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云浮要普及高中,正在新建普通高中5所,在那里建??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1:4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9 01:35
“十一五”人才发展的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一)主要任务
1. 强化人才意识,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树立四个观念(以人为本的观念,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大教育、大培训的观念,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的观念),强化五个理念(优先投资于人的理念,人才闲置是最大浪费的理念,人才流动是消除惰性、保持活力的理念,对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企业是人才开发主体的理念)。
——加大人才人事工作宣传力度。加大人事人才工作的经常性*宣传投入。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及时将人事人才*、人才服务内容、人才市场信息动态、人才效益典型事例等传送出去,让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及时了解*导向和人才市场行情,积极参与人才市场活动,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
——成立市人才指导委员会。建立人才规划协调机构,尽快成立由组织、人事、劳动、宣传、科技、教育、卫生、科协、财政等部门组成的人才规划协调小组及其办事机构。委员会主任由**担任,副主任由*及党群副*担任,办公室设在*组织部,办公室主任由组织*担任,成员为*办、市*办、组织部、人事局、*等部门有关人员组成。每年召开一次全市人才工作会议。
2. 加快构建云浮特色的教育培训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全面提高人才技术业务素质。
——加强教育培训体系的规划与协调,优化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重点制定、实施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和中青年后备干部培训计划,企业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培训计划,高级专家及学术带头人、科研技术骨干培训计划,高级技能人才培训计划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计划。
理顺培训*,发挥好现有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构建一个以清华大学为基地,以市级培训中心(含党校等)和五个县(市、区)级培训中心(含党校等)为主体的教育培训体系。清华大学和市级培训中心侧重于党政人才、高层次人才和企事业干部培训,县(市、区)级培训中心侧重于中层次以下人员及农村干部的培训。要充分发挥好云浮职业技术学院等大中专院校的教育培训资源。推进联合办学,利用好市外教育培训资源。
——认真贯彻各项教育法规,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的法规和配套制度建设,切实保证专业技术人员和公务员每年接受教育培训分别达到72学时和56 学时,建立培训与考核、任职、定级、晋升职务挂钩机制。实施“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一方面继续推荐、选拔享受**特殊津贴专家和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继承做好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选拔和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制定新的中青年人才培养方法,为优秀中青年骨干成长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全市各种高级研修班、各级学术机构和评审组织应尽量多吸收中青年骨干参加。在开展中青年骨干短期出国培训的基础上,逐步增加中长期出国培训。每年要选拔一批3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科技人员晋升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同时积极地从40岁以下的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中晋升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形成学术技术带头人的人才梯队。逐步开放教育培训市场。要积极吸引国内其他省(市、区)以及海外资金来云浮投资办学,帮助云浮培养高层次人才。
——实施“优秀人才培养工程”,重点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从2006年起,根据云浮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每年选派50-100名各类优秀人才到清华大学或*公司带薪脱产进修或培训(时间可为1-6个月或1-2年)。重视农村技能人才培养和劳动力资源开发,继续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工程和农民教育培训工程,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就业培训工作。以自费公派形式鼓励在职人才到国内外高校攻读硕士及以上学位,并允许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在职人才申请到国(境)外高校或有关培训机构参加半年以下的短期培训。对业余攻读大专、本科学历或考取职业、执业资格证书的在职人才,用人单位应予以时间及一定费用报销的支持和鼓励。
3. 加大引进人才力度,千方百计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建立市外引智办事机构。每年聘请50名文教、科技、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海内外学者专家来云浮讲学;选拔派遣50-100名科技、行政管理和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优秀人才到清华大学和出国培训学习。开辟国(境)外人才和留学人才智力的引进通道。启动国(境)外留学人才招聘工作,通过*人才工作机构与境外相关机构的联系,建立人才智力投资与服务的合作机制。要建立全市统一、连通全国的留学人才信息系统和留学人才库;建立留学人才吸引机制,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引进等多种方式引进人才。选择具有一定实力与水平的企事业单位,瞄向国外*公司、金融机构、著名高校、科研机构的一流高级人才,通过聘请顾问、交流讲学、合作研究、共同开发等多种形式引进外国专家。
