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意思是什么?谢谢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2:20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5 14:09

意思是:“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出处:出自于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德经》第一章。

原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译文: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道”,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言词说出来,不是永恒的“名”’。“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经常从“有”中去认识“道”的端倪。

“无”和“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具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很幽深的;极远极深,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扩展资料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因此《道德经》开篇即言“道”。老子在《道德经》中处处都在阐发他关于“道”的哲学和智慧,企图引导读者思道、悟道,进而得道、行道。

可以说,老子的整个哲学,实质上就是一种智慧的提升,一种境界的升华,一种指导人们为人处事的世界观和方*。它是老子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的结晶,是老子的真实生活和生命的精华,是老子启迪人们智慧的钥匙。

老子所著的五千言的《道德经》,重在引导人们去认识、体会、领悟“道”的深奥智慧,去开启人们的理性思维。

《道德经》的第一章,讲的就是有关“道”的智慧。在普通人的眼里,“道”是道路,是方法,是途径,是规律。但是,在老子那里,“道”则是智慧的代名词。

这种智慧,是我们的日常经验所无法把握的,是我们的日常语言所无法表达和言说的;它是“不可道”的“常道”,超越了人们的经验思维和日常感觉;它既是有,又是无;它深邃奥妙,不易掌握;它无形无声,超越了人们感觉的认识范畴。

一言以蔽之,“道”就是一种智慧,犹如佛教的“佛”一样——在佛教中,“佛”就是掌握了大智慧的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5 14:10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意思是“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

出自于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德经》。

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道”,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言词说出来,不是永恒的“名”’。“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经常从“有”中去认识“道”的端倪。

“无”和“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具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很幽深的;极远极深,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

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5 14:10

《道德经》第一章【第三句】: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名,为天地的本源;有名,是万物的开始。)


《酷说老子》第一章(17)维特根斯坦:我们不能在活着的时候体验死亡吗?

1、

首先,这一句话的断句存在不小的争议,自北宋以来就分为两大阵营。

一学界的主流阵营断句为: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支持者有:

王安石《王安石老子注辑本》(首创)
司马光《道德真经论》
苏辙《老子解》
俞樾《诸子平议》

二学界的非主流阵营断句为: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支持者有:

河上公《河上公章句》
王弼《老子注》
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
朱熹《朱子语类》

2、

我支持非主流阵营,为什么呢?三个证据。

证据一:

因为主流阵营的断句按照文法来说,“名”这个字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可以直接拉出去*毙。

以老子深不可测的文学内功,完全可以写成:

无,天地之始。有,万物之母。

证据二:

老子在《道德经》三十二章说:

“道常无名.......始制有名。”所以,无名与有名,应该才是老子的本意。

证据三:

“无和有”的断句法是北宋时期的王安石首创。也就是说在北宋以前的一千多年,《道德经》从来没有人这么断过句。

而王安石又恰恰喜欢标新立异,不仅是在*上,文学上更是如此。比如他在执政时期创立了一个学派,史称“荆公新学”。其主要目并不是为了搞学术,而是为了培养新法的实施者和*人,所以他的新学垄断了当时学术界将近六十年①。也就是说他的著作之所以喜欢打破传统,推陈出新,归根结底是为*服务的。

后来清朝末年的康有为写《新学伪经考》也是一样的逻辑,为“戊戌变法”造势是第一位的,出风头是第一位的,内容牵强附会也无所谓,反正只是*的工具而已。由此我们可以推断:

王安石所创立的“有无”断句法,并不可信。

3、

⑴ 那为什么“无名”是天地之始呢?

因为天地初开万物生长的时候,远古的人类智慧尚未萌发,只能依靠着本能去生活,根本就没有抽象思考的能力,所以“无法名状”的状态正是天地最初的本来面貌。

⑵ 那为什么“有名”是万物之母呢?

