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历史社会学去理解国家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05 23:5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9-06 04:15
意识形态,程序和政府绩效是国家合法性的三个最根本的来源,联系国家合法性基础和民众政治认知模式最为重要的机制的因果关系有意识形态合法性在一个国家统治中的地位越重要,价值理性在该国家民众的政治思维和行为模式中也就越占据重要地位,程序合法性在一个国家统治中的地位越重要,形式理性在该国家民众的政治思维和行为模式中也越占据重要地位,绩效合法性在一个国家统治中的地位越重要,工具理性在该国家民众的政治思维和行为模式中也就越占据重要地位。国家合法性的三个来源各有特性,本身很难说有什么优劣之分,关键在于这三个基本面向在一个具体的国家中的组合,以及一个具体组合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改变的能力。时代变了,一个国家合法性来源的侧重也得随之改变。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4 21:05
早在2006年,赵鼎新关于中国先秦历史社会的社会学分析长文即以《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的名字出版,其后又因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每年夏天举行的讲习班等学术活动,已有两版书稿流入坊间,加之赵鼎新在回国的多次讲座中也反复申述了其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所以学术界对赵鼎新“儒法国家”的提法并不陌生。但我们对于赵形成这一学术观点的思考缘起、理论资源和研究方法不甚明晰,《国家、战争与历史发展》一书就在这一层面上,有效地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这本书由15篇文章、访谈组成,基本都已在专业学刊上发表,涵盖了赵鼎新近年来关于历史社会学视角下的国家问题的绝大部分思考。虽然编者根据文章的内容,将其命名为“中国历史的模式”和“欧洲的战争与国家”,但读者完全可以将这两部分定义为,以中国为背景的实证分析和以欧洲经验研究为基础的方*讨论。虽然看上去是两类话题,实则都是要试图解决一个问题:就是用西方历史社会学界的方法,来透视中国史的问题。所以,就算是在讨论中国历史,我们也能看到赵鼎新使用包括中世纪、*教和自治性城邦等欧洲史的实例,来进行对比分析。
本书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对加州学派的系统性批评,以及对包括查尔斯·蒂利(Charles Tilly)、塞缪尔·E·芬纳(Samuel E. Finer)、迈克尔·曼(Michael Mann)等学者关于国家战争问题观点的梳理。特别是在批评以彭慕兰为代表的加州学派对于与欧洲繁荣程度高度相似的中国在十八世纪为何未能迎来工业化*与资本主义的问题上,赵犀利地以中国与欧洲相似的繁荣程度背后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来证明了前者的众多盲点,并对大分流的问题提出了更为全面的、基于历史上中国的社会思想形态的和超脱于将资本主义与工业化*视作是正面进步这一意识形态的解答(当然近日彭慕兰也在媒体上作出了系统性地回应)。
书中的缺憾也同样明显,限于原始发表刊物体例和字数的*,以及演讲实录所存在的不准确性,赵鼎新关于很多大问题(如李约瑟问题)的解答,未免过于粗疏,很多时候举证不乏“六经注我”的片面,而缺乏历史研究所需要的缜密和对历史现象更为全面的考察。当然很大程度上,这也是由于历史学和社会学这两门学科的治学风格所导致,尤其是中国唐代以前的史料,以社会学对研究样本的数量、代表性乃至质性材料的内容厚度来看,未免显得相对匮乏且真伪难辨,作为一个社会学研究者如何进行合理地组织和阐释来“再造历史叙事”,就如同刀尖起舞,稍有不慎,整个立论的基础就会被打破。
在这个意义上,赵鼎新本书仍然非常明晰且坚实地为我们架构了一个以历史社会学去理解国家的理论框架,而更多关于中国历史上的国家权力与*的探讨,或许我们只能在他的新书中寻找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