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1:3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5 16:38
司马光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家、文学家之一,也是宋仁宗时代中后期最重要的大臣。司马光能让后人赞誉并牢牢记在心中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和他写下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书《资治通鉴》。
不过,一些人对司马光的*理念和为人却不怎么看好。在历史上,司马光处世的原则性极强,为人正直,一心为国为民,但他的性格却很固执,思想迂腐,常常为后人所诟病。例如司马光曾与王安石交好,并非常支持王安石变法,但当他看到王安石的变法不仅没有把宋朝变强,反而给百姓带来困扰时,他立即跟王安石划分界线,两人绝交。
王安石变法失败,被贬出朝堂,司马光官至副相,他连上《请革弊札子》和《请更新新法札子》两道奏书,要求废除变法,甚至说:“四患未除,吾死不瞑目矣”。可以看出,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不仅仅全盘否定,甚至已经深恶痛绝,认为变法没有任何益处。然而,即便是千年以后的我们在看待王安石变法时,都觉得王安石像个穿越者,他的变法思想超前,只是不大适合当时的特定条件,实施过程不得法,才导致变法失败。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司马光的性格特点,当他认为这件事是对的,他会坚决支持,当他认为这是错的,他会坚持反对到底。在他看来,一件事物非黑即白。
司马光曾经在《资治通鉴》中评价了汉朝名臣贾捐之。贾捐之要斗倒权臣石显,但石显得到皇帝信任,贾捐之多次*都没有效果。贾捐之的朋友杨兴认为石显现在正受到皇帝信任,与石显斗是没有好处的。于是贾捐之改变策略,天天在皇帝面前给石显唱赞歌,夸奖石显如何高尚,朝廷要如何用人,其目的是想把石显捧高,引起皇帝的猜忌。石显看破了贾捐之的意图,并设计让皇帝处死贾捐之。
《资治通鉴》评价:“以正攻邪,犹惧不克;以邪攻邪,其能免乎”。
司马光的意思是说,贾捐之*石显是正道,尚且没有作用,故意捧高石显是种邪道的方法,用这种邪道的方法来攻击同样是邪道的石显,怎么可能会成功呢?由此可以看出,司马光认为正道才是最重要的,并相信正道永远可以击败邪道,如果使用邪道,那么就失去了意义。在司马光的心中,首先要有正道,才能坚持正道,才能反对邪道。但问题是,司马光坚持的道一定是正道吗?别人的道与司马光的道不同,那别人一定是邪道吗?到底这个道是谁来规定是正是邪的?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曾记载西汉外交家傅介子斩楼兰王的事情。汉昭帝时期,匈奴经汉武帝打击之后,实力虽大为削弱,其部落逐渐往西迁移,但在西域仍有很大的影响力。丝绸之路开拓以后,汉朝经常派使者或商队往来西域,只是在匈奴的威*之下,西域一些国家虽表面上臣服汉朝,却对汉朝阳奉阴违,并暗中截杀汉朝的使者和商队。傅介子带着大量财物出使西域,*楼兰王。到达楼兰后,在楼兰王招待傅介子的晚宴上,傅介子当场斩杀楼兰王。
楼兰人想杀死傅介子,为国王报仇,傅介子说:“汉朝军队马上就到,你们不要动,动的话灭你国家(汉兵将至,勿动,动则灭国)。”楼兰人果然被吓住,傅介子主持立亲汉的王子为新楼兰王。傅介子通过刺杀的手段,不费吹灰之力,解决楼兰问题。回到汉朝之后,傅介子得到封赏,封义阳侯。后代很多外交家、军事家都非常崇敬傅介子,例如东汉的班超面对同样的问题时,就曾学傅介子,在楼兰*匈奴使团,*迫楼兰投靠汉朝。
不过,司马光却不赞同傅介子的做法。他认为汉朝是王者,如果楼兰臣服汉朝,汉朝理应善待楼兰,如果楼兰不臣服,汉朝应光明正大地派军队征讨,历数楼兰的过错,才能使西域其他国家服气。如今汉朝派人以金钱为利诱杀死楼兰的国王,这种手段太羞耻,汉朝居然以此为功劳?