其实,这句话如果我们把它翻译成现代话就是,“有名”怀了孕,然后生下了“万物”,成了“万物”的母亲。

也就是说:

先有名,后有万物。没有名,就没有万物。万物因为有了名称,才诞生在了人类的思想中。

那么,你一定会问,如果有一个东西它没有名称,难道就不存在了?我的答案是:

“是的。”

“你这不是唯心主义嘛?”先不要管这是不是唯心主义,我觉得一个人他是“唯心”还是“唯物”这个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考的过程。

4、

我们不妨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植物人和正常人,二者的区别是什么?

首先说明一下:

所谓的植物人,是国际医学界通常定义的“持续性植物状态”,由于人的大脑皮层严重受损,处于不可逆的深昏迷状态,丧失意识活动,但皮质下中枢可维持自主呼吸和心跳。

所以植物人完全丧失了身体的感受能力和自理能力,只有基本的生存功能,靠着基因的本能在进行新陈代谢以及生长发育。当然,也有很小一部分植物人能够以残存的听觉感知到声音然后渐渐被唤醒,但不在我的讨论范围以内。

那么看完上面的医学表述,我想你心中应该有一个不那么模糊的答案了。植物人没有感知能力,没有思考能力,只有基因的本能意志。德国大哲学家康德曾经下过这么一个定义:

“那些不以我们的意志为依靠,而纯粹以自然意志为依靠的东西,如果没有理性,就叫做“物”;与此相反,有理性的东西,叫做人。”②

如果按照康德先生的说法:

植物人恐怕都不能被称作“人”,因为他没有理性,没有思考的能力,纯粹是依靠基因的自然意志在生长休息,就等于是一颗植物,甚至是一块木头。

那么请问:

我们这个世界,世界上的风景、音乐、美食、情感等等一切能被我们正常人感知并享受的东西,对于植物人来说,有没有意义?

或者我们换句话说,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可感知的世界对于植物人而言,到底算存在还是不存在?

5、

如果你说不存在。那么好,一定会有许多人指着你的鼻子说:

“你这是唯心主义”。

如果你说,当然存在!毕竟植物人的身体是跟我们在同一个空间里的,而且我们所感知的这个世界毕竟是客观存在的,既看得见也摸得着,只是植物人感知不到而已,怎么能说不存在呢?

那么好,我就有话要说了:

你之所以觉得存在,是因为你能跳出植物人的局限,站在更高的维度上去看待。

那么相对于植物人而言,你等于是一个开了上帝视角的人,甚至可以说,你就是上帝。也就是说:

你是站在植物人所能思考的边界以外,去回答这个问题的。

那么请问:

我们人类能够思考宇宙边界以外的世界吗?同样的道理,我们能够思考138亿年前、也就是宇宙奇点大爆炸以前的时间吗?

答案是:

“不能。”

所以老子才会说:

“无名,天地之始。”

不是不想“名”,是不可“名”,无以名状,也无法名状。因为我们无法站在宇宙以外去看待自己的世界,也无法在时间诞生以前去思考时间,就像我们无法抓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

用维特根斯坦的一句话表达就是:

“死亡不是生活当中一件事情,我们不能在活着的时候体验死亡。”③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活着跟死亡,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的性质,是完全隔绝的两个世界,你不可能同时体验到。你活着的时候不可能体验到死亡,你死亡之后也不可能复活。那么这就意味着:

相对于上帝来说,或者说是相对于全世界各个民族所创立的宗教里的终极意义上的那个神秘本源来说,地球上的人类,无疑就等于是70亿个植物人。

换而言之,我们所能思考的边界,就是我们世界的边界。那么再请问:

我们是生活在一个主观意识的世界里,还是生活在一个所谓的能够脱离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世界”中?

我相信,现在你的头脑里已经有两种观念在打架了。那么好,下一节我们就给这两种观念做裁判。


【参考资料】:

1、《朱熹集•卷十七•读两陈谏议遗墨》

2、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第二章•从大众哲学过渡到形而上学》

3、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6.4311》

《酷说老子》第一章(18)唯物主义错了?释迦牟尼:我们的心是“杯子”,物质世界是杯子里的“水”?


