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09 20:4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0 14:47
“最后一分钟营救”源于电影《党同伐异》,电影讲述了四个不同的故事,属于平行蒙太奇。
格里菲斯首先把他喜爱的狄更斯小说的叙事手法拿进电影,创造出后来被称为格里菲斯的“最后一分钟营救”(Griffith's last minute rescure)的平行剪辑手法。他在影片The Fatal Hour(1908)里第一次采用了平行剪辑的手法在*段落营造紧张感(当时的业内报纸称此技术为alternate scenes,也叫switch-back或者cut-back)。此后格里菲斯很快将平行剪辑的技巧发展到普通的叙事,而不仅仅是最后*的段落。他也让不止两条线索平行进行。到1909年的A Corner in Wheat,故事取材于Frank Norris的两部小说,故事也同时在三个地点平行进行,乡下麦田穷苦农民的生活,面包店的生意,和股票经纪人的办公室,而且三个故事线里的人物和情节完全没有交叠。通过对穷人和富人的平行剪辑,不仅能看到后来格里菲斯名作《党同伐异》的影子,也能看到对蒙太奇技术的启发。
在1916年的《党同伐异》(《Intolerance》)中,导演大卫·格里菲斯将发生在不同地点的平行动作交替切入,摆脱实际时间的束缚,打破传统戏剧叙述原则,创造真正符合电影艺术规律的叙事时空,构成了电影史上的第一次“最后一分钟营救”。它作为加强节奏与悬念的电影表现模式,给电影的时间和空间带来了最大的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