——做好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优化毕业生资源配置,加大引进优秀毕业生的力度,*放宽对技术含量高、效益好、贡献大的企业接收毕业生和引进人才的*。
——高层次人才。对高层次、高新技术学科的毕业研究生的引进,“十一五”期间比“十五”增加10%。到2010年,享受*特殊津贴的专家达到30名,广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达到40名,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达到60名,市级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达到300名,正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达到100名,优秀留学归国人才50名,有突出贡献的高级技师20名。围绕建设文化名城和整合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重点引进高水平的文化、体育专业人才,引进高层次的高校教育管理和教学人才。
——产业集群人才。重点培养交通装备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冶金钢铁产业、石化化纤产业、机械装备产业、食品药品产业六种人才。
——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重点培养不锈钢、环保成套设备、“三废”治理技术开发和应用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重点培养新材料、新能源领域的研发人才;加快培养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和酶工程技术及新药开发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
——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培育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家群体,到2010年不少于20人;重点培养、引进精通1至2门外语、熟悉国际惯例、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到2010年不少于50人;具有能够*经营、准确把握市场动向的高级营销人才,到2010年不少于100人。到2010年,云浮市大中型企业经营者要基本实现职业化。
——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人才。大力发展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领域人才队伍;发展包括国际贸易、商品流通、房地产、市场管理等领域在内的贸易人才队伍;发展包括计算机技术、邮电通讯、广播电视、科技情报等在内的信息产业人才队伍;以建设和谐云浮、提升城市品位为目标,发展包括物业管理、城市规划和管理、艺术设计、广告、园林设计、会展旅游等在内的城市运营管理人才队伍。同时,紧紧围绕发展社会中介服务业的要求,发展包括律师事务、会计师事务、审计事务、信息咨询、质量技术检验、评估、科技服务等在内的中介服务人才队伍。
——高技能人才。建设一支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为骨干的业务精、素质高、技术过硬的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到2010年,全市的高级技术工人达到10万人以上,技师、高级技师达到2万人以上,分别占全市技术工人总数的20%和6%。
——农村实用人才。重点发展农业科技开发、推广和绿色食品开发及其他相关专业等方面的技术人才队伍,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及其他新型农业开发等方面的专门性人才队伍,以及通晓市场、善于经营的营销管理人才队伍。
——创新人才智力引进机制,进一步探索人才智力柔性引进办法。把引才和引智有机结合起来,对拥有科学技术成果、发明专利或掌握高新技术及紧缺专业知识的各类高层次人才,要积极探索柔性引进办法,通过项目合作、创办或租赁企业,提供科技咨询服务、兼职、短期聘用、长期聘用等方式引进人才智力。
4. 发展人才市场,加强市场管理,推进人才资源市场配置进程。
——按照建立机制健全、功能完善、法规配套、服务规范、统一开放、科学合理的人才市场的指导思想,搞好云浮人才市场总体布局,加强对市场的宏观*与指导,提升云浮人才市场层次。今后五年,本市重点发展和建设企业经营者人才市场、农村人才市场、高新技术人才市场,力争建立两三个有特色的企业经营者和高新技术人才市场。加快网上人才市场建设,建立云浮人才市场信息化体系,努力形成布局合理、种类齐全、网络健全、服务规范、规模经营的统一开放的云浮人才市场体系。积极开拓创新,继续保持云浮人才市场建设和发展的领先地位,发挥云浮市区现有人才优势,大力推进人事代理,努力发展人才素质测评、择业指导、职业培训等新型人才中介服务,进一步健全市场机制,推进人才资源市场配置的进程。
——按照建设和发展高水平人才市场的思路,探索人才中介机构产业化发展方向,加强对人才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和人才服务工作的指导,研究建立人才市场中介服务机构的准入制度,促进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形成知名品牌。进一步拓展人才市场服务领域和对象,逐步消除人才流动中身份、所有制、地域等因素的*,提高人才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探索人才市场供求价格机制,完善人才中介服务行为规范,营造人才资源合理配置的市场氛围
——加强人才市场管理,充分发挥*管理部门引导和促进市场发展的积极作用,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市场的方针,不断完善市场管理法规,努力创造公平竞争、有利于发展的人才市场环境。在切实保障用人单位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合法权益的情况下,允许人才合理流动和开展兼职活动。
——建立人才信息网络系统和广泛的人才供求信息合作机制。加强与全国性人才服务机构和全国重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发展与境外人才机构的合作关系,建立联系全国、沟通世界的人才信息网络系统,形成长期高效的人才供求信息合作机制,为用人单位提供快速的人才引进服务。要加快建立与珠三角兄弟城市接轨的人才资源共享体系,把人才信息系统融入广州,延伸港澳,充分利用泛珠经济圈的优势和CEPA机遇吸引人才智力。
——推进*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的*改革。按照管办分离、政事分开的要求,明确*与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的职责、权利和义务。通过改革,逐步做到公共人事服务业务与经营性人才服务业务分开管理,推动人才配置业务完全进入市场,积极参与竞争,逐步向经营型企业过渡。加速人才市场改制,构建产业化人才市场。改变现有的以*部门、行业主管、社会组织来定性的市场管理模式,打破目前人才市场各自为政的格局,积极探索跨地区、跨行业的参股、重组、兼并等合作模式,实行市场资源的有机整合,形成集团优势,走产业化道路,提升人才市场的竞争力。
