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扶苏的功绩被掩盖,秦二世真的是历史罪人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7-03 16:2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0 18:35
秦始皇的长子扶苏,是一个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对后人,有着卓越贡献的大功之臣,那为什么他的功绩却被忽视了呢?主要原因有两条,一是胡亥篡位后,对扶苏的功绩进行了全面封锁,有“谈扶苏者以扶苏同党而罪”之说,谁还敢说呀,一时间全国黔首和诸子百家都闭上嘴。二是,秦朝没几年就灭亡了,人们又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自己的命都顾不上,谁还有心思去管扶苏呀?
那扶苏到底有什么功绩呢?
一、黔首的代言人。
扶苏生于战乱年代,深知战争的残酷,他学文拜师博士淳于越,学武拜师上卿蒙毅,文武全才深受秦始皇喜爱。十六岁随朝听政,虽然没有决定权,但却能随时向秦始皇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他多次深入民间进行调查研究,看到了黔首的悲惨处境极为震撼,曾多次向秦始皇提出减民赋少劳役,让黔首休养生息的主张,(秦朝赋税劳役极为严重,民不聊生),虽被秦始皇否定,但却体现了扶苏爱国爱民之心。
二、反对焚书坑儒。
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扶苏曾冒死上谏,保留诗书文柬,对儒生要宽恕、忍让。他认为“焚书是毁坏文明,坑儒是野蛮的罪行,将受万世之唾骂”,因而冒犯了秦始皇,被贬滴塞北戍边修城。但他的死谏对秦始皇触动很大,虽未改变初衷,但还是收敛了不少,为保留诗书文柬及儒生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戍边修城造就了一代英豪。
扶苏二十二岁去塞北戍边修筑长城,当时情况非常困窘,百万大军(三十万军队,七十万民夫)无食无衣,民夫们扛枷戴镣挣扎在塞北工地之上,修城进度缓慢,时有民夫叛逃和破坏新筑长城的事件发生。扶苏看到这种情形,即当机立断,废除酷刑,解放奴隶,并用皇子诏书昭告天下,为修筑长城的将士民夫送衣送粮,一时之间,像孟姜女送寒衣之事遍布全国,全国黔首动员起来,解决筑城大军的衣食困难,促进修城的高速度发展。
四、拯救逃夫。
修筑长城困难艰辛,缺衣少食,酷刑折磨,使很多民夫看不到出路,加之匈奴策反,一些人就越过长城逃往匈奴。扶苏到塞北之时,逃夫有万人之多,严重地影响修城的士气,逃往匈奴的逃夫也受尽匈奴的折磨和死亡威胁,但谁也不敢再回来,因蒙恬大将军有令“逃夫杀无赦”。扶苏说服了蒙恬,并亲去匈奴迎回了逃夫,使万余逃夫得救,他们情绪稳定下来,又重新加入修筑长城的队伍。
五、与匈奴定下城下之盟。
匈奴单于昌顿,是各嗜杀成性的家伙,他自从在杀虎口被蒙恬打败,死伤无数,并失去了很大一块土地,这些土地都是昌顿从燕、赵、魏等国抢来的,被蒙恬夺去,他当然很不甘心,他时刻都想报此血海深仇。但他又知道,如果真的打起来,他并不是蒙恬的对手,因而就千方百计干扰蒙恬修筑长城。他除了策反民夫外逃外,还经常派军队冲进长城内杀人放火进行掠夺,搞得人心惶惶,哪还有心思修长城呀。扶苏认为,必须和匈奴和好,才能保证长城的修建,他亲自去匈奴和昌顿交谈,陈述利害关系,说明和善的好处,与昌顿订下了城下之盟,昌顿承诺“有扶苏在永不侵犯秦国”,安定了边陲形势,专心搞修筑长城事宜,保证了万里长城早日修建成功。
六、开创了戍边屯田的先例。
万里边陲荒无人烟,修起的长城何人保卫?仅靠戍边士卒是不够的,扶苏采用戍边屯田,解决了这一难题。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割断六国贵族与其臣民之关系,勒令六国之贵族必须脱离其国土,迁至咸阳附近,几年之内就有三十余万户六国贵族之家族人等迁居至咸阳,增加了咸阳的压力,六国贵族不忘破国亡家之恨,都想造反复辟,大秦国像坐在过山口上,时刻都有被*的危机,扶苏看到了这一点,他通过上卿蒙毅,让十万余户人家迁至边陲安置,既减少京都咸阳的压力,也为戍边屯田开创了先例,又建立起平时种田战时守边防的力量,巩固了边防,保卫了长城保卫了大秦国。扶苏在戍边修城的四年多时间里,因果断处理了许多棘手的关键性问题,措施得当,深得民心,受到广大修筑长城的百万大军的爱戴。他解放了奴隶,解放了思想,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四年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却完成十余年的筑城工作量,正如蒙恬所说“皇子英明,在短短的四年重,比我过去八年完成的工作量还要多出两倍以上”,促使长城早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