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 <昆明的雨> 赏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2:11
我来回答
共6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6 08:53
《昆明的雨》表现了作者魂牵梦绕的昆明情结,让作家在年近古稀的时候,还几度千里迢迢来到昆明,寻觅自己青年时代留下的足迹。
文章写了作者在昆明期间对雨季的见闻感受,文章开篇就用一种清新自然、不落俗套的笔调写出了昆明雨的特点,即: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的、停停下下但是并不单调。
其后作者没有直接写雨,而是写了一些雨中的景物,如:菌子、杨梅和缅桂花。这些景物衬托了昆明的雨,使昆明的雨更加立体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文章语言质朴,文字行云流水,诗情画意,趣味盎然,是一篇佳作。
扩展资料:
2017年,本文入选人教社新版语文教材,并邀请卫东为本文录音。
细节积累的两条原则:其一, “用心地体验”。其二, “有心地记忆”。汪曾祺叙事文本的鲜明特色,和他超群的细节记忆是分不开的。
昆明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气候宜人,年降水量1035mm,具有典型的温带气候特点,城区温度在0~29℃之间,年温差为全国最小,这样的气候特征在全球少有,鲜花常年开放,草木四季常青,是著名的“春城”、“花城”。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6 10:11
考场上静悄悄的,只有零星页片翻动的声音。
有孩子绝望地东张西望,目光所到之处并无接应。孩子更绝望的收回目光,低了头。有个孩子睡着了,是那种纯粹的睡。脸枕在手臂上,眼睛紧闭,嘴角有一溜晶莹的口水。探进窗户的阳光顽皮地照着,孩子脸上泛起朦胧地光泽,很好看,很可爱。想叫醒孩子,手伸了出去,又收了回来。不忍心打扰孩子的熟睡,想必这也是对和田基础教育欠缺造成后果的*吧。
有个男孩下颚顶在试卷上,怪怪地冲我笑。因为下颚用力,嘴角向两侧滑稽地伸开。我也笑了,男孩的目光不好意思地回归了试卷。
我在读《昆明的雨》,汪曾琪先生所著。从福建的漳州,途径昆明、泰山、荷泽、天山、皖南、杜甫草堂和湖南,一溜烟地走到了浙江温州。一路读来,所述内容均与水有关。漳州的清泉,武夷山的水巷,翠湖的湖中湖,博格达雪山下的天池,老先生偏爱水景的特性,活波在字里行间。
读字读久了,眼睛有些苦涩。抬头望窗外,一排披沙色的白杨树,触目映入眼帘。几片黄叶随风滚落,又惊动了原本深藏的东西,缓缓从心底升起,是思乡吗?
读《昆明之雨》,忘了身在何处,自顾自地倘佯在“四周山色秀,一夜溪声清”的山水之间。再抬头时,一切皆已远去,顿悟,我不在水乡,我在沙漠中的和田。
背着行囊,已经走过南疆几处地方,未见江南山青,却闻水秀长久淙淙,唯有和田看不见长年流水景色。和田是几个地方之中极特殊的地方。喀什河有水只在春夏,冬秋来临,河水自然停住脚步,任风沙在空中逍遥,不做灌溉的营生。故,和田缺水。故,和田总显凄凉贫穷枯寂,远没有南疆其他绿洲的富足和生机盎然。
和田处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沙漠离和田市区只有二十多公里,几乎与外界隔离。倘若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不能从天空出走和田,也只能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摇晃一天有余,方可借大巴的力量走向乌鲁木齐。交通闭塞,本地又没有生产能力,所有物资的运送,均需高额运输费用,所以物资匮乏。人才引入也相对困难,天知道我的学生们在我接手之前曾经遇见过多少教师,又曾经受过多少混事教师的教育。
这么大一片地区的孩子们,整体缺少与时代链接的教育,还在接受内地十多年前的教育内容,由不得让了解了这种情况的人心动,再铁石样的心,也会即刻生出软软的怜惜。
十一月的北京不知道怎么样了,还有风吗,暖气可否开始供应,气温可曾下降,家乡的小肠陈是否还是宾客满堂,大白菜开始储存了吗?