5. 着力推进人才载体建设,提高人才的承载能力。
——加强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的建设。加大*扶持力度,落实博士后工作站启动经费,积极在高等院校、科技园区及具有一定技术实力、研究开发条件和有经济能力的国有和民营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单位建立博士后工作站,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企业高层次科技、管理人才的培养,提高单位的创新开发能力。同时,在现基础上增加3-5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加强园区人才建设。落实人员、经费和配套措施,加强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农业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建设,加快专业镇发展,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和承载能力。
——推进其他高层次人才载体建设。引进一批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研发机构、科技实验室、企业总部,建立3-5个院士工作室,提高对高层次人才的承载能力。
6. 优化环境建设,增创吸引人才新优势。
——增强人事法制建设,将人事管理全面推向法制化。研究制定具有云浮特点的人事管理规章、*,形成包括公务员、企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等方面系统配套的法规体系。建立重要决策法律分析和论证制度,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和规范性文件审核、备案制度,完善制定程序。开展新法律、行*规影响评价和地方性法规、*规章实施效果分析评估工作。适时修改、废止不适用规章,力求做到在人事管理需要规范的主要环节有法可依。
建立健全依法决策制度和违法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建立领导干部学习法律制度,建立完善执法人员培训、考核制度以及公务员定期学习法律制度,加强人事法制宣传教育,普及人事法规知识,增强人事法制观念。健全法制工作制度,加大人事法规执法力度,全面实行人事行政执法责任制。
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实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制度,结合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制度的实施,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建立行政执法岗位竞争上岗和淘汰机制。建立人事法制监督机制,全面实施政务公开,试行对执法机关、执法人员履行职责的社会评议制度,保障人事法规的正确实施。建立完善人事行政复议制度、国家公务员申诉控告制度、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建立健全市、县(市、区)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全面启动与开展人事争议仲裁工作。依法行政,提高人事管理法制化水平。
——建立健全符合机关、企事业单位不同特点的分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继续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增长机制,保持每年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增长幅度不低于5%。结合住房、养老、医疗、保险等制度的改革,逐步将机关、事业单位福利分配货币化、工资化,稳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公务员工资水平。事业单位要积极探索和推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研究制定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和形式,加快建立重实绩、重贡献、以业绩为取向的有利于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收入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逐步实行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充分体现创造性劳动的价值。
完善事业单位现行工资总量控制办法。经费完全自理的事业单位,可自主决定本单位的分配方式。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建立向重点、关键岗位及优秀人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推行按岗位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建立不同序列的岗位工资制度,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企业要研究制定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收入与工作业绩和创造效益挂钩的办法。继续探索企业领导者年薪制,将经营管理者的收入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挂钩,使经营管理者能够得到与其责任和贡献相符的报酬。健全奖励机制,改革奖励、津贴发放办法。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奖励力度,对取得重大科技发明和科技成果的杰出人才实行重奖。
——使用好人才培养、发展资金,并逐年有所增加。主要用于为引进的国内外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资助青年拔尖人才科研、进修、交流、著书等活动,奖励对社会贡献突出的优秀人才。
——运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加快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按照建设“数字云浮”的总体目标,要在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这一领域进入全省前列。一是要抓好人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化装备水平和系统集成能力。二是要完善网络化建设,即:局域网、人事专网、人事信息数据库建设。积极开发人事工作服务软件,搞好网上开发应用。三是要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工作,力争到2008年底初步实现面向社会的行政审批、管理和服务业务上网进行。人事管理机关内部办公初步实现电子化和网络化。到2010年,全市各级人事部门基本建成体系完整、结构合理、高速宽带、互连互通的电子政务网络系统。通过信息网络的建设和推进网上服务,为人事工作信息化提供高效、快速、安全通道,使人事管理逐步纳入统一、规范的信息化轨道。
