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1:50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6:31
有时候孩子在幼儿园和在家是完全不一样的,就算在家里在不同人面前状态也不一样,我认为根据各个年龄段孩子的不同现象不同原因总结分类归纳出了两张思维导图,一张是原因总结一张是方法建议。请家长们自行对号入座。然后我们来逐一分析每一种磨蹭行为背后的原因和相应的办法。
原因总结图:
方法建议:
自理能力差导致磨蹭
说到这我眼前就浮现出一个好滑稽的画面,经常有孩子在早上起床时像个大虫子一样在一件套头式衣服里拼命地挣扎,出不去进不来的,吭唧吭唧的,想想他当时的心情吧,如果还嫌他慢,他就要喷火了。
还有扣不上扣子,拉不上拉链,系不上鞋带等等,磨磨蹭蹭算是表现好的,气急败坏哭个没完是不是更心烦呢。
看着孩子慢慢腾腾地举起勺子5分钟吃进一口饭还掉了半口,妈妈们恨不得就一把夺过勺子直接喂进去的冲动,早上都快迟到了,孩子站在门口半天穿不上鞋子,就像电影特效慢动作一样的,就是会风驰电掣地龙卷风一样地拎出。
身体客观原因
我为我曾经的无知和简单粗暴感到很自责,没有切身体会到这些客观原因,这毕竟阶段性的,我们要给他们多一些耐心。
有一次一个小男孩吃饭磨磨蹭蹭的,我还一直催他快点吃,再不快点就怎么怎么样了,然后他就彻底趴在那一动也不动了,我才意识到有问题,问他是不哪不舒服,他就趴在我肩膀上瘫软无力给我说肚子疼,我给他拍了一会后背,然后悲惨了“哇”地吐得我从上到下,再然后我就边吐边收拾。
总结经验要经常检查一下孩子身体哪里有不舒服的小问题,特别小的孩子不会说,稍大一点的孩子不愿意说,6岁之前的孩子大人们要多关注孩子的身体发育生长状况,千万不要错怪了孩子。
注意力不集中
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比如正在吃饭时,窗前有小鸟飞过,就放下饭碗去看个究竟;于是,孩子在做一件事时,就出现了边干边玩、慢慢吞吞的样子。总是面对这样那样的*,难以连续性地专注于完成既定目标。
家长应当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较为安静的、不受干扰的学习环境,经常调一个计时器约定20分钟内各做各的事情,谁都不可以轻易随便打扰谁,即使是在做家务也要尽量防止发出很响的声音。
没约定 记录累积
有时候家长比较忙丢给孩子一些玩具在那玩玩玩,过一会突然间就跳起来说你怎么还不。。。,孩子莫名其妙的我们有约定什么么?
还有时候会说你快去干什么干什么,过一会看还没弄完,就又说你怎么那么慢?能不能快一点?我都来不及了什么的。
如果想让孩子做什么一定要把任务说清楚,并调上一个计时器,然后在约定时间内完成就给予一定的奖励,不要是物质上的,可以有记录墙,我有一次在约定时间内完成了什么事情,在记录区加上一个标志,累积感会让人感到很充实。
不会
有些事情根本就不是孩子力所能及范围内的,能理解得了的,比如幼儿园学小学的内容,不会写不会算不会做,多少孩子都是鼻涕一把泪一把,磨蹭半天也没动一下笔。
关于收玩具:没有收拾的习惯和技能物归不了原位(记不得)
没有时间概念
做一件事。在做之前,先规划一下流程,并预估一下每一个流程需要多少时间,以增强孩子的时间观念。此外,还可以增加一些速度性游戏,让孩子意识到:原来我竟然可以这么快!?
