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喝的酒泛指什么酒?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07 21:3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3 22:31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9145条回答。
古人要看什么时代的古人。
如果是元代之前的古人,大体喝这几种酒。
第一,谷物酿造酒。
酿造酒是借着酵母作用,把含淀粉和糖质原料的物质进行发