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曾经王阳明提出的“格物致知”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0:22

我来回答

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5 11:36

展开3全部格物致知,究竟是什么意思?

读书,最好去读最初的文本,否则会带来费解乃至误解。通常,我们认为读翻译作品的时候容易遇到这种情况,因为不同语言之间,几乎没有含义完全对应的词句来一一匹配。但没想到的是,这种打折扣的阅读体验,更容易在引经据典的文本中遇到。很多词句大家用多了,这个被引用的经典变得耳熟能详,被继续引用时人们便懒于再去追寻其本意。但一旦你读最初的文本,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

我最近读王阳明的《传习录》,经常遇到的两个词是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我发现,这两个词的本意和我们平时从字面理解的,有着很大的不同。望文生义、先入为主、以讹传讹,阻止着我们接近这两个词的真实内涵。本文只说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这个词来自《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概今天的人,知道“修齐治平”的多,而知道“格致诚正“的少。)这八个词,被统称为八目,纲举则目张,它们是《大学》的八个重要的词眼、条目。

《大学》中的八目,基本概括了儒家的三观,并给出了成为“圣人”的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说的是对自身道德的存养,齐家、治国、平天下,超乎了个体,将个人道德外延,进入到家庭、国家、天下等更大的维度上。从个体到世界,从个人道德至天下大德,一步步地递进,儒家思想藏不住*的野心。




那么格物致知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通常,我们是这么看的:格物,就是对事物进行研究探索;而致知,就是得到一种知识,甚至一种智慧。如果这么看的话,我们观察一棵小树的生长,然后知道了小树生长规律的知识,就完成一次格物致知了。

鲁迅也是这么理解的,他的《伪自由书·透底》这么写到,“于是要知道地球是圆的,人人都要自己去环游地球一周;要制造汽机的,也要先坐在开水壶前格物。”我猜想,在鲁迅的这个语境中,格物就是研究开水壶的蒸汽,致知就是造汽车。

不管是看小树苗生长,还是看蒸汽,都是今天最常见的科学思维。这种理解丰富了格物致知这个词的含义,却也阻碍了我们理解它的本意。一旦我们把这种理解放在《大学》的语境下,你会发现那是行不通的。

试想一下,如果依照通常的理解,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岂不就能成为品格高尚的君子了吗?但他和治国、平天下有什么必然联系呢?要知道,这个世界从来不缺高智商的人渣啊!难道孔子、曾子会这么盲目,竟不知道知识渊博和品格高尚并无因果关系?不是的。

儒家思想被称为圣学,其宗旨是要通过学习儒家的思想,去提升个人道德水平,进而去拥有治理一个地区的能力,乃至是辅佐君王治理国家。既然儒家怀揣的是“内圣外王”的理想(或者说野心),而《大学》又是儒家思想中如此重要的典籍,显然不会仅着眼于教人去做科学小实验的,而会关照一个人的道德、一个国家的制度等。

“成圣”之路,朱熹做“加法”,王阳明做“减法”

但“成圣”的道路,不同时代的儒家,或不同的思想大家,他们之间的理解也是不同的。这种不同,是朱熹和王阳明之间的分歧所在,并集中体现在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分歧上。朱熹认为,成圣之道要穷尽万事万物之理,而王阳明认为每个人天生都是圣人,只要不断祛除蒙蔽内心的东西,重新恢复人心的初始状态,自然就成圣了。

简单来说,南宋理学家朱熹认为,成圣之道就要向人心外探索“理”,不断做加法;而明代心学家王阳明认为,心本来就有完备的“理”了,不要向外求索,而要向内求,做减法,不断地发现和去除不良的*,存样原本优良的品性,那就对了。

在朱熹、王阳明之前,另一位重要的理学家是北宋的程颐。程颐认为,“知者吾之所固有”,而“致知在格物”。意思是,人本来内心是有“知”的,但要致知,非通过格物不可;格物就是“穷理”,大概是说探索一切事物的“理”直到尽头。穷了理,自然就“致知”了。