7.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良好的人才开发机制。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培养大批优秀人才的治本之策。要加快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完善干部人事工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有效*的宏观管理体系,形成符合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不同特点的、科学的分类管理*,建立各具特色的管理制度。
强化激励机制,着力制度创新,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完善公*录用、考核培训、辞职辞退和交流回避制度。推行竞争上岗和任职公示制度。探索与实施公务员队伍分类管理办法和多种任用形式。建立和创新社会考评和行政告诫制度。把坚持理论武装、提高思想*素质放在首位,同时鼓励公务员参加公共管理专业学习,不断增强公务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作、依法行政、宏观决策和工作创新能力,创造各种机会促进公务员能力的发展提高。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公务的透明度,推进社会化服务,接受群众监督。
推进分级分类管理,建设高素质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完善和强化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不断落实用人单位的管理权限,建立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竞争择优的职务聘任机制,逐步推行个人申报、社会评价、单位聘用、*宏观*的管理*,实现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与岗位聘用的统一。研究探索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价办法。加强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考试的管理,对某些责任重大、社会通用性强并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技术岗位推行执业资格制度,实行准入控制。在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中,按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路子,改变用管理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办法管理事业单位人员,取消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不再按行政级别确定事业单位人员的待遇。根据社会职能、经费来源和岗位工作性质的不同,建立符合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特点的分类管理制度。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到2007年底,全市事业单位要与职工签订聘用合同。通过推行聘用制度,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过渡,由单纯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转变,由行政依附关系向平等人事主体转变,由国家用人向单位用人转变。积极推行公开招聘和考试的办法,逐步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用人制度。探索建立固定岗位和流动岗位、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灵活用人制度。
深化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职业化经营管理人员队伍。根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适合企业特点的领导人员选拔任用、激励监督管理机制,把组织考核、推荐和引入市场机制、公开向市场招聘结合起来,把党管干部原则和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以及经营管理者依法行使用人自主权结合起来,逐步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制度。建立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业绩档案,对经营业绩和工作实绩突出、为企业做出重要贡献者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8. 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大力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
根据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我市要以调整人才结构为主线,充分发挥人事工作的自身职能,运用人才预测、规划制定、*引导、市场调节、定向培养、转岗培训等多种形式,积极推动人才资源重组,使人才产业分布、行业分布、专业分布趋于合理。
——第一产业,在充实和稳定人才队伍的基础上,加大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大力支持农林、水利、畜牧系统和县(市、区)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引进,重点是掌握高新科技,有能力推动精品、生态、旅游、观光、节水等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级农业人才。同时,培养大批扎根于农业第一线的专门实用人才和乡土人才,形成以农业科技人才为骨干,以实用人才、乡土人才为主体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为实现农业增效服务。
——第二产业,一方面通过定向培养、调整重组、竞争择优等方式,改善优化产业内部人才构成,另一方面通过*扶持、转岗培训、开辟就业渠道、创办领办新的企业实体等方式,调整、引导富余人才进入第三产业。围绕重大创新工程建设,研究制定高新技术人才培养、引进的计划,重点是培养、引进微电子与电子信息技术、新医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光电子与机光电一体化技术、新能源和高效节能技术、环境保护和环境生态技术等领域或专业的人才。企业自身应根据事业发展需要,研究制定具体培养引进高新技术人才的措施,在经费安排、设备配置、成果转化、培养深造等方面给予支持。