把《昆明的雨》中最后两篇翻开来读,一为“国子监”,二为“胡同文化”。曾经去过国子监,也读过一些对国子监的介绍,终究没有喜欢起来,就像看西洋景,懒懒散散漫不经心地读一本历史故事。偶然目光一亮,也只是被某个未曾见过的物什引起新奇,其他并没有太多的感受。北京胡同对我却有了不同。前几天,中年人生论坛的老强先生贴出一篇很伤感的文字,描述的地方离我住过的胡同很近很近,看后痴呆半日,眼前清晰出现了北京胡同的情景。大妈带着京骂聊天,大姑娘小伙子带着傲气,那种北京人骨子里流淌出来的京城傲气,出来进去行色匆匆为富足奔忙,偶遇熟人,也忘不了说几句很有显摆味道的话。老爷们开着新买的汽车匆匆奔酒馆而去,想来喝的一定是二锅头,这是京城男人的偏爱。这一切对我来说太熟悉了,就像自己家里人的生活。
远离久居的京城,来到遥远的沙漠,再读汪老先生的胡同文化,由不得鼻子发酸,一口清泪顺咽喉咽下。抬朦胧的眼看眼前的学生,似乎回到半年前的教室,似乎又看到故乡学生的微笑,只是眼前的微笑多了几分木然,我的微笑多了几分同情和怜惜。我知道,走在沙漠路上的偶然瞬间,我是在思念我的故乡……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6 11:45
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寄托感情的载体越小,越显得爱得醇厚。仙人掌,青头菌、牛肝菌等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作为承载感情的载体,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们共同昭示了汪老散文的“凡人小事”之美,共同彰显着汪老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生活的美存在于身边的一草一木中,作者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到了它们,然后携来入文,遂成美文。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6 13:37
亲爱的,昆明的雨有关资料和赏析我可以帮你从网上搜索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6 15:45
啦啦啦啦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6 18:09
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题了这样几行字:
“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我想念昆明的雨。
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雨季。“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
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土从,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土从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土从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有一个笑话: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纵,他跳下去把鸡土从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鸡土从随处可见。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圆那样大,的溜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这种菌子只能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
雨季的果子,是杨梅。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
的,叫做“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雨季的花是缅桂花。缅桂花即白兰花,北京叫做“把儿兰”(这个名字真不好听)。云南把这种花叫做缅桂花,可能最初这种花是从缅甸传入的,而花的香味又有点像桂花,其实这跟桂花实在没有什么关系。——不过话又说回来,别处叫它白兰、把儿兰,它和兰花也挨
不上呀,也不过是因为它很香,香得像兰花。我在家乡看到的白兰多是一人高,昆明的缅桂是大树!我在若园巷二号住过,院里有一棵大缅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我有一天在积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从联大新校舍到莲花池去。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作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雨又下起来了。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磁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
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
木香花湿雨沉沉。
我想念昆明的雨。
一九八四年五月十九日
[作家简介]
汪曾祺,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是真正在作品中体现了人生与人生态度的一位。1920年生,江苏高邮人,肄业于西南联大中文系。解放前当过中学教员,历史博物馆职员,解放后长期担任编辑工作,后在一个京剧团任编剧,在此期间曾参与创作样板戏《沙家浜》的剧本。1940年发表第一篇作品,1947年曾出版过短篇小说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羊舍的夜晚》,*后出版《汪曾祺小说选》、《晚饭花集》等。创作以散文、小说居多,八十年代之后,文学不再承载太多的*功能,读者开始更注重作品的审美性,汪曾祺的作品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八十年代中期,他的《受戒》、《大淖纪事》更被视为是“文化寻根文学”的一部分。(宇慧撰写)
昆明的雨以小见大分析
1. 文章《昆明的雨》通过对昆明雨季中常见食材和植物的描写,全面展现了昆明雨季的特色。作者汪曾祺通过对平凡事物的细腻观察,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展现了自己对昆明深沉的情感。2. 作品中对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昆明的特色元素的描述,丰富了文章内容,而结尾处的引用诗句则巧妙地点明了作者对昆...
如何赏析汪曾祺的《昆明的雨》?
1、原文: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的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赏析:这是我最喜欢的第五段,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作者把口语和文学性的语言巧妙融合在一起,雅俗共赏。使文章多了些韵味...
汪曾祺昆明的雨句子赏析。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
汪曾祺 <昆明的雨> 赏析
文章写了作者在昆明期间对雨季的见闻感受,文章开篇就用一种清新自然、不落俗套的笔调写出了昆明雨的特点,即: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的、停停下下但是并不单调。其后作者没有直接写雨,而是写了一些雨中的景物,如:菌子、杨梅和缅桂花。这些景物衬托了昆明的雨,使昆明的雨更加立体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
《昆明的雨》写作背景是什么?
《昆明的雨》赏析。《昆明的雨》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寄托感情的载体越小,越显出爱的醇厚。仙人掌和青头菌、牛肝菌等各类菌子以及杨梅、缅桂花等,作为承载感情的载体,共同彰显着汪老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文章以小见大描写了昆明雨季中...
昆明的雨原文 汪曾祺
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的雨季。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了。但不无聊。因为它是走走停停,走走停停,而不是连续的,上上下下。而且也不闷。我认为昆明在雨季空气压力不低,人们很舒服。昆明的雨季明亮、丰满、充满感情。城市春季植被深,孟夏植被长。昆明在雨季,是...
汪曾祺-<<昆明的雨>>评析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深厚、从事过京剧编剧的汪曾祺,深谙“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东方古训和布莱希特标榜的“间离效果”的西方现代理论,加上个人身世浮沉的沧桑之感,促使他不去追求反映时代精神的最强音,而是以含蓄、空灵、淡远的风格,去努力建构作品的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美学价值。他长于江南,定居于京城...
什么是昆明的雨?
昆明的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的雨不连绵,气压不低,所以是明亮的;雨季中植物枝叶饱满,色泽浓绿,生命力旺盛,故说昆明的雨季是丰满的;这样明亮、丰满的雨季,令人喜爱动情,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之情。该句出自汪曾祺的散文《昆明的雨》。课文解读:本文描写了昆明雨季具有代表...
汪曾祺《昆明的雨》哪个地方体现了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的特征?
今天我们就随同作家汪曾祺一同来欣赏课文《昆明的雨》。1.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50年,任...
0851翻译: 昆明的雨(汪曾祺)
雨声中,鸡儿静立檐下,仿佛在守护着这幅雨中的画卷。 昆明的雨,不仅仅是一场自然的馈赠,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每一次雨滴,都是一首未完的诗,记录着四十年前的那段深情记忆。2014年5月19日,这故事以亚当·兰的翻译,流传在现代语文课文中,成为了一段永恒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