《酷说老子》第一章(18)唯物主义错了?释迦牟尼:我们的心是“杯子”,物质世界是杯子里的“水”?

1、

上一节我们讲到:

我们所能思考的边界,就是我们世界的边界。

那我们是生活在一个主观意识的世界里,还是生活在一个所谓的能够脱离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世界”中呢?我们不妨再来听一听佛教的看法,中国禅宗的第一代祖师达摩在《达摩破相论》里面有这么一番对话:

有人提问:“三界广大无边,若只是通过观心,如何能免除无穷的痛苦?”达摩回答说:“错了!三界不在你身外,就在你心里。”那人就很诧异:“三界怎么会在我心里?”

达摩解释说:

“所谓三界,就是三毒。贪,就是欲界,嗔,就是色界。痴,就是无色界。你如果能通过修心,把贪嗔痴这三个贼人给*了,就能跳出三界外,脱离六道轮回之苦。”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就能看出来,达摩祖师可以说是拿起金箍棒直接就打破了普通佛教弟子们所以为的“表相”:那些所谓的什么三界二十八层天,压根就是我们观念里的东西。

换句话说,三界是依靠我们心里的“贪嗔痴”而存在的,不可能脱离我们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所以《楞严经》里一句话叫:

“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①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意思是:

一切发生的、有前因后果的符合逻辑的事情,大到世界,小到微尘,都是依靠“心”来画龙点睛才能成为一个具体的可认识可命名的“物体。”

也就是说,如果你没有“心”,或者如果你能做到“心无所住”,那么因果、世界和微尘对你来说就不能被称为一个可认识可命名的“物体”。就好像没有太阳,没有光源,就不会有黑暗,不会有影子。

打一个比喻:

我们的“心”和“物质”的关系,相当于“杯子”和“水”的关系。

一般的唯物主义者认为:

我们的心相当于“水”,物质相当于“杯子”;我们的认知是被动的,是为了符合事物的一种思维活动。

然而释迦牟尼是不同意这种说法的,他认为:

我们的心才是“杯子”,物质相当于“水”;我们的认知是主动的构先建了一套系统,然后让事物来符合我们的思维模型。

那么,你觉得以上哪一种说法更符合*?

2、

我想,大部分人应该都不太能接受释迦牟尼的观念,毕竟在佛经中并没有找到他证明的过程。那么,我们不妨先来思考一个简单的问题:

所谓的因果、世界、微尘,它们存在的前提是什么?

先说因果,即是前因和后果,它的主要特征是两件事情的发生在时间上有先后,所以必须以“时间”作为存在的前提。然后是世界和微尘,二者的主要的特征是体积,所以必须要以“空间”作为存在的前提。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证明:

时间和空间是预先存在于人头脑里的一副认知模型,而不是物质世界里的客观存在,那不就正好能够证明释迦牟尼在《楞严经》里的讲话并非自欺欺人了吗?

没错,那么如何才能证明呢?

首先,我们来想象两种不同的场景:

第一种,想象一个完全没有空间和时间,但是有具体物质的场景。具体物质可以是任意的,比如苹果、自行车、房子等等。

请问,你能不能想象出来?

第二种,想象一个完全没有具体物质,但是有空间和时间的场景。

请问,你能不能想象出来?反正就我个人来说:

第一种场景我完全想象不出来,第二种场景似乎是可以想象出来的。

如果第二种场景可以想象出来,那么就意味着,时间和空间,是先存在于我们的观念里,然后才套用到物质世界。先声明一点:

这个想象两种不同场景的证明方法并不是我的独家原创,而是早在两百多年前,德国大哲学家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所提出的论证方法。

但是我现在还有一点不太确定:

我们头脑里的那种纯粹的虚空是我们后天通过经验学习得来的、还是先天一出生就带来的?