——第三产业,大量开发、培养、引进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环保、城市管理、社会服务等各类人才。在教育领域,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优化教师队伍的机制,从*上保障高校引进“特聘教授”和急需人才,根据中小学生生源变化和对教育标准的提高,普遍提高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重点配备具有较强能力的外语教师和普通高中教师;在科研领域,重点培养掌握科技前沿技术、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人才,积极推动科技开发人才向企业转移,壮大企业研发人才力量;在医疗卫生领域进一步挖掘人才潜力,引导一部分人才充实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发展社区医疗事业,同时积极培养和引进急需高层次优秀专业人才,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在商业、服务业领域,开发、培养精通市场营销和国际贸易规范的高级人才,大量吸收从其他领域转移的人才,推动商业、社会服务事业兴旺繁荣;为发展城市交通,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促进文化、旅游事业健康发展,要加紧培养更多懂得城市规划、交通管理、环境保护的高级人才,不断发展壮大新闻出版、文学艺术、旅游服务的人才队伍。
9. 加强人才理论研究。
——成立云浮市人才资源研究会。“十一五”期间,重点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云浮的需要,深入总结人才资源开发实践的经验,探求新时期人才资源开发的规律,研究解决人才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要加强对人才强市战略、党管人才原则及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农村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等五支人才队伍建设、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资源配置机制、云浮特色的人才*法规体系、国内省际人才竞争的形势和对策、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吸引使用、人才环境建设等重点课题的研究。每年组织出版《云浮市人才发展蓝皮书》一部。
——组织召开理论研讨会。“十一五”时期由*、市*组织召开3次(2006,2008,2010)云浮人才与经济发展高峰会。
(二)人才发展的保障措施
1. 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
要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形成*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要把人才工作纳入本单位、本部门发展的总体目标,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实现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要明确职责,加强对全市人才工作的宏观指导、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各单位、部门要建立相应的人才工作组织网络和工作制度。加强对人才工作的考核,建立和完善人才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制度,把人才工作纳入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年度目标考核体系,作为考核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一把手”政绩的重要内容之一。
2. 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
要加大教育培训的投入力度,确定适当的人才培养投入比例,2010年全市人均达到2元。改革教育培训经费单纯由*或用人单位一方负责的做法,鼓励*、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投资开发人才资源,实现人才投资主体多元化,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把人才的教育培训纳入单位发展规划,建立带薪学习制度、经费保障制度和教育培训激励机制。建立云浮市人才发展基金,重点用于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奖励。基金主要由同级财政投入,并随着经济的增长每年有所增加。同时接受国内外各种机构、团体、单位和个人的捐赠,逐步建立*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化风险投资体系,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服务。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要把人才培养经费列入年度预算,专项用于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坚持统筹考虑、确保重点、开源节流的原则,把资金重点投放在基层基础建设、完善服务网络、信息化建设、宣传教育、培训等方面。认真落实“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确保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效用。
3. 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面向市内外、国内国外大力宣传云浮各项人才*,宣传优秀人才创新创业的典型事迹,用好现有人才,储备未来人才,引进急需人才。用良好的环境造就人才、鼓舞人才、激励人才,引导全社会重视人才、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支持人才干事业、出成果,形*才辈出的良好局面,为云浮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为实现“十一五”期间人才规划的目标和任务,各系统、各部门要加强对规划落实工作的领导,人事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按照本规划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分阶段的实施方案,不断研究解决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对策与方法,保障规划中各项任务的真正落实。
参考资料:http://www.gdrst.gov.cn/info/Information.asp?type=rcgh&InfoID=200711081529096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