对后果没概念
大人们知道,自己上班和孩子上幼儿园都不能迟到,而孩子则不然,爸爸妈妈上班和自己去幼儿园晚了,对他来讲都是无所谓的,他能想的只是眼前的事情,这都是由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决定的。
自信心不足
有的孩子在做事情时缺乏足够的自信心,总是担心自己做不好,怕出错,所以做起事情来也是瞻前顾后、畏畏缩缩的,速度自然就快不了,越是担心害怕,动作也就越慢。
恐惧不敢
我一个同事想锻炼她5岁的孩子进超市买陈醋,她在门口等,结果进去半个小时也没出来,赶紧进去看看,这小孩在一堆黑瓶子前面转呀转呀来来回回就转,其实很多事情不能用我们所谓的简单来要求孩子,对于他们来说一切都挺难的,需要我们慢慢协助他们尝试着做。
自然过渡(早上不起晚上不睡)
晚上不睡觉也有可能是因为白天的电池没耗完,也有可能是因为灯光太亮,窗帘太花哨有奇怪的投影。所以灯光要柔,窗帘要素雅,心情不要急躁,否则孩子身上是有小雷达的,随时可以探测到大人的内心情绪。
早上切忌不要用喉咙把孩子叫醒,有起床气的孩子就算被拎起来后动作也是超级大墨迹,用固定的音量轻音乐时间先缓缓地流淌进耳膜,让神经自然清醒过来。
意愿度问题
没有选择权
孩子的自我意识,在于尊重孩子和给孩子选择权。孩子的责任感,表现在他能主动、有效地完成与他有关的事情。责任感的培养,并不是不断地给孩子下达指令或者提要求,首先是要在跟他们有关系的事情上让他们有发言的机会,并让他们学会自己选择。对待孩子的事情,父母正确的行为态度应该是“你的事情要你自己完成,你有很多选择,但每一种选择会有不同的结果,你必须自己承担”。
逃避
希望与自己的亲人,尤其是爸爸妈妈多呆一些时间,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孩子也会慢吞吞的。比如,有的孩子不愿去学校或幼儿园而希望和爸爸妈妈更多地呆在一起,在上学的路上,他的动作就会变得特别慢,以此来延长与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时间。
包办产生惰性
拒绝包办代劳。比如孩子早晨起床后磨磨蹭蹭的,家长由于害怕孩子上学迟到急得不得了,可是孩子却在一旁依然慢条斯理的,因为孩子心里明白,自己动作磨蹭一点没关系,到时候妈妈会来帮我的,反正上学是迟到不了的。所以,要想让孩子不再磨蹭,父母就必须剔除对他的多余的关爱,既然已经造成了不良后果,就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
目的性不同
孩子做事在很多时候是为了享受体验做事的过程,他们做事的主要动力是“好玩”,他们更感兴趣的往往是活动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所以他们花在过程中的时间一般都比较长。
感受不好
吃饭慢是因为口腔问题消化问题。早上不愿意起床也有可能是因为还没睡醒有起床气,天气冷,或者生病了等等。
没需求
在饭前喝了许多饮料、吃了许多零食,一点饥饿感都没有。所以每天的生活节律要把控好,良好的习惯是建立在合理的作息基础之上的。
没回应、没动力、没盼头
他们如果把一件事尽快做完之后也没有什么好的结果,没有动力盼头,得不到及时得到回应,很多孩子喜欢玩游戏就是因为每一个动作和指令下去都有反应,能自己支配角色行动。
几点吃饭、几点玩游戏、几点学习、几点睡觉……和孩子一起来制定一份日常作息的时间表。建立家庭秩序节奏感,作息要规律,这个时间表最好是和孩子一起在纸上实实在在写出来的,然后做一些装饰,贴在最显眼的位置。