朱熹、王阳明都深受程颐的影响,他们继承了知是人所固有的观点。但对于何为格物、何为致知,却有着很大的分歧。




朱熹继续发扬了程颐的观点,他说,“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他的意思是,人的心灵都是有知的,而万事万物也都有一个“理”,要对外穷尽这个理,才能对内发掘那个“知”。

王阳明对此有不同意见,旗帜鲜明地反对朱熹。他说,人的心灵都有“知”,这是对的,他还特别提出,知就是良知,就是知行合一。但要说万事万物有“理”,那就是大错特错了。为什么错呢?因为理根本不在于万事万物上,而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里头。每个人的心,就是完善的理。也就是他所谓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王阳明和朱熹,隔着342年。而这场对儒家经典典籍的跨时空学术之争,到今天还没有最终的答案,人们至今对格物致知的意思依然没有明确,或者说,也无需明确。但是在今天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更喜欢王阳明的观点。

我们每天面对着庞杂的信息,他们从各个终端来到我们的眼前,无数碎片般的漂浮物,像地球外太空的垃圾,不仅阻碍我们见到真实的世界,并且还塑造着一种混乱的思维和行为的模式。在这个时代,从喜怒哀乐的小情绪,到对成功、失败的理解,再到对生命目标的追求,都是飘忽不定的。

我们被与我们无关的信息刷屏,每天花五六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茫然而焦虑地盘手机,试图通过信息的扩充来获得无用的安慰。虚拟的体验,不断侵蚀真实的感知,这种情况只会越来越糟。所以,这个时代更需要一个王阳明来提醒我们,人的内心本来是完善的,当我们拨开那些多余的遮蔽和纷扰,大胆地去伪存真,就能获得更有质量的生活乃至生命。

这或许也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格物致知吧。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5 12:54

“格物致知”出自《礼记》中的《大学》篇,其言“致知在格物”,又“物格而后知致”。作为知识论、修养功夫论的统一,“格物致知”是儒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话题之一,在王阳明的思想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王阳明一生的学问均从实践中得来。

年轻时,他非常信任朱熹的理论体系,并按照朱熹的思想理论去一步步实践,但是他与朋友“格竹子”的失败,让他意识到朱熹的理论并非十分完善,于是不断更正朱熹学说,提出自己的一套学说体系。

关于“格物”

王阳明认为“格物”是内在的格心,由内而外。他训“物”为事,是“意之所在”,因此“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之所在之事谓之物。”(王守仁《大学问》)又“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王守仁《传习录》)

这种“格物”,使心本体每时每刻都处于纯正的状态,使本体处于纯善无恶的状态,这就是《大学》中所说的“止于至善”,“格物”的价值旨归为“止于至善”。

上面的“意”,可理解为意向、指向和意念,当人进行思维活动时,意向会有意向的对象,但是王重视的不是意向的对象,而是指向意向对象的意念。

我们以男女结婚为例,当男女双方意向结婚时,在此意向之时,即有一种意念伴随,这个意念就是行动的主意,能够主宰人的行为,因此可以把“格物”解释为:有意向时,要使意念保持纯善无恶,由意念发出的行为才会纯善无恶。

在王阳明眼中,“意”和“行”有着必然的联系,意念之善推扩到极致就必然会产生行为之善,因此他十分注重一时萌发之意念,正意的过程必然是以思虑功夫为主。

即既要人扩充其已具有的善端、善情,又要去掉和纠正恶的意念。

此外,王阳明还坚持人具有良知良能,人的心自然能够知是知非、知善知恶。他说:“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夫是之谓格。”(王守仁《大学问》)所以说:“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体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无时无处不是存天理,即是穷理。天理即是‘明德’,穷理即是`明明德’。”(王守仁《传习录》)即把格物解释为正事、格心。

在王阳明眼中,格物就是去恶归善,去人欲存天理,致良知。

关于“致知”

