,之后刘邦虽然多少恢复了一些元气,和楚国陷入了僵持,而在同年,韩信奉命领军进攻代国,并且大获全胜,到了204年,韩信又率领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挺进,对赵国发起了攻击。
尽管韩信作为进攻方,实际上处在了相当不利的局势,当时韩信手下,总计不过3万人,而且精锐几乎都被刘邦抽调而走,剩余的都是没怎么打过仗的士卒,而且韩信虽然士气正旺,然而运粮必须从千里以外,补给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赵军陈余集结了20万大军,汇集于井陉口以逸待劳。井陉口是太行山有名的八大隘口之一,在它以西,有一条长约几十公里的狭窄驿道,易守难攻,这里也成为了赵国的优良屏障,早在战国末期,秦国优势兵力在名将王翦的带领下,多次发动对井陉的攻击,却都被赵将李牧阻拦,不能越雷池一步。
遗憾的是,主帅陈余,却并没有听谋士李左车坚守不出,偷袭粮道的意见,反而打算以优势兵力,一举歼灭韩信部队。
韩信打探到情报后,十分高兴,于是设定下计谋,当他开到井陉口30里地方,韩信趁着半夜挑选2000名轻骑,让他们迂回小路到赵军大寨潜伏下来,另外一方面,却又派遣1万名士卒组组成前锋,在蔓水(今河北井陉县境内)东岸背靠河水布列阵势迷惑赵军。
结果陈余看了更是哈哈大笑,不以为意,没想到交战开始,汉军却个个勇猛,赵军撤走,发现自己的老家早已经被汉军占据,最终导致了惨败,而这也是成语“背水一战”的由来。
在这里面,韩信更是提到了“置之死地而后生”话语,也广为让人熟知,而相同的例子,还包括了项羽破釜沉舟,最终大破秦军主力。
但是读者如果学习历史,却并不难以发现,在后世的各种作战当中,后人效仿却无人能够,失败的案例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三国时期,人们最常熟知的要数街亭之战,结果马谡以少敌多,照搬兵法,原本打算以此激励士气,没想到士气更加低落,最终瓦解,而且他们身后就是绝地,死者数不胜数。
南宋的崖山海战,残存的南宋部队面对元军,更是切断了退路,结果并没有起到好的影响,反而军民伤亡惨重,几乎全部殉国。
实际上,很多人在使用“背水一战”计策的时候,是“画虎不成反照猫”,韩信此举,处在胜率极低,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但是他也尽可能采取周全的计策,比如使用后续人马对赵军大营偷袭,成为两面夹击,除此之外,韩信也并不是只单纯的将部队放在一处高地,而是埋伏有预备队伍,作为示弱吸引敌军到达预定的战场,因此韩信的队伍,至少能看到扭转战局的希望,
而在井陉之战中,韩信大多新兵,肯定只会在自己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才肯效死力,故而韩信才采取了这个阴狠的方法,让他们自己掌握自己的性命,化不可能为可能。但后世很多人,考虑却并没有这么周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0 22:54
这主要是因为这个计策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后世根本没有办法达到这三个条件。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0 22:54
不了解对方确切的敌情。因为韩信在打这场战时曾派出两千兵去敌军阵营引起*。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0 22:55
其实很多人用“最后一站”的战术,意思就是“画老虎不是猫的倒影”。韩信的举动处于胜率极低,束手无策的境地,但他也尽量采取综合战术,比如利用后续部队偷袭赵的营地,成为双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