所以,康德的这个种论证方法似乎不具备百分之百的说服力。当然,他还使用了另外的一种方法,这个方法可谓是空前绝后,像一道耀眼的闪电划破了哲学的夜空,照亮了西方哲学的前途,也彻底改变了西方哲学的走向。

这个方法是什么呢?我们下一节揭秘。


【参考资料】:

1、《楞严经•卷一》


《酷说老子》第一章(19):康德的二律背反:空间和时间既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

【第三句】: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名,为天地的本源;有名,是万物的开始。)

1、

上一节我们谈到:

康德还使用了另外的一种方法证明时间和空间是预先存在于人类头脑里的认知模型,这个方法空前绝后,像一道耀眼的闪电划破了哲学的夜空,照亮了西方哲学的前途,也彻底改变了西方哲学的走向。

这个方法是什么呢?

就是在哲学界赫赫有名的四大悖论,严格地说叫四组“二律背反”①。

所谓的“二律背反”就是:

有两条公认的规律都是正确的,同时又背道而驰,互相矛盾。

在这里,我们只讲第一组(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有限与无限):

【正题】:宇宙在时间上是有开端的,在空间上是有边界的;
【反题】:宇宙在时间上是没有开端的,在空间上是没有边界的。

不得不说,这两个命题,在我的大脑里经常出现,时不时地就来敲打我一下,但我拿他们俩无可奈何。当然,对此无可奈何的不止我一人,南宋的一代理学大师朱熹也同样如此。

2、

据历史记载,朱熹五岁的时候就指着太阳问父亲:

“太阳背后依附的是什么?”

父亲回答说:

“依附的是天!”

幼小的朱熹瞪大了好奇的眼睛,继续追问:

“那天的背后依附的又是什么?”②

这一问直接把博学多识的父亲问的哑口无言,见父亲回答不上来,小朱熹更加好奇,日思夜想,冥思苦想,甚至于茶不思饭不想,一度积思成疾,几乎成了他终生的心病。直到晚年,67岁的朱熹依然在为“天地四方之外究竟是什么物事”这个问题耿耿于怀③④。

那么,康德究竟是怎么把这两条矛盾的命题统一起来的呢?

3、

他是这么分析的,再声明一点:

由于康德写得太严谨,太枯燥,所以我决定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可能跟康德的原文有所出入,但是大体上绝对符合康德的本意,同时也不会超出普罗大众的日常用词。

好,先看正题当中的第一个命题:

【宇宙在时间上是有开端的】

那么我们来推理:

时间既然有开端,那说明在时间出现以前有一个“没有时间的时期”。因为有结束才有开端,只有这个“没有时间的时期”结束了,时间才能开始运转。

但是问题来了,既然时间开端之前的那个时期“没有时间”,那物质肯定就没有变化,物质既然没有变化,那怎么可能产生新的东西,怎么会诞生新的宇宙?一句话:

如果时间有开端,就不会演化出现在的宇宙,所以——时间没有开端。

好,第一个命题推理完毕。

4、

然后再看第二个命题:

【宇宙在空间上是有边界的】

那么我们来推理:

物质空间既然有边界,那说明有形的物质空间之外还有一个无形的“空的空间”。因为有*才有边界。只有这个“空的空间”*了物质空间,物质空间才会有边界。

但是问题来了,既然有形的物质空间之外是一个无形的“空的空间”,它怎么能*得了物质空间的边界?既然“空的空间”无法*宇宙的边界,那宇宙不就会变成无限的吗?一句话:

如果物质空间有边界,必定是不能被“空的空间”所*的,所以——空间没有边界。

由此可见, 我们从两个【正题】出发,用逻辑推演,推演到最后发现【反题】(时间无开端,空间无边界)似乎是正确的。

那么,果真如此吗?我们不妨继续用同样的方法试一试推演【反题】。

5、

先看【反题】的第一个命题:

【宇宙在时间上是没有开端的】

那么好,如果时间是没有开端的,是无限的,那说明在我们“现在”之前,“过去的时间”也是无限漫长的。

但是问题来了,既然“过去的时间”是无限漫长的,那么它就永远不可能“走”到现在,既然“走”不到现在,怎么会有物质和人类?一句话:

如果时间是没有开端的,是无限的,那么“过去的时间”永远也“走”不到“无限”这条路的尽头,也就不会有我们的“现在”。所以——时间是有开端的。

你看,我们从【反题】的第一个命题出发,同样可以推导出【正题】的第一个命题是对的。

6、

然后再看【反题】的第二个命题:

【宇宙在空间上是没有边界的】

那么好,如果宇宙空间是无边无际的,那说明组成宇宙的每个部分也是无边无际的。但很明显,这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很简单。

因为我们人类和动植物,以及山河大地,地球银河系统统都是有限的东西。你用有限的东西能组成一个无边无际的宇宙吗?

你用再多的沙子,组合起来的也无非就是大沙漠而已;你用再多的沙漠,组合起来也物非就是超级大沙漠而已;你怎么可能用有体积的沙子组合成一个无边无际的沙漠呢?

有限的东西和无限的宇宙是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东西,你能把一块砖头磨成镜子吗?当然不可能。

一句话:

如果宇宙空间是无边无际的,那么组成宇宙的每个部分也必定是无边无际的。请问,这样的宇宙当中怎么可能会产生“物质”这种有限的东西?所以——宇宙在空间上是有边界的

你看,我们从【反题】的第二个命题出发,同样可以推导出【正题】的第二个命题是对的。

7、

好,我们刚才从康德的一组“二律背反”爬上去又爬下来,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同样一条真理,它竟然既是对的,也是错的,既不是错的,但同时又不是对的。

套用佛法的句式这叫:

“即对即错,非对非错。”

而且你发现没有,这两个命题的可以无限循环的论证下去,像一只咬着自己的尾巴在转圈的猫。所以在佛教的体系里,释迦牟尼当年拒绝回答这样的问题,因此佛教里有一个著名的传统叫:

十四无记。

什么意思呢?所谓的“无记”,就是既不肯定也不否定。意思就是:

“面对十四个无限循环论证的问题,置而不答,笑而不语。”

而两千多年前佛教的“十四无计”当中就包含有“时间和空间是有限还是无限的”这个问题。那么究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自相矛盾的悖论呢?究竟是这个世界的问题,还是我们思维的问题?

我们下一节揭晓答案!


【参考资料】:

1、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编•第二卷•第二章•第二节:纯粹理性的背反论》

2、《宋史·朱熹传》

3、《朱子语类•卷第九十四》

4、真德秀《西山读*•卷三十一•李方子<紫阳年谱>》


《酷说老子》第一章(20)哲学界的哥白尼:世界围绕人心转动,就像地球围绕太阳转动。

【第三句】: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名,为天地的本源;有名,是万物的开始。)

1、

上一节我们谈到,而两千多年前佛教的“十四无计”当中就包含有“时间和空间是有限还是无限的”这个问题。那么究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自相矛盾的悖论呢?究竟是这个世界的问题,还是我们思维的问题?

其实答案显而易见:

是我们的思维出了问题。

我们之所以会掉进“二律背反”的陷阱里,就是因为我们误把时间和空间当成了独立于我们主观之外的客观存在,误以为我们可以凭借“思维”这个火眼金睛照出它们的原形。结果却发现:

我们思维好像遇到了“幽灵”,任凭我们睁大了眼睛一动不动,也无法看清对方的行踪。既看不清空间有没有边界,也看不清时间有没有开端。

这究竟为什么?只有一种可能:

那就是时间和空间就是我们思维本身,就是我们思维的一部分。

就好像我们的眼睛永远也看不见自己的瞳孔一样,就好像屠龙刀永远砍不到自身的刀刃一样。我们也永远无法用思维去测度时间的本质、去丈量空间的尽头。

因此,我们的“心”才是杯子,而我们所能感受到一切物质世界都是装在杯子里的水。至于杯子以外装不下的那些“水”,康德给它起了一个称呼叫“物自体”(某种程度上就等于老子说的“道”)。

这,就是康德的贡献。

2、

所以康德有一个外号叫“哲学界的哥白尼”,其实最初是他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的序言里自封的:

哥白尼成功地证明了宇宙的中心不是地球,而是太阳,宇宙在围绕着太阳转动;康德则成功地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主体不是客观世界,而是人,时间和空间在围绕着人转动。

没错,就凭这一点,康德绝对称得上是一位划时代意义的大哲学家。我本来还想写点文字劝康德低调一点,毕竟在佛经里,他的结论早已经是常识。不过后来想想,还是算了。

因为我发现,无论是《华严经》还是《楞严经》都没有记录释迦牟尼关于“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推理过程。在佛教的体系中恐怕只有后期发展出来的大乘唯识宗曾经对时间和空间的本质进行过一番十分详细的探讨,不过与康德相反,唯识宗的结论是自洽的,他们认为:

空间的最小单位是“极微”,不可再分,换算成现代数字,长度大约为0.1纳米,相当于原子的直径;时间的最小单位是“刹那”,也不可再分,换算成现代数字,时长大约为0.018秒①。

至于这两个结论是否科学,我们这里暂且不谈。问题在于,最初的佛教为什么要拒绝回答这样的问题?我觉得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当时人们的接受能力太低,不足以理解这么精细的概念和抽象的推理。二是释迦牟尼本人觉得即使你知道了这些概念和悖论,对于人生也没有什么本质上的用处。

理解了“二律背反”你能解脱吗?能悟道成佛吗?恐怕不能,无非是徒添口舌之争而已。康德作为一个哲学绝对称得上巨人,在哲学界完成了一次伟大的*——“哥白尼转向”,但在生活中也就是一个普通人,比如说:

邻居养了一只公鸡,他说影响他思考,非要买回来杀掉;
邻居种了一棵杨树,他说影响他看风景,非要让人家砍掉。

可见,在现实中,康德是一个比普通人毛病还多的普通人。

3、

那么,我们通过上面的种种论证现在已经知道了:

时间和空间是我们从一出生开始大脑里就自带的一套认知模型和思维框架,康德称之为“先天感性形式”。

这就好像我们玩网络游戏一样,时间感和空间感是我们的天赋技能、被动技能,不用主动通过后天的学习就能掌握。

然后我们又知道了:

我们的心相当于一个杯子,物质世界相当于是杯子里的水。

也就是说,杯子的形状,决定了水的形状。如果再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表达就是:

母亲的基因,决定了孩子的基因。

14、

那么好,最后我们再来做一个简单的推理:

我们的思维,先天地自带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然后,时间和空间的存在使得一个事物可以发生时间上的先后和空间上的位移。然后,我们便有了“因果”的概念,有了推理的意识。

请问,推理的运作本质是什么?

没错,是逻辑。

再请问,逻辑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没错,是语言。

所以维特根斯坦才会反复强调一句话:

“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②

所以海德格尔才会不断地声明一个观点:

“语言是人类存在的家③,词语破碎处,无物可存在④。”

谈到这里,就基本上*大白了。所谓的语言,不就是我们给万事万物以及数不清的种种现象所起的种种名称吗?那么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读老子的这一句“有名,万物之母”,还会有什么疑问吗?