层层加码
父母“望子成龙”心切,抓紧一切时间让孩子多学多练,一件任务完成了,另一件任务又布置出来了,家庭作业做完了还有额外的作业,额外的作业做完了还要练琴、画画,反正不能闲、不能玩。于是孩子心理就打起了小算盘,想出了磨蹭的招数,做事情还不如慢点好,反正越做的快任务也就越多。
当孩子有了既定任务,父母只需要给他一个到什么时间完成什么任务的节点表,然后提前5分钟提醒他进入“执行”状态,并且在时间节点到来前提醒他一次,让他自由支配自己的“工作”节奏。如果孩子年龄较小,尽量避免说“待会儿”、“很快”这些字眼,而应该明确为“10分钟”后或者“5分钟”后等,一方面让孩子对时间有一个清晰认知,另一方面也等于给了孩子一个心理准备期。
小结:
拿吃饭慢这件事情举例:1、换牙退牙2、口腔溃疡3、肠胃不好4、不是自己喜欢吃的5、不饿6、咀嚼慢7、喉咙细咽不下去8、注意力不集中边吃边看电视边玩边说话9、饭菜的冷热软硬度10喂习惯了。。。。。。同一个孩子吃饭慢的原因也不一样
睡觉:1、白天睡多了不困2、害怕3、神经亢奋4、第二天谁出差了5、身体不舒服
注意力不集中:1、生理原因2、环境原因3、本来就不喜欢做这件事4、无法理解
有了拖延症的孩子,很难短时间内通过自我束缚来改变拖拉的行为,作为父母可以通过心理学层面的“任务重组”策略来帮助孩子克服拖延症。比如说,尽量缩小设定任务与完成任务之间的时间距离。以写作业为例,过去你规定孩子2小时完成作业,他总是完不成。那么,从现在开始,你可以让他半小时做4道题或者5道题,目标明确的短期项目,往往比长期的开放型任务更容易被及时完成。
有两种情况的慢是不需要介意的:天生的慢性子和天生的完美型
有一种性格无论你怎样狂风大作他都慢条斯理,一个节奏保持不变。连吃的玩的*都不管用。我之前带过的一个小女孩妈妈给我反应说她动作太慢了,让我刻意锻炼她让她多做一些事情,每次我给她交代任务,还没说完,另一个女孩都办完回来了。我们努力了一年用尽了各种办法她依然优雅地进行着自己的节奏不快也不慢。现在她已经16岁了,依然是这个样子,学习成绩也不差,书也读了不少,要说这种稳稳的性格倒是一般人也很难做到呢。
家长与孩子之间是相互有要求的,但是因为孩子小些还要依附着父母,所以父母的要求似乎应该先被满足,也就是说孩子应该按照大人的话一一照办才是乖孩子,人都想让别人听自己的却不愿意听别人的,孩子也一样啊。这些独立的小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慢慢学会了消极抵抗,还有可能形成对立关系,上演一场一场的战争,鸡飞狗跳,触目惊心。
只要我们秉持几个原则:尊重、理解、认可、接纳、不一味地要求孩子,态度温柔而坚定、和风细雨、少催促多训练,以身作则不强求,孩子就会感受到我们的用心,所以请相信孩子们都是愿意积极向上的,最后祝愿所有家庭和谐美满,孩子们健康成长!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6:31
又是一年初始之际,万物复苏,人们一颗蠢蠢欲动的心又开始不安分了,雀跃着要在新的一年里大有作为。
制定计划是很多人在岁末年初要做的一个重要事项。计划制定出来了,但执行起来却犯了严重拖延症。不想干、不能干或者是干脆甩锅给别人,如何改善拖延症,我给出两个方法,希望对您有帮助。
第一、想要做事时,排除一切干扰因素,先开始。
举个例子,比如你想学英语背单词,但一直无法开始。检查一下是不是你身边的干扰因素太多了?
