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都是指那些,科举都有什么程序。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0:39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0:47
八股文
中国明清两代科举考试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又称时文、制义或制艺。八股文滥觞于北宋。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文体并无规格。元代科举考试,基本沿袭宋代。明代洪武元年(1368),诏开科举,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不过写法初无定规。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提倡,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此后一直沿用下来,由明中期而泛滥整个清代,直到戊戌变法后,才随着科举考试的停止而废除。
八股文每篇文章均按一定的格式、字数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破题是用两句话将题目的意义破开,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义而说明之。起讲为议论的开始,首二字用“意谓”、“若曰”、“以为”、“且夫”、“尝思”等开端。“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以中股为全篇重心。在这四股中,每股又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名八股文。题目主要摘自四书、五经,所论内容主要据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不得自由发挥、越雷池一步。一篇八股文的字数,清顺治时定为550字,康熙时增为650字,后又改为700字。八股文注意章法与格调,本来是说理的古体散文,而能与骈体辞赋合流,构成一种新的文体,在文学史上自有其地位。但从教育的角度而言,作为考试的文体,八股文从内容到形式都很死板,无自由发挥的余地。不仅使士人的思想受到极大的束缚,而且败坏学风。
科举制度
内容
(1) 考试程序∶明代的科举考试共分以下四个阶段。
i 童试∶在各府、州、县举行,每年一次,应试者称为「童生」,童生须经过县、府、院三个阶段的考试,及格者称为「生员」,俗称「秀才」。
ii 乡试∶在各省省会举行,每三年一次,应试者必须是成绩优良的生员,因考试日期例在八月,故又称「秋闱」。中举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iii 会试∶乡试后翌年在京师举行,故又称「春闱」。中式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iv 殿试∶会试发榜后不久,在宫中举行由皇帝亲自策问贡士,再按成绩分为一、二、三甲,总称「进士」。一甲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2) 考试内容∶明代科举试的内容与前朝不同,明制度定科举考试必须以四书五经命题,而士子的文章也有一定的格式。文章必须包括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末股共八段,士子作答时,必须依照题义,揣摩古人的语气,「代圣人立言」,不许发表个人见解,时称「制义」,俗称「八股」。
(3) 授官办法∶明代惯例,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二、三甲成绩优良者,授翰林院庶吉士;不入翰林者,授其它京官,如给事中、御史、六部主事,或授知州、知县、府推官等。
特色
(1) 行四级考试制∶明之科举制度较唐、宋时更为完善,自「童试」、「乡试」、「会试」,以致「殿试」,形成一贯的体系,其间的递升周密,可杜绝舞弊和侥幸。
(2) 以八股文取士∶明制规定参加进士科考试的考生,所作文章必须仿宋经义,立论以朱熹的学说为根据,文章分为八段,有一定的格式和字数*。这是明科举不同于唐、宋科举之处。
(3) 配合学校教育∶明代科举,乡试以下,与学校教育相辅而行。明制规定,地方所设之府、州、县学校,每三年举行两次考试,第一次称为岁考,学子成绩分为六等;第二次称为科考,是岁考中第一、二等学子进行复试,及格者为科举生员,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此外,府、州、县学校所授之科目,有礼、射、书、数四科,其中礼科所习科目,与科举考试内容关系密切。作为最高学府的国子学(又称「国子监」),所收监生,种类繁多,其中的「举监」收纳会试落第的举人,待下次会试时再出监应试,故明代的学校可说是科举的预备场所。
(4) 重进士及翰林∶明代特别重视进士及翰林院,英宗以后,更有「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之说。因此,科场上有品流之分,进士及第者谓之清流,秀才、举人谓之浊流,难以出任大官。
(5) 严防考生作弊∶明代防止考生作弊的制度非常严密,应考人必须填写三代的姓名、籍贯、资历;但要避写「朝号」及「御名」。此外,又有「糊名」、「誊录」、「搜检」、「锁院」、「巡逻」等制度,考官入场后即锁门,考生有军士看守,以防士人自由进出;乡试及会试均考三场,每场以一日为限,当晚收卷。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0:47
http://www.t577.cn/info/gw/200512/100.html
八股文的概念 格式
不能复制 所以 自己打开看吧 不好意思!
科举程序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0:48
你好:
关于八股文:
http://cache.baidu.com/c?word=%B0%CB%B9%C9%3B%CE%C4&url=http%3A//wikipedia%2Ecnblog%2Eorg/wiki/%E5%85%AB%E8%82%A1%E6%96%87&b=0&a=68&user=#column-one
关于科举考试,我回答过另一个类似的问题,直接贴过来了.
科举制度是创立于隋朝的,以后各朝均沿用并完善。清末废除。
关于科举考试的分类(清朝时期的):
科举考试:
1.童子试:
① 县试(需要5人保举,其中4百姓,1秀才)(由县令出题主考)
② 府试(需要6人保举,其中4百姓,2秀才)(由知府出题主考)
③ 院试(由*派来的学政出题主考)
(全部通过获得“生员”称号,俗称“秀才”)
2.正试:
① 乡试(乡试第一获得“解元”称号,其余获得“举人”称号)
② 会试(会试第一获得“会元”称号,其余获得“贡士”称号(俗称“贡生”))
③ 殿试(殿试第一获得“状元”称号,第二获得“榜眼”称号,第三获得“探花”称号。此三名合称“一甲”)(第四到第十合称“二甲”)
(只有获得“秀才”称号后才有资格参加正试)
3.戏子、罪犯、丁忧(父母死亡三年之内的人)不得参加考试
父为主考官的也不得参加考试
4.同时拿到“解元”、“会元”、“状元”叫“连中三元”,中国历史上“连中三元”的人不超过5个
以上是我的观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