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19 16:05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04:34
唐朝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说明至少在唐朝时,人们在农历的九月九日有佩带茱萸的习俗。人们认为农历九月初九是凶日,有多灾多难的含有在里面,茱萸被人们称为“辟邪翁”,有很吉祥的意思在里面,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重阳节时,人们采摘茱萸的枝条,连带着果实用布缝成香囊,随身携带,用来避除*之气。
古人喜欢在重阳节和朋友一起出去登高、赏茱萸,重阳节有思亲的含义在里面,因此重阳节插茱萸还有思念亲人的意思。尤其在唐代,白居易、杜甫、寒山等几十位诗人均有吟唱重阳登高及插茱萸表达思念的诗。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又称“茱萸节”,在传统的数字中,九是阳数中最大的一个,农历九月九,有两九相重,故称重阳,也被称为“老阳”。重阳节因被古人视为厄日,这一节日从开始起便以避祸延年为主题,所以重阳节俗中人们要“登高”努力接近阳气,再头插或佩戴茱萸(辟邪翁)来辟邪。
其实,重阳佩茱萸的习俗早在汉代就开始了,南朝《续齐谐记》中就记载了汉代佩茱萸登高避祸的故事。唐朝时,茱萸节最盛期。唐朝的民间盛行重阳节,朝廷在重阳节时,也会赐茱萸给群臣。
茱萸既然是古代重阳节的风物,那么到底什么是茱萸?
“茱萸”主要有三种:吴茱萸、食茱萸和山茱萸。前两者属于同科植物,三种在外观和性质也有相似之处。
吴茱萸亦称为茱萸、吴萸。王维诗中的茱萸指的就是吴茱萸。食茱萸又称榄子、艾子。在辣椒没有传入中国之前,古人用食茱萸替代辣椒做调味品,或药用。山茱萸属山茱萸科,与重阳茱萸完全不相干,只因果实色红类似芋类,由“朱芋”转讹而来的,至今仍有“山芋肉”的叫法。除了这三种常见的茱萸外,名字含有“茱萸”的还有多种,但与重阳节所用的茱萸不属于一类的科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04:34
重阳节在古代这一天就是不好不吉利的一天,登山是为了接近阳气,而插茱萸是为了辟邪消灾。
重阳节也被叫作“山茱萸节”,在古代的数字里面九是最大的一个,农历九月初九这日,重阳节有两个九个所以被叫作重阳节,又叫老阳。唐代诗人王维还专门作了一首有名的诗,爬高插山茱萸也就成了中国传统重阳节的习俗。
山茱萸也就是一样中药,分别叫作吴茱萸或者是山茱萸,《中国药典》里面记载说,这种东西可以在北方或者南方使用,在《无棣》中适合配入药方中,因此有被叫吴茱萸。山茱萸名“月角”和“艾子”,是一种落叶的小乔木花,小黄花,果实是椭圆形状的,红色的味道略酸,吴茱萸属芸香科植物。
重阳节和山茱萸的关系首先与攀岩有关,徐琦和声故事中最早的一个故事是:汝南桓景跟随费长芳学道,有一天,费长芳对桓静说:“9月9日,你家会发生一场大灾难。解决办法是让家人做一个五颜六色的袋子,里面装着山茱萸,包在胳膊上,爬山喝菊花酒,“9月9日,环京一家也跟着做了。晚上回家时,他们发现所有的鸡、狗、牛和羊都死了,全家都安全了,因为他们都出去了,所以,山茱萸的“驱魔”将被流传下来。
农历九月初九,按照汉族的民俗,人们除了登高远眺、喝菊花酒外,还戴着山茱萸或山茱萸香囊,大多是妇女和儿童佩戴的,在一些地方,男人也戴着山茱萸香囊驱邪,重阳节插山茱萸在唐代很常见。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04:35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意思是:远方的我知道兄弟姐妹在家登高,每人身上都插着茱萸,却唯独少我一人。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04:35
远在故乡的兄弟们重阳节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他自己不在内。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04:36
茱萸是一种植物,又叫吴茱萸,是一味中药材,有散寒止痛,疏肝下气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