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21 15:1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8 13:49
深入一线的初中历史教师都很困惑:历史课是学生最不愿学的科目之一。学生认为,历史课属常识课——既然是常识,不学也罢。究其原因,学生的回答无外乎两点:一是“内容枯燥”;二是“听天书一般,没意思”。这两个原因,前者是客观的,问题在教材;后者则是主观的,问题的关键在教师。 曾几何时,学习历史的目的似乎就是记住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和重大意义,记住祖宗的各项发明创造,难怪有学生感慨:历史真枯燥,历史真难学!还说,“背”历史最难的是时间。这是本末倒置,不难才怪!学历史干什么?唐太宗早就告诉我们了:以“史”为“镜”。要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活”起来,就应注重学生结合历史与现实进行讨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只有当学生明确了学习历史的意义时,他们学习内驱力才能增强,才会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要让历史课成为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又受思想教育的一门课,需要教师把握好上第一堂历史课的时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第一堂课中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明白学习历史课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意义。比如讲到学历史可以使人明智,教师可以提问:大家都知道唐太宗是我国古代的明君,你知道他明智的原因吗?就是他注重“以史为镜”,注重吸取前人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使自己很少犯前人犯过的错误。由此,在轻松的氛围中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历史,认识到学习历史的现实作用。 历史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教师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把教材知识视为真理,奉为神圣,要求学生死背史实和结论,质疑意识缺失。 基本史实和历史结论构成历史的陈述性知识。历史知识具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即二重性。客观性指史实的客观性,主观性是指结论的主观性。历史结论是教材编写者对史实的解读,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史实是虽然具有客观性,但也不能说就是绝对的历史真实,可能个别史实也是谬误。历史结论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我们更需质疑。例如,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腐朽的资本主义,而今帝国主义是垂而不死,很多方面我们还要学习借鉴。再如,经济危机在旧教材中认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造成的。而今年从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在全球化的当今时代,哪个国家能逃脱经济危机的厄运?还有,在旧教材中对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评价是否客观、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