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22 20:1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7 22:47
学科课程论和活动课程论一直是彼此相互对立的两种课程理论,二者各有其理论渊源与基本主张,也各有其优缺点,而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在实践中往往也被当作两种互不相容的课程类型。在《现代课程论》中,钟启泉教授译为学科课程并界定为“以文化遗产和科学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各门学科最传统的课程形态总和”,而施良方教授则译为分科课程并界定为“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从其文字表述上看,虽说二者译法不一,但在内容上却是一致的。笔者更倾向于前者说法,毕竟分科是相对于综合而言的,而学科才是相对于活动而言的。追根溯源,分科课程由来已久,后随科学知识门类的增多、细化而形成学科课程。学科课程经夸氏、赫氏、斯氏发展而倍受学校教育的青睐。其之所以经久不衰主要在于它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按学科组织起来的教材,可以系统地授受文化遗产;通过学习逻辑地组织起来的教材,可以最大限度地发展智力;以传统知识为基础,容易组织教学,也容易进行评价。”活动课程“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它也常常被称为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追根溯源,可到卢梭的“自然教育”,经裴氏、福氏、一战前后的“新教育”运动以及蒙氏、凯氏直至杜威集其大成。其目标是“提高主体的人同客体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连续发展的质”,“着眼于客观事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的,要求采取各种各样的学科和学科领域的统合形态,突出生活现实和社会课题着眼于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以经验活动、劳动等为内容,旨在培养具丰富个性的主体”,其吸引力可能在于其“乡土性、综合治理性、主体性和经验性”等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