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五戒里面中的“不盗”是什么意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7-04 11:25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0 21:51
买东西砍价不算。
不与不取戒相
离不与取学处:离不与取学处,有时也译为不偷盗戒。也就是戒除偷盗的学处。不与取,巴利语adinnàdàna。由adinna(没有给与的)+ àdàna(拿取)组成。凡是任何属于他人所有之物,未经物主的允许而取为己有者,即是不与取。具足四个条件构成不与取,即:1.属于其他人类所有的物品;2.明知为他人所有之物;3.以盗心;4.偷取。在律注《普端严》和《疑惑度脱》中解释,「偷取」一共包括二十五种方式——由五种五法所构成:一、种种财物的五法;二、一种财物的五法;三、亲手的五法;四、前方便的五法;五、偷盗取的五法。一、种种财物的五法:所谓的「种种财物」是指混合有生命和没有生命的财物。1. 占取——霸占他人的田地、房子等。2. 抢取——例如抢取他人挑在肩上、顶在头上,或拿在手上的物品等。3. 夺取——他人将财物放在附近,他对物主说:「把这财物给我」等而夺取。4. 破坏威仪——即有人正在搬运财物,他连人和财物一起带走。当搬运者第二脚离开原地时,此人即犯偷盗。偷其他动物也是一样。5. 离开原处——把放在地上、桌上等的财物拿走,或移动离开原处。二、一种财物的五法:对有主人的奴婢、仆人、动物,以占取、抢取、夺取、破坏威仪、离开原处的方法,为一种财物的五法。三、亲手的五法:1. 亲手取——亲自偷取他人的财物。2. 教唆取——命令他人说:「你去偷某某物品。」被命令者在偷取时,自己也犯罪。3. 投掷——自己站在关税处内,将应税物品往关税处之外投。4. 获得利益——命令他人:「如果你看到有财物就偷取」等。5. 放弃责任——在霸占他人的土地等,或夺取他人的财物时,当所有主认为:「这已不是我的了。」而放弃其所有权,即犯。
四、前方便的五法:在此是指教唆、命令的方法。「方便」也可译成努力、加行、方法。1. 前方便——在命令「你去偷某财物」时为前方便,但在被命令者偷取时才犯罪。所以命令是前方便。2. 俱方便——由离开原处为俱方便。例如为了占取田地而转动、移动柱子等。3. 共谋取——即和其他人商量、讨论后,共同策划而偷取。在共同策划之后,任何一个同谋依他们所约定的而偷取,则所有的同谋皆犯。4. 作约定——即在命令他人偷盗时,约定了偷取的时间,如「你在下午偷取某物品」等。只有被命令者依照所约定的时间偷取,命令者才犯。5. 现相——在命令他人偷取时,以闭眼、手势等作信号。
五、偷盗取五法:1. 偷盗取——即是以小偷的方式破坏门窗等,趁主人不在时偷取。或者以吃斤两、偷尺寸、伪钞、假货、赝品等诈欺而取。2. 强迫取——以暴力夺取他人的财物,亦即抢劫、掠夺;或者运用权力鱼肉(压榨)人民。3. 遍计取——即是在偷取之前,先预谋所要偷取的财物,如衣服、钱财等,但假如看到其他财物则不偷取。4. 隐藏取——先隐藏了所要偷取的物品,过后再回来拿取。例如:看到了别人丢失的戒指,先用脚踏入土中,或用尘土、树叶等覆盖,等主人遍找不着之后再回来拿取。5. 取筹——即调换筹码、签、券等。例如在用筹码分配物品时,他为了获得更好的物品而调换筹码。
以下情况不构成违犯:1. 己物想——误以为是自己的而拿取了别人的物品。因为没有盗心,所以不犯。2. 亲厚取——拿取亲厚者的物品。有五种条件构成亲厚者:a. 相识——曾见过的朋友;b. 同伴——共事的感情牢靠的朋友;c. 曾说——曾经这样说过:「我的东西你有想要的就拿去吧!」;d. 还活着;e. 当他知道我拿取时将会感到高兴。(Mv.356) 3. 暂时取——在拿取之时想:「我将会归还」「我将会补偿」而暂时借取。4. 粪扫物想取——在垃圾堆等处看到物品,想:「这是没有主人的丢弃物」而拿取。5. 疯狂者。6. 心乱者。7. 极度痛苦者——处于极度痛苦的状态而什么都不知道。