《资治通鉴》:臣光曰:王者之于戎狄,叛则讨之,服则舍之。今楼兰王既服其罪,又从而诛之,后有叛者,不可得而怀矣。必以为有罪而讨之,则宜陈师鞠旅,明致其罚。今乃遣使者诱以金币而杀之,后有奉使诸国者,复可信乎!且以大汉之强而为盗贼之谋于蛮夷,不亦可羞哉!论者或美介子以为奇功,过矣!
可见在司马光看来,面对西域问题,汉朝出兵讨伐不臣,这是正道,像傅介子这样搞刺杀其实就是邪道,用邪道的方法达到目的根本不值得推崇。傅介子的事情如果发生在宋朝,想来以司马光的为人,一定会上奏书要求皇帝处罚傅介子,傅介子不仅无功,反而有过。
可是,如果按司马光所说的正道的方法,汉朝能解决西域问题吗?肯定是不可能的。理由有两点:1.西域各国不会在明面上反对汉朝,只会搞小动作,这就表明在名义上,汉朝不会抓住西域各国的把柄,汉朝也不会轻易找到出兵的理由;2.汉朝出兵到西域劳师以远,在财力和物力上都不具有持久性。从长安到西域最近的楼兰国就有3000多里路,汉朝如何出兵震慑西域?这也是西域各国喜欢搞小动作的原因:汉朝距离西域太远。
在傅介子斩杀楼兰王之前,汉朝对西域各国的小动作是非常头痛的,而应对的方式都是采取司马光的正道的方法:派个使者去西域,把那些被怀疑搞小动作的国家的国王狠狠地骂一遍,威胁他们再不听话,汉朝要发威了。结果西域各国表面上唯唯诺诺,可是汉朝的使者转身一走,这些国家又开始搞小动作。
傅介子之所以得到军事家和外交家的推崇,是因为他以最小的代价解决困扰汉朝几十年的问题,同时震慑了其他西域各国,告诉他们:即便汉朝不派大军,同样能搞定这些国家。不过,傅介子敢斩杀楼兰王,除了他的个人勇气非凡之外,和其背后一个强大的汉朝的支持和汉朝以利益至上的行事准则是分不开的。
利益至上,或许这就是汉朝人对外敌的道。所以汉朝必须训练出最精锐的军队,利用各种手段,来保卫国家,保护自己的利益,夺取他人的利益。
宋朝与汉朝恰恰相反。首先,宋朝虽经济发达,但国家是孱弱的,国家军队无法震慑其周边国家,甚至在对外交战的过程中屡屡吃败仗。其次,宋朝以文治国,受儒家思想深远,且形成独特的儒家思想体系。宋朝的行事准则是注重名义,即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保证自己在名义上是对的,甚至不惜牺牲利益来维护名义,或者想方设法置对方于不义。这或许就是司马光对外敌的道,也是宋朝当时大多数人的道。那么,宋朝要做的就是善待周边国家,威化周边国家,使周边国家感受到宋朝的善意而自愿臣服于宋朝,这会使宋朝符合名义。主动去攻击周边国家并不符合宋朝人的道,即便是被攻击时也要在名义上压住对方。宋朝既然想用道来让周边国家臣服,自然也就不需要强大的军队,也不会认同那些诸如傅介子斩杀楼兰王等违反道的手段。
不过,遗憾的是,宋朝的道并没有得到周边国家的认同,在宋朝弱化自己的军事的同时,周边国家却注重军事的发展,并屡屡发动对宋战争,侵占宋朝的利益。所以,宋朝在外交和军事屡屡失败,其根本原因是道的问题,是思想的问题。思想改变了道,道又导致国家孱弱,结果就是失败连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