王阳明对于“致知”的理解有别于前人,他认为“知”是“良知”,“致知”即是“致良知”。

他说:“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王守仁《传习录》)他又进一步明确说良知是是非之心。他说:“良知只是一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一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王守仁《传习录》)

可见,王认为良知仅是一个先天的道德价值评判标准。

致,是至之义。王阳明说:“致者,至也,如云丧致乎哀之致。《易》言‘知至之义’,‘知至’者,知也;‘至之’者,致也。‘致知’云者,非若后儒所谓充广其知识之谓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王守仁《大学问》)

“致知”即“致良知”,遵从良知而行,将良知扩展到事事物物。他说:“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至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王守仁《传习录》)

综上所述,王阳明的“格物致知”思想,“格物”即为“致良知”,两者无差别。

此外,王阳明还把《大学》中的“三纲领”、“八条目”归为“致良知”。他认为:“盖身、心、意、知、物者,是其工夫所用之条理,虽亦各有其所,而其实只是一物。格、致、诚、正、修者,是其条理所用之工夫,虽亦皆有名,而其实只是一事。”(王守仁《大学问》)

这样一来,王阳明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诠释为一事,认,致良知是最终的求学目的,即《大学》中的“明明德”。

因此,在他眼中,“明明德”即为“致良知”,亲民即为明明德之功,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又为亲民之功。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5 14:28

王阳明提出的格物致知是解除事物获取知识的意思,意在告诉人们应该在生活中多接触一些事物,并且从中获取新的知识,格物致知也是很多学校的校训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5 16:20

这个词源于《大学·礼记》中的八目,后被宋朝著名理学家王阳明引用作为理学的重要内核。《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发行的第六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酒驾缓刑节保证书怎么写 合同法律咨询免费 这款充电宝可以带上飞机吗? 倪俊卿成就及荣誉 江苏种牛站有几家? 山东宏正牧业有限公司服务承诺 吃早餐后抽血会影响体检结果吗 电脑如何设置护眼模式(台式电脑如何设置护眼模式) 电脑显示器设置护眼电脑屏幕怎么设置比较护眼 广告机是否支持分屏显示功能? 大学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用在职场是什么意思 如何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建立的大夏书院和光华书院? 你知道哪些“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典型人物故事? WPS2013演示文稿怎么添加手写笔 在电脑上wps中手写板写字不流畅? 如何用手机编辑WPS办公文件插入手写字? wps里在哪里手写输入字体 电脑wps文档怎么用笔在上面写字 丁立梅看春阅读答案 .本文标题如果改为 赏春 ,你觉得如何? 请问WPS有手写输入功能吗 关于看春或花字的四字成语?急用 舒心赏灯 悦目看春 求下联 看春不当春是什么意思 wpsapplepencil怎么写字 《看春》中赏析句子 看春的第一自然段作欣赏 数位板怎么在wps word写字? 看春,丁立梅 连用了两个不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看春》文章末尾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选《看春》当标题有什么妙处 为什么说“修身为本”与“格致诚正”和“齐治平”有什么关系? “子不语怪力乱神”到底是什么意思,孔子对鬼神又是什么态度? 求:黄姓家谱全部字辈排行。 《大学》中“问”的原文是什么? 王门四句教 日新其德 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能具体一点吗?就要离开了,想带着母校的校训走 求治家格言 王阳明 大学问 最后两部分翻译,注意最后两部分哦! 印光法师答:什么叫“格物致知”? 你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方面之间关系的看法? 王守仁教子诗 天门黄姓字辈怎么念? “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定义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意思 赵家族普(家族字辈):光忠义国恒,文仕金学成,永继怀先泽,哪里有这样字辈的赵家,求联系! 有谁知道暗黑破坏神:地狱火的攻略啊(不要资料片以前的) 求《暗黑破坏神之毁灭之王》详细资料!(详细请看问题补充!)(奖励15财富值) iphone经典飞机游戏 河北汽车撞人事故已致4死14伤,此案的调查进度怎么样? Iphone上模拟飞机驾驶的游戏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