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旁和部首是一个概念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1:45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3:16
偏旁和部首是一个概念吗?偏旁是帮助学生记忆字形的;
部首是用来查找汉字,增识字词的。
”
“偏旁部首”常常连在一起说,于是很多人就认为“偏旁”和“部首”是一回事,这是一种误解。偏旁和部首,虽然有某些联系,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

01
偏旁是合体字中常见的组成部分,也称部件。汉字的上边、下边、左边、右边、周围、中间都可以称偏旁。
如把“

”(春字头)列为偏旁,遇到“奉、泰、奏、秦”等字时,可以整体记忆上边部分,然后再记认其他部分。不然就得分析为:三横,一撇,一捺或横、横、横、撇、捺。又如,“

”(右字头),记住这个偏旁,分析记忆“左、右、有、友、灰”等字时,免去了说:“左上是横、撇”这样的话。识字教学中应尽量避免一笔一画地支离破碎地分析记忆字形。
按照汉字的偏旁部件识记汉字是多年来老师们积累总结的经验,也是一些专家为适应计算机中运用汉字的研究成果。在识字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偏旁应有的作用。
02
部首是字典根据汉字形体偏旁所分的门类。部首的创设,为使用字典提供了方便,有利于增识汉字。
部首和偏旁不同。
1、有的既是部首,也是偏旁,如“亻、氵、山、石、廴、穴”等。
2、有的是部首,不是偏旁,如“比、羽、鱼、风、鹿”等。
3、有的是偏旁,不是部首,如“

”等。
总的说来偏旁多于部首。国家公布的部首是201个,有的字词典只收190左右。偏旁部件大约有五百多。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有必要从一开始就打好识字的基础。正确认识偏旁、部首是学好汉字的前提,是学好语文的基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3:16
大家知道,绝大多数汉字是合体字。所谓合体字,就是指那些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本单位构成的字。这些构成合体字的基本单位就称之为“偏旁”。如“明”字就是由“日”和“月”合成的;“字”是由“宀”和“子”合成的。这其中的“日”、“月”、“宀”、“子”都是偏旁。在汉字的偏旁中,有的本身就是一个字,比如“日”、“月”、“子”等;有的偏旁是不成字的,比如“宀”。有的独体字在它作偏旁使用的时候,字形会有一些细微的变化,你比如把“人”写成“亻”,把“水”写成“氵”。
部首是适应编排字典、词典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指汉字在结构上某些相同的部分。比如“江、河、湖、海”都有“氵”;“他、你、们”都有“亻”,这里的“氵”和“亻”就是部首。
说起字典和辞典的编写,从古到今还有一段演化的历史。最早出现的辞书是按词的意义来进行分类的。比如我国的第一部辞书——《尔雅》就分为了“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等19个大类。这虽然不失为一种分类的方法,但成千的词分列在十几类中,其分类之不一、检索之不易是不言而喻的。
随后兴起的《说文解字》改用以形声字的形符为分类依据。各形符与非形符的部首之间采用了“据形系连”的原则,而对由象形而来的字则分别插入相近的部中。这种方法无疑是汉字分类和检索上的一大改进。这种编排方式,使字在字典或词典里的位置比较容易确定,翻检起来也容易了许多,所以后世相当流行。但《说文解字》的部首编排法也有弱点,首先是有一千来的非形声字的归类相对勉强,查找起来不很方便;其次是《说文解字》列有540个部首的编排次序也带有一定的随意性,给查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再就是在同一部的字太多的时候,往往会因内部排列没有客观标准和规律,所以,翻检的时候依然相当费时。
也正因为按字形编的字典、词典在查阅上有许多不便,所以,随着音韵学的兴起,六朝以后,字书就多以韵部的形式出现了。这种方法以四声分类,同韵字再分成若干小类,每一韵当中同音字归在一起,并按声母顺序排列的分类方法。这种编排对熟悉音韵的人来说,检索是很方便的。所以,这种分类方法风行一时,先后出现了《切韵》、《唐韵》、《广韵》、《集韵》等著名韵书。按音韵编写的字典有许多长处,它可以一索即得,但这是对知道该字的正确读音的人来说的,而对那些不知读音或者不熟知该韵书的声韵系统的人来说,却是翻检无门、束手无策。
按照“字”的义、形、音编写字典、词典各有长处,又各有弱点,又不能互补。在这种情况下,给一个字定形、定笔画的办法,也就出现了。这种方法给字典、词典的编排提供了新的途径。因为字的笔画,既不附属于字义,也不附属于字音和偏旁,所以它可以把一个字进行第二次分类。这种方法对字典和词典的编排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元、明以来风靡一时。最早把笔画数引入字书的是金代的《五音篇海》。滕霄在其“序言”中说:“《五音篇海》者,金王与秘推广《玉篇》、区其画段者也”。所谓区其画段,也就是依笔画对字进行二次归类的意思。王与秘首创的使笔画与偏旁部首字典结合起来的作法,给后世部首字典奠定基础。明代梅膺祚编写的《字汇》,在推广这种方法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梅膺祚改革了《说文》,《玉篇》以来的部首,删去了没有所辖字的空头部首,比如“燕”部,“丙”部……就删去了同体复出的部首,再比如“吅”部、“品”部等;他合并了形体相近的部首,使部首由《说文解字》的540部归并为214部。他革除了据形系联法,使部首之间依据笔画顺序排列,大大方便了检索。所以后来的《正字通》,《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等都采用部首加笔画的检字方法。这是文字笔画数固定后在字典和词典编排领域中所引起的革新和演进。
正是因为以上所说的种种原因,不同时代、不同的字典或词典,部首的多少和某一个字所属的部首是不尽相同的。比如《说文解字》就有540部。而《字汇》就只有214部了。《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辞源》等都采用了214部的分法; 1983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原国家出版局颁布了《汉字统一部首表(草案)》规定了201部。但这一“草案”提出了各类字典或词典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变通,所以,现在,大家常见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共设有201部,而《新华字典》则分为189部。
应当指出的是:汉字的偏旁和部首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所有的部首可以作偏旁,但偏旁不一定都是部首。比如“你”,偏旁有“亻”和“尔”,部首只有“亻”。如何指导学生准确地确定一个字的部首呢?我们要重视以下的几点:
第一、在形声字中,一般是形旁作部首。我们知道,绝大多数汉字是形声字,而形声字则是由表意的形旁和表音的声旁组成,其中形旁多是部首。据陈明远先生统计,《新华字典》所收7235个汉字,其结构形式共14种,左右结构的字占64.2%;上下结构的占19.2%,两者之和为83.4%。(请参见见陈明远著《语言文字的信息处理》知识出版社1982年版第186页)所以,我们在选取部首的时候,一般应首先关注字的左右和上下。但这只是一般规律,不能一概而论。例如:芝、辩、垦、躯、判、病等,在以上的位置就没有部首,针对这些字,我们就要先看字的中坐,然后再看左角。再比如坐(土部)、疆(土部)就遵循这一规律。
第二、指事字(由一个表意的偏旁和起指示作用的一笔构成)多以表意的偏旁为部首。例如:本(木部)、末(木部)、刃(刀部)。
第三、我们还可以从书写的角度来确定部首。一般先写的偏旁常常就是部首。例如“相”是“木”部,不是“目”部;“明”是“日”部,不是“月”部。有些难以辨别的部首的形声字,除以形旁作为部首居多之外,也可以先写的偏旁为部首。例如辫(辛部)、基(其部)、疆(弓部)。
第四,象形字一般本身就部首。例如日、目、马、鱼等。
第五,分不清部首的字,常常以起笔,即书写时的第一笔作为部首。它包括横、直、撇、点、折五个单笔部首。例如:夫、内、务、九。要注意,凡有转折的单笔部首,都可以查“乙”部。例如:了、司、发、乳、尽等。
第六,有的难辨别部首的字可以有几个部首。例如:基(土部、其部)、末(木部、一部)、疆(土部、弓部)。许多人(包括一些语文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点。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不是部首字的组成部分一般是不能当作部首的。你比如“赣”字就不是“章”部,而是“立”部。本身是部首的字一般不要归入其他部首。例如:“麻”是“麻”部,而不是“广”部。还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所说的都是一般规律,真正要准确地确定一个字所属的部首,一是要认真地阅读每一种字典或词典的“说明”,了解它确定部首的原则与方法;二是要多翻多练,在实践中掌握确定部首的技能和技巧。
顺便说一句,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为了放缓坡度,在教材编写中,遵循了“先出现偏旁,后出现部首”,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原则,二年级上册以前,均以偏旁称之,二年级下册,当需要用部首查字典和词典的时候,才提出部首的概念。请使用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的语文老师予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