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怎么教导2个儿子成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20 17:43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6 10:10
以「轼」为名,就是希望儿子长大后不要成为只能作「外饰」好看的东西,要当个有用的人。“辙”虽很少能享受到功劳,但却能躲避祸患,所以苏洵给次子取名苏辙。
作为父亲的苏洵,年近五十,两鬓有了微霜,看上去像一个老头。他写得一手好文章,却淡漠了做官的念头。他不想考试。但两个儿子要考,他把对功名的期待寄托在让他骄傲的儿子身上。
眉山到开封,路途遥远,父子三人走了足足两个月。路途的劳顿和艰辛,被性喜玩耍的苏洵引导着吟风弄月,寻章摘句,开玩笑,讲故事,一路读书,一路游历,调和得充满生趣。偶然遇雨,父亲带着儿子避在一处,父亲独坐思虑,两个儿子加紧温习,风声、雨声、读书声,遂成绝美景致。
思及苏洵少时,正如他所说:“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纵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他豪放不羁,喜好游侠,很难坐下来伏案攻读,成天留恋山水,虚掷时光。到了二十五岁,书没有念成,还是个既无学问又无功名的白丁。但是,对苏洵而言,“留恋山水,虚掷时光”却是“无心插柳成荫”,在一定意义是成就了两个儿子:远方充满了神奇的*,太多的艰辛和意外,给了他太多的思考和收获。每次游历归来,他都为儿子奉上一道精神的盛宴,独特的思考,敏感的情怀,文人的视角,为两兄弟打开了一道神奇的大门,开始了他们对五彩世界的漫游!
苏洵带着两个儿子进京,第二年春天就轰动京城:欧阳修一句“三十年后,无人道我”,年仅22岁的长子名动京城;20岁的小儿子也同科进士及第;宰相韩琦欣赏他的文章,召试舍人院,他推病不应试,后被任命为校书郎。
培养拥有苏轼和苏辙两个的儿子,已经足够苏洵名垂后世。但他更以个人的奋斗和成功旌表史册:他自27岁始,闭门谢客,发愤攻读。两次落第,“绝意于功名,而自托于学术。”把自己造就成一位大文学家,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6 10:11
苏洵其*器晚成,二十七岁才发奋读书,之前一直顽劣不堪。
他在25岁同友人出游回来后见妻子面容忧虑,细问才知,妻子程氏并不指望丈夫出人头地,而是将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但最近觉得管教起来力不从心。他大感惭愧,觉得将来会被儿子耻笑,才开始思索自己的未来。
而他真正发奋是在其后---一次他二哥让他写下自己游览名川之后的感想,他冥思苦想却无从下笔,画不出,写不来。他二哥苏涣见此便说“我有一个心愿,我苏氏只知苏味道是我们的先人,往后就语焉不详了。从下往上推,也只知道祖父叫苏杲、曾祖叫苏祜。三弟既然喜欢周游,何不找些老人聊聊,再去查查别人的族谱,把我们苏家族谱编出来呢?”
苏洵在编纂族谱中,深受激励,渐渐发奋,而他的勤奋也带动了他的两个儿子,言传身教,最终有了一门三父子同上榜的美谈。
说白了,就四个字,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希望能帮到你,O(∩_∩)O~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6 10:11
传说中苏轼、苏辙小时候都非常调皮,不喜欢读书。苏洵用了许多办法,都不见效。后来他终于想出一条妙计,当两个儿子在玩耍时,他就躲在一个他们看得见的角落看书。两兄弟好奇,跑过来看老爸偷偷摸摸在干什么。苏洵每每故意慌慌张张地把书藏起来,于是苏轼兄弟更好奇了,想方设法偷老爸的书看。由于本身天资聪慧,他们渐渐都迷上了读书。
苏洵怎么教导2个儿子成材?
苏洵带着两个儿子进京,第二年春天就轰动京城:欧阳修一句“三十年后,无人道我”,年仅22岁的长子名动京城;20岁的小儿子也同科进士及第;宰相韩琦欣赏他的文章,召试舍人院,他推病不应试,后被任命为校书郎。培养拥有苏轼和苏辙两个的儿子,已经足够苏洵名垂后世。但他更以个人的奋斗和成功旌表史册...
