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的分部,形态结构和功能?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0:30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5 07:49
耳朵是人体的听觉器官,它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
外耳: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耳廓位于头颅两侧,状如贝壳,有前后两面,前面凸凹不平,耳廓以软骨为支架,外覆皮肤,具有较好的形变性,耳廓主要起着收集声音的作用。耳朵结构图
外耳道连接耳廓和中耳,由外向内呈"S"状弯曲,外1/3为软骨部,内2/3为骨部,在*全长约2.5-3.5 cm,小儿外耳道的长度依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外耳道对3000 Hz左右频率的声音有共振作用,并可使这些频率的声音提高10 dB左右。由于外耳道呈弯曲状,并且小儿外耳道未完全发育,因此在窥视*鼓膜时,必须将耳廓向后上提起,观察小儿鼓膜时,应将耳廓向后下牵拉。
中耳:位于外耳和内耳之间,由鼓室、咽鼓管、鼓窦和乳突四部分构成。
鼓室:为一骨性腔体,三块听小骨包含其中。鼓室可被看成一个六面体,各面结构功能如下:
鼓室的外壁主要由鼓膜构成,鼓膜是很薄的膜性组织,在声音的推动下可以产生振动,并将这种振动传递到与之相连的听骨链(锤骨、砧骨和镫骨),后者又通过位于中耳内壁上的前庭窗与内耳相连,声音的能量就通过这种方式传到内耳,刺激毛细胞产生生物电,再向听觉中枢传播 。
内壁的正中有一突出的结构叫鼓岬,在鼓岬的后上方有前庭窗(卵圆窗),是听骨链将声能传入内耳的通道,在骨岬的后下方有圆窗(蜗窗),被一层薄膜封闭,对于完成声能在内耳的传递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鼓室的前壁有一开口,叫咽鼓管咽口,向内下通向咽鼓管,咽鼓管连接鼓室和咽部,在*全长约3.5-4.0cm,具有调节中耳和外界大气压力的功能,如果出现狭窄或阻塞,也会导致传导性听力下降。
小儿的咽鼓管短、直、管径宽,更趋于水平,咽部的感染更容易向中耳蔓延,因此小儿容易患中耳炎。
由于鼓膜的有效振动面积比镫骨底板的面积大17倍,听骨链又具有杠杆的作用,其长臂位于鼓膜一端,因此使得声音从鼓膜传到内耳淋巴液时,能量增加了将近30dB,弥补了声音由空气传入液体时的损失。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中耳主要起着传导和扩大声音的作用。
内耳:结构非常复杂,由前庭、半规管和耳蜗三部分组成。
前两部分负责平衡感觉,而后者与听觉有关。
耳蜗的外型像一个蜗牛的壳,中间有一骨性的轴称蜗轴,螺旋状的骨管围着蜗轴由下向上盘旋,共有两周半或两周半多一点,分别叫底周、中周和顶周,全长约30mm。在中空的骨性螺旋管又被骨组织和膜结构分成三个管腔,分别叫前庭阶、中阶(蜗管)和鼓阶。
前庭阶通过前庭窗与听骨链联系;鼓阶隔着圆窗膜与鼓室相邻;前庭阶和鼓阶中充满着外淋巴。中阶是一膜性结构的盲管,内部有内淋巴液,其中有与感受声音有关的重要结构--螺旋器,我们常说的毛细胞就位于这个部位。
当声音传到内耳时,首先引起外淋巴的波动,继而影响到中阶和其中的内淋巴,从而刺激毛细胞产生生物电,后者沿着听神经和听觉传导路向听觉中枢传导,听觉中枢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分析和综合,从而产生"听"的感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5 09:07
耳的构成
耳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听觉感受器和位觉感受器位于内耳,因此耳又叫位听器。也有人将外耳和中耳列为位听器的附属器。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两部分。另外,在外耳道的皮肤上生有耳毛和一些腺体,腺体的分泌物和耳毛对外界灰尘等异物的进入有一定的阻挡作用。
耳郭
耳郭的外面有一个大孔,叫外耳门,与外耳道相接。耳郭呈漏斗状,有收集外来声波的作用。它的大部分由位于皮下的弹性软骨作支架,下方的小部分在皮下只含有结缔组织和脂肪,这部分叫耳垂。耳郭在临床应用上是耳穴治疗和耳针麻醉的部位,而耳垂还常作临床采血的部位。
外耳道
白种人的耳朵
外耳道是一条自外耳门至鼓膜的弯曲管道,长约2.5~3.5 cm,其皮肤由耳廓延续而来。靠外面三分之一的外耳道壁由软骨组成,内三分之二的外耳道壁由骨质构成。软骨部分的皮肤上有耳毛、皮脂腺和耵聍腺。
鼓膜
鼓膜为半透明的薄膜,呈浅漏斗状,凹面向外,边缘固定在骨上。外耳道与中耳以它为界。经过外耳道传来的声波,能引起鼓膜的机械波动。
鼓室
鼓室位于鼓膜和内耳之间,是一个含有气体的小腔,容积约为1 cm3。鼓室是中耳的主要组成部分,里面有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和镫骨,镫骨的底板附着在内耳的卵圆窗上。三块听小骨之间由韧带和关节衔接,组成为听骨链。鼓膜的机械波动可以通过听骨链传到卵圆窗,引起内耳里淋巴的共振。