【参考资料】:

1、《俱舍论•卷十二》、《摩诃僧祇律•卷十七》、《方广大庄严经•第四卷•现艺品第十二》

2、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5.6~5.62》

3、海德格尔1946年所写《关于人道主义的信》。

4、海德格尔《通向语言途中•(第二部分)语言的本质》——引用自1919年诗人格奥尔格在《艺术杂志》第11、12期上发表的一首诗歌。


作者:紫侠狼,90后文字狂生,夜色如墨,月光如我。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5 14:11

意思是:“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出处:出自于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德经》第一章。

原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译文: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道”,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言词说出来,不是永恒的“名”’。“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经常从“有”中去认识“道”的端倪。

“无”和“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具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很幽深的;极远极深,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扩展材料:

老子的历史评价:

孔子评价老子:“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康德评价老子:“老子所称道的上善在于无,这种说教以‘无’为‘上善’,也就是一种通过与神格相融合、从而通过消灭人格而取得自我感觉消融于神格深渊之中的意识。” “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和亲近然的思想与中国的老子思想有关。”

胡适评价老子:“老子的最大功劳,在于超出天地之外,别假设一个‘道’。”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老子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5 14:12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两段话可以翻译为:“无限连续(无)称为宇宙的基本状态(始);有限连续(有)称为物体的基本状态(母)”。“天下万物都是有限连续体(限),有限连续体都是通过*连续而产生的(生)”。如果用现代逻辑学的说法就是:“无”是产生“有”的充分条件,而“限”则是产生“有”的唯一必要条件:有是无涵反限之综合表达。例如:苹果是连续的果肉涵盖着皮表*的综合表达;鸡蛋是连续的整蛋涵盖着壳表*的综合表达,太阳是某连续光强度及其*范围的综合表达。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光线为什么不存在 炒菜时要等到油冒烟吗 高考数学选修没涂有分吗? 高考选修不涂有分数吗 《宫》中插曲是什么乐器演奏的? 电视剧《宫》的主题曲和片尾曲分别是什么? 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原唱是裘海正还是游鸿明 刑法对追诉时效的规定 刑事案件追诉期限的法律规定是什么? 爱奇艺海外版怎么下载 雄霸天下里无名的扮演者 无名的主要剧情 无名的近义词有什么? 无名的介绍 无名和帝释天同样掌握了万剑归宗,为何无名不是帝释天对手? 含有“无名”的诗句有哪些? 工商银行卡怎么跨行转账? 怎么解释无名 招商银行卡专业版他行转入出现超出限制 无名被称为风云剑道第一宗师,他打过哪些胜仗? 无名的意思是什么 怎么往异地异行的银行卡里汇款?急 鲁迅的《无名》诗 无名的简介 我银行卡里有别人给我钱的转帐记录,警方说我是诈骗罪,诈骗罪成立吗? 10多年都没用的的银行卡为何里面突然有汇入几千块钱呢? 是关于银行卡的问题...别人汇款到你的账户里,会有银行发短信通知你吗? 邮储银行的卡,今天收到短信说账户未知金额一笔几百块的入账,查了明细显示他行来帐...不知道这是怎么 银行卡上突然多出一笔钱,想知道是怎么回事? pos机刷卡进帐的钱显示他行汇入是什么意思 《风云》里的无名厉害还是绝无神厉害 风云无名怎么死的 佛教!什么是无名 风云里无名是谁? 无名用英语怎么说? 无名的无名演变的历史 在笔记本电脑中安全密钥是什么? 安全密钥是什么? 在用笔记本电脑连无线网时会出现 键入网络安全密钥 怎么办,怎么才能正确连接? 怎么用手机给电脑连接网络 手机热点链接笔记本电脑,电脑弹出来的安全密钥是什么意思? 笔记本电脑安全密钥是什么 换了之前的好友怎么加回来? 删除微信好友不记得怎么加回来? 换了以前的微信好友怎么找回来? 换了,怎么把之前的好友都加回来? 换了,怎么把之前的好友都加回来? 手机微信误删了好友,不知道怎么才可以加回来 把好友删除 没有 只有转账记录 怎么加回来 做系统,把U盘分区了怎么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