离不与取(偷盗)[1]
有五个条件构成违犯离不与取戒,即
一、有主物(包括个人物、 僧团物、供养圣物的东西,如:供塔物等);
二、知道是有主物;
三、存有盗心;
四、以各种方法取,例如:以身体的行为夺取或以言语命令他人偷取;
五、该物被取离本处。
不构成违犯的情况,即:
一、无主物,例如:被丢掉的东西,如粪扫衣 (paüsukålacãvara) ;野外无人拥有之物;
二、死者、鬼或畜生的东西;
三、误以为是无主物;
四、不存有盗心,以为是自己的东西而误取;
四、拿取信赖 [2]之物不犯离不与取, 但是必须具备五个条件,即:
¬ 物主是朋友;
物主与自己很要好;
® 物主允许自己可以拿取他的物品;
¯ 物主还活着;
° 确定物主不会在意。
五、精神失常时。
[1] 凡是任何有主物 尚未经物主的允许而取为己有则是偷盗。
[2] 见《律藏.大品.衣犍度.3.19》(Vin. Mv. Cãvara-kkhandhaka)。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0 21:51
五戒第二条戒偷盗戒,偷盗就是‘不与而取’的行为,就是说没有经过允许而去拿他人之物的行为,就是偷盗,偷盗戒的犯戒,也有轻重之别,轻罪和重罪之别。若是违犯具足六个条件者,便成不可悔罪。一者他物:他人的财产。二者他想物:想这是别人的东西,明知这是别人东西,不是自己的东西。三者盗心:你有起个偷盗念头起来,亦即存有偷盗的预谋在先。四者兴方便取:假借种种方法达到偷盗的目的。五者值五钱:这值五钱是当时佛陀制戒的,这值五钱,我们是怎样来衡量呢?我们照常提出来解释一下,偷盗之物的价值依当时印度的价值为五钱,这也是佛陀比照当时印度摩羯度国的国法(国家法律),依照当时摩羯国的法律制,偷盗价值五钱以上的价值物者,就判犯死罪,对偷盗戒非常的严,你向别人偷拿值五钱的东西,那你就犯死罪,所以,佛陀也制定佛弟子偷盗值五钱以上价值者,亦成重罪不可悔。六者离本处:将所盗的财物,所偷盗的东西,离开原来的位置,让主人找不到,其中包括移动位置,变动形态,变动颜色让主人找不到,凡是恶心使物主损失财物者,都该称为离本处。自己不去做派人去,或自己去拿取别人的财物,皆为偷盗。不管你用什么方法,未经同意取得别人的财物都是偷盗,你偷取别人的东西,价值五钱以上者,即成不可悔罪,所以,佛在中阿含经十五思经里说,若有故意造业,必受其报,或现世受,或后世受。若不故意造业者,皆不必受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0 21:52
偷盗戒:社会上的偷盗,有直接、有间接,有有形、有无形,例如小偷窃取,强盗抢劫,是直接的盗,贪官污吏的贪污舞弊是间接的盗,勒索诈欺,抵赖债务,是有形的盗,假公济私,混水摸鱼是无形的盗。总之,不与而取,或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财物,都叫做盗。 佛说不偷盗也有十种利益: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受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
砍价算不算偷盗?
那就看情况了,如果你对一个摆地摊的六七十岁的老人砍价的话,你说是不是偷盗?就算不偷,良心上也过意不去吧?。
如果在生意场上,比如别人喊100,你砍价到70,拿这30自己享受,那就是偷盗。拿这30去做善事,那就不是偷盗,反而会有很大的福报,不仅为他做善事,还为你自己做善事了,一举二得。何乐而不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0 21:52
应该不算。
盗,是不与取,也就是说未经别人同意、未经赠予就拿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