鼓室的顶部有一层薄的骨板把鼓室和颅腔隔开。某些类型的中耳炎能腐蚀、破坏这层薄骨板,侵入脑内,引起脑脓肿、脑膜炎。所以患了中耳炎要及时治疗,不能大意。鼓室有一条小管──咽鼓管从鼓室前下方通到鼻咽部。它是一条细长、扁平的管道,全长约3.5~4 cm,靠近鼻咽部的开口平时闭合着,只有在吞咽、打呵欠时才开放。咽鼓管的主要作用是使鼓室内的空气与外界空气相通,因而使鼓膜内、外的气压维持平衡,这样,鼓膜才能很好地共振。鼓室内气压高,鼓膜将向外凸;鼓室内气压低,鼓膜将向内凹陷,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鼓膜的正常共振,影响声波的传导。人们乘坐飞机,当飞机上升或下降时,气压急剧降低或升高,因咽鼓管口未开,鼓室内气压相对增高或降低,就会使鼓膜外凸或内陷,因而使人感到耳痛或耳闷热。此时,如果主动作吞咽动作,咽鼓管口开放,就可以平衡鼓膜内外的气压,使上述症状得到缓解。
内耳
内耳包括前庭、半规管和耳蜗三部分,由结构复杂的弯曲管道组成,所以又叫迷路。迷路里充满了淋巴,前庭和半规管是位觉感受器的所在处,与身体的平衡有关。前庭可以感受头部位置的变化和直线运动时速度的变化,半规管可以感受头部的旋转变速运动,这些感受到的刺激反映到中枢以后,就引起一系列反射来维持身体的平衡。耳蜗是听觉感受器的所在处,与听觉有关。那么听觉是怎样形成的呢?人类的听觉不算太灵敏,但是波长从1.7cm~17m的声波都能听到。当外界声音由耳廓收集以后,从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机械波动。鼓膜机械波动的强度和声波的机械波强度完全一致。声音越响,鼓膜的机械波动幅度也越大。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5 10:42
外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
耳朵的结构中唯一可见的部分是耳廓,它有着特殊的螺旋形结构,最先对声音做出反应。耳廓的作用像一个漏斗,这样更有利于声音传入耳朵。
如果不存在这种漏斗式的形状,声波则能以更直接的方式进入听道,然而这样螺旋型结构会损失掉部份声音能量,最终使得听到并听懂声音内容变的困难的多。
耳廓的重要性还在于内耳和外耳压力差的存在,耳内的空气阻力大于耳外的压力是由于耳内的空气受到了压缩。
为了使声波以最好的方式进入耳内,阻力就不应太高,而耳廓刚好能帮助克服耳内和耳外的压力差。并使得这个传声过程更平稳且使更多声音能够传入外耳道。声波穿过耳廓,经过2-3厘米的外耳道,然后使鼓膜振动。
中耳
中耳由鼓膜、听小骨、耳咽管组成,鼓膜是中耳的外侧壁,向内耳方向成锥状、半透明,将中耳腔或鼓室与外耳道分隔;听小骨由锤骨、砧骨、镫骨构成,总重约0.05克;耳咽管连接着中耳腔与耳咽腔。
中耳有转换能量和扩大声能的作用。
内耳
内耳由前庭、半规管、耳蜗组成。前庭与半规管还与视觉、身体本体感一起来完成平衡功能。声音传至内耳,引起内、外淋巴液的波动,再引起的纤毛的剪切运动进而形成传递讯号,最后传给大脑皮层听中枢感音。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5 12:33
耳朵的结构分为三部分:外耳、中耳、内耳。
外耳包括:耳郭和听管。大家可以看到的部分,可以摸到的部分为外耳。耳郭具有聚集和反射波的作用。听管内有脂腺的分泌物,管壁内层有毛,两者皆可阻止异物入耳。外耳接受外界的声音,并将沿着耳道引起鼓膜震动。
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乳突。鼓室为含气腔,位于鼓膜与内耳外侧壁之间。鼓室内有听骨、肌肉及韧带等,腔内均为黏膜所覆盖。鼓室外壁即为鼓膜。
中耳鼓膜的震动引起三块小骨一锥骨、镫骨和钻骨上相震动,将声音传到内耳。内耳可产生神经冲动,冲动沿听神经转为神经能,从那儿声音的信息就传到大脑。
内耳包括:前庭、半规管、耳蜗、内耳道、中窝、颞骨岩部。半规管是由三个相互垂直的小环所组成,专司头部三维空间的平衡觉。当半规管有毛病时,可能产生眩晕的症状。
人的耳朵具有产生听觉和平衡觉的功能。正常人的耳朵大约可分辨出40万种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有些小到微弱得只能使耳膜移动氢分子直径的十分之一。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5 14:41
耳朵的生理构造,主要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个部份,连接听神经至大脑,构成了人类的听觉系统(如上图)。 耳部的构造由外耳耳廓进入外耳道后,接著的是中耳耳膜(鼓膜);中耳腔内有三块听小骨,分别是鎚骨、砧骨及镫骨。镫骨接触到内耳之卵圆孔,声音由此传入内耳。 内耳的构造可分为二大部分。耳蜗部分司听觉,前庭半规管部分司平衡,耳蜗部分集合成耳蜗神经,半规管部分集合成前庭神经,此二神经再合在一起形成耳蜗前庭神经,就是第八对脑神经,由此再走入脑干的听觉神经核,接著上达大脑的听觉中枢。听觉中枢的主要区域在大脑的颞叶。故耳朵只是用来传导声音,最终仍须靠大脑听声音。每部份的听觉器官都各自具备了独特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