一会儿有手机讯息过来了,一会儿要吃东西,一会儿又要上厕所,所有事项的优先级似乎都比背单词要重要。
因此,想要背单词时,拿着材料坐下来,心无旁骛的马上开始。
把所有的电子设备放在其他地方,放心,没有那么多重要的事情等着你去处理。
第二、先完成任务再追求完美。
很多人之所以拖延事情不去做的原因是太追求完美了。
举个例子,很多人现在都有写作的计划。但始终无法开始的原因是想一写就能写出一篇100000+阅读量爆红的文章来。这种完美主义杀掉了行动力,是拖延症的帮凶。
最好的行动是先写完文章,然后再修改它、完善它。
欢迎评论一起探讨~
我是职场资深HR李小船,同名微信公众号“李小船”,欢迎关注我。职场酸甜苦辣,陪你一路成长。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6:32
每个人身上都潜藏着拖延的因子,有的人会习惯性地拖延工作,等到deadline才拼命地赶工赶进度,但有的人就不一样,他们喜欢早早就把工作做完,剩余的时间用于不断修改、完善与优化工作,而不是把最难啃的骨头留到最后一刻再去解决。
拖延习惯的养成,源自于自我和感受之间不同的目标和偏好。
自我想要获得更长足的发展和远大的目标,而感受却偏向于眼前的欢乐和享受。这意味着,如果自我和感受不能统一方向,那么就势必会影响行动力,继续拖延下去,导致无法行动起来。
让自我和感受能够欢快地走在同一条路上的办法,有以下三个:
001:321法则
当我们面临一件需要解决的事情时,趁感受还没有来得及反应,就在心里默念“3、2、1”,然后就立刻行动起来。
这样的做法好处在于,自我已经决定了所要走的道路,感受只能跟上。也就是说,行动起来比内在的感受更重要,我们关注的,应该是行动本身,应该是目标,而不是容不容易、好不好这类的感受。
002:*策略
“假如以后每天都跟着感受跑,会出现……的情况,你愿意吗?”这种方法就是利用自我推动感受去行进,从而促使两者之间协调一致,提升行动力。
003:简化原则
时间管理的目标在于找到有价值的事情,并高效地完成,而拖延症患者之所以惯于拖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犹豫不知道能不能完成、不知道要做哪一件好。
简化原则,就是要求我们去做有价值的事情就可以,而不要犹豫是否能不能完成等等因素。
改善拖延症、提升行动力的关键就在于启动,只要我们能够行动起来,就已经是成功的一半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6:32
孩子的“拖拉磨蹭”其实是相对的,是相对于大人的标准。您有没有想过它可能就是孩子应有的节奏,毕竟,对大人来说习以为常的活动,孩子需要花时间去适应。
不过,接纳是一回事,改进是另一回事,我们还得在孩子天性和社会化要求中找到平衡点。
孩子的“拖拉磨蹭”,除了受限于发育,还有个重要原因:没有建立时间概念。
他不知道穿衣要花多长时间、洗漱要花多长时间,怎样安排不会迟到,才会在每个环节上无限停留。
生活中的“报时法”
让孩子树立起时间观念,朋友介绍了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带孩子出去玩,临近离开时,提前二十分钟,每隔十分钟给孩子报一次时,最后五分钟报时。
这样做,有点不同于咱们以前常用的提前五分钟告知法。
提前五分钟告知,只是避免了到点就time up的突兀感,孩子不容易哭闹。
而提前20分钟,分几次报时,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不同时间的长短,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建立起时间概念。
倒推法”帮孩子学会预算时间
会预算时间是一种非常强大的能力。很多时候,小朋友磨磨蹭蹭导致迟到什么的,都是因为对时间完全没预算。
在预算时间上做得比较好的孩子,事务管理能力会很强,效率明显比同龄人高。这项能力在小学后的体现更明显,那些每天把功课和课外兴趣安排得妥妥当当的牛娃,都很擅长预算时间。
我们可以有意识地,通过“倒推法”来锻炼孩子这种能力。
一个比较好的实操机会是安排早晨时间。
比如,和孩子一起来倒推起床时间。到校时间是8点半,路上大概要20分钟,那咱们8点10分需要出门,再预计一下,洗漱要多长时间、穿衣多长时间……以此类推,得出最晚起床时间。
这样的倒推,其实就是一个帮助孩子学习预算时间的过程。
注意,刚开始的计划一定是会出问题的,甚至可能因为预算错误导致迟到。没有关系,宝贵的试错能让孩子更深刻地理解时间安排的重要性,我们只需要陪着他,做调整就好。
最好能让孩子把预算出来的时间坚持记录下来,至少一周。
待孩子大一些,还可以根据“倒推法”做出的预算时间来画饼状图,美国很多家庭都会要求孩子做一种time budget图,网络上有很多相关资源,大家感兴趣也可以搜搜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