水调歌头——苏轼和苏辙两兄弟的恨离歌
宋仁宗嘉佑二年,首次参加科举考试的两个儿子,一同金榜题名进士及第。大儿子苏轼更是勇夺状元殊荣。 对此,苏洵骄傲地自嘲道,『 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 。 而对于苏洵,次子苏辙也有回忆—— 惟我与兄,出处昔同; 幼学无师,先君是从; 游戏图书,寤寐其中。 苏轼和苏辙两兄弟,一生政治...
求作文神手。主题:教育 。作文素材: 排比句、事例。
苏洵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自小十分顽皮。在多次说服无效的情况下,苏洵决定改变教育方法。在这以后,每当孩子在玩耍时,他就有意躲在角落里读书,孩子一来,更是故意将书“藏”起来。苏轼和苏辙好生奇怪,以为父亲一定瞒着他们看什么好书。两人出于强烈的好奇心,趁父亲不在家时,把书“偷”出来,认真地读起来,从此逐渐养...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是什么意思?
很多有成就的孩子,多是出于教育良好的家庭,刘永好兄弟富裕起来之后,给父母专门塑了像,不是为炫耀自己的财富,而是为了感激父母对他们的 养育教诲,对他们孜孜不倦的教导。许多成功人士在回忆起自己的父母和恩师时,都感慨良多。一个底子 再好的孩子,不教育的话也不可能成材;一棵再好的苗子,若不施肥,也不会茁壮成长...
苏序详细资料大全
苏序是苏杲九个儿子中唯一幸存者。字仲先,排行第七,人称苏七君。娶妻史氏,生子三人:苏澹、苏涣、苏洵。苏序《族谱后录下篇》载:“先子(序)少孤,喜为善而不好读书。晚乃为诗,能白道,敏捷立成,凡数十年得数千篇,上自朝廷郡邑之事,下至乡闾子孙畋渔治生之意,皆见于诗。”曾巩《赠职方员外郎苏君(序)...
关于创作的文言文
《诫子书二篇》[三国蜀]诸葛亮 【题解】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国琅玡阳都(今山东沂水县南)人,官至蜀国丞相。他在信中,教导儿子该如何治学立身。 其中“澹泊明志”、“宁静致远”,颇为后人传诵。 【原文】 夫君子之行①,静以修身②,俭以养德③,非澹泊无以明志④,非宁静无以致远⑤。 夫学须静...
为什么唯独出现了“三曹”,而没有出现“三刘”、“三孙”?
在历史上有时候这样称呼的只有两个,一个是曹操以及他的是曹植,曹丕被称之为三曹。一个是苏轼以及他的孩子苏洵和苏辙,被称之为三苏。之所以有这样的称呼,其实也反映了他们在文学上有着较大的贡献和成就。曹操,曹植,曹丕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在建安时期,他们的作品建安文学做出了最大的贡献。
大器怎么造句
8、章学诚是大器晚成的一个典型。9、不能以本色示人的人成不了大器。巴顿将军 10、为人者,有大度成大器矣。司马懿 11、小疵不足以损大器,短疾不足以累长才。葛洪 12、不安于小成,然后足以成大器;不诱以小利,然后可以立远功。13、老师说像宋代苏洵就是个大器晚成的人。14、舅舅四十多岁了...
形容成才的成语有哪些?
二、出类拔萃 [ chū lèi bá cuì ]【解释】: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出自】:战国 孟子《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译文】:出于其类,超出了其聚集,自古以来,没有比...
列出古今外小时候受过母亲教导的作家
18岁同苏洵结婚。主动承担家庭重担,勉励夫君读书,又是两个儿子的启蒙教师,教育两个儿子学古圣贤,读书重在修身,治世,特别注意培养品德,要为人正直无私,如因主持正义而被奸人陷害,虽死不辞。“非分之财,分文不能妄取。”程氏夫人勉夫教子,呕心沥血,仅享年48岁。司马光为她写《墓志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