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15 17:06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1-20 23:04
李安导演的《推手》是他的*作,是一部剧本精彩、电影语言优秀的电影作品。影片讲述了一个*老人来到美国同已经在那里结婚生子的儿子一起生活的故事,故事中他与儿子的美国媳妇发生了一系列的冲突。故事的尾声,老人和一位有着类似情况的陈太太走到了一起,是一个凄凉中有着一丝温暖和安慰的结局。
整个影片贯穿并构建于“冲突”。老人朱师傅与儿媳玛莎的冲突,老朱与儿子的冲突,老朱与社会的冲突(老朱在家附近走失过一次,老朱在与儿子一家的矛盾之后出走到中国餐馆打工被辞退事件)以及中国与美国的文化冲突,当然电影本身也是从一次次的冲突之中推向结局的。但是在我的解读中,冲突是影片的手段,最后的结局表达了这样一种思考:人是孤独的。这也许是我非常个人化的解读,但艺术作品的魅力就在于他作用于不同的欣赏个体,产生的艺术意蕴也是不同的,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以老朱为主人公的故事主要是以两条叙事线索交错进行:一条是老朱与儿子家庭的矛盾冲突,一条是老朱与陈太太的感情发展。老朱与儿子家庭的矛盾冲突从影片的开始就以专业的电影语言表现出来,影片从此安排了几个升级的冲突事件,把故事推向了无法逆转、必须产生变化的*。影片的一开始,没有借助对白,没有借助音乐叙事,直接以画面语言表现了老朱与美国媳妇的冲突,李安此处视听语言运用之精彩,足见其功力扎实。通过这几幅画面我们可以看到,布景中墙上的中文字画和电脑屏幕上的英文,中国老人和美国女人,开始的对比蒙太奇是非常温和的。把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置于景深镜头中,前景的人与后景的人自然产生了某种联系,那种强烈的冲突和无声的矛盾被画面充分地表现出来。
厨房“微波炉爆破事件”出现了一个冲突小*,此幅画面中,为了吸引观众的视线,前景的光线晦暗,照明集中于处于后景的两个人身处狭小的厨房之中,人物被框在狭窄的门里,*仄的空间,喻示着两人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中西方的饮食差异也参与进冲突的构建,而两个人共处于同一个屋檐下,却是身处于两个隔膜的世界。
这一组冲突蒙太奇把两人之间的“战争”升级,老朱“啪啪”的切葱声,玛莎“哗哗”的洗盘声,两人发出的声音像是一场*战一样激烈,而两人朝向不同的脸剪辑在一起也强调了这种冲突。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通过动作外化出来,这场厨房的冲突戏既合情合理又十分精彩,叫人佩服。晚餐饭桌上的矛盾更加突出的表现出来,儿子夹在父亲和妻子之间左右为难。我一直佩服李安导演设计台词的功力,看似随意自然但又效果突出、用力恰到好处。画面里餐桌上三个人的矛盾冲突不断,背景声音是孙子杰米在看的动画片里传来卡通人物*战打斗的声音,这种声画组合巧妙的传递出“餐桌战场”的寓意。这可以看作是影片的第一次冲突*。中国学校里,老朱和陈太太“不打不相识”,很普通的相识场景的设计,同时又让人觉得印象深刻、独一无二。在以后的段落,我们也可以看到,没有讲半个“情”字,但是老朱对陈太太的“情”观众都一目了然。玛莎在工作上受挫,老朱帮她瞧病,治疗失败的这场戏可算是第二次冲突的*。老朱帮玛莎看病,最后玛莎胃出血,慌乱的画面、不稳定的构图、晃动的机位运动、虚化的焦点都强化了这种冲突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1-21 00:22
本片着重表现了中美文化之间的隔阂和差异,这似乎也成为了李安日后游走于华语和好莱坞影坛之间的谶语。剧中的四个主要人物,老朱自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而美国儿媳则是典型的西方人。儿子还算中西合璧,到了孙子这一代,除开肤色和并不纯熟的语言,已经看不出太多中国人的影子。这本来是一个已经逐渐融入美国生活的半移民家庭,但老爷子的到来似乎给这种融合的过程开了倒车。
老朱懂功夫,闲暇时喜欢唱戏、下棋和书法。他身上的传统文化印记非常深刻,甚至有了些符号化的嫌疑。特别是他所身负的太极绝技。太极这种最富有东方哲理的运动形式经常被各种小说和影片拿来说事,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倚天屠龙记》里张三丰教导张无忌的那个桥段。而本片虽然也有老朱用太极功夫大战黑心老板及*的情节,但更多的,却是强调的太极拳的一种对练方式——推手。与现代交际舞有些相似,推手是在两名练习者之间半推半就、欲拒还迎的勾连,倒是像极了中国一句古话——近则不逊,远则怨。其实整部影片,其骨子里最核心的内涵,还是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老朱父子、老朱与儿媳、老朱与陈太太这几组人物关系各有各的微妙,却都在最远与最近之间游走,如同推手般的暧昧难定。而老朱与孙子、艾力克斯和妻子这两对次要人物关系,也在很大程度上映照着现实中的某些社会问题,作为李安初出茅庐的第一部作品,就能将人物情感拿捏得如此恰到好处,不知道这是所谓天才的先天本领,还是李安在出道前的生活积累所带来的厚积薄发。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1-21 01:57
世界上有足够多的电影天才,在他们的导演*作中展现着傲人的才华,一举成名天下知。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在*作里,表现得如李安一般老到、沉着,如同看透世事的隐者。
当然,这里的老到并非指他的电影技巧。无论是从美术角度的画面构图或镜头语言的多样化来说,还是从叙事角度的剧本结构和人物刻画而言,当年的李安还远远没有日后两夺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时那般炉火纯青。但在这部影片里,导演的老到却是一种浸润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气息,如同李安长久以来在人们心中的儒者形象。
影片的开头,长达十余分钟没有对白的缓慢剧情,将一个无法融入异国生活的老者的孤寂展现在观者面前。退休生活原本已经缺乏色彩,而离开故土来到大洋彼岸,更是让这种平淡加倍放大。语言的不畅和文化的隔阂让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父亲与儿媳成为了最尴尬而最陌生的亲人。李安巧妙的用做饭时不同声音和画面组成的对比蒙太奇,菜刀切在砧板上的咚咚声和烤箱发出的叮叮声就像两人各自无法沟通的母语,将这个空间并不宏大的房间,隔绝成两个彼此无法交融的世界。即使他们坐在同一张餐桌前就餐,也不能让他们的距离拉近。
食物总是成为李安影片中极富象征意义的道具,特别是在他早期的作品“家庭三部曲”中,这一特点更加展露无遗。本片中中西文化的隔阂,最直接的用食物表现出来。老朱吃的是正宗中餐,而洋媳妇和孙子坚持西式饮食。留美电脑博士的儿子夹在父亲与妻儿之间,只得不停在筷子和刀叉之间转换,就像他口中不停切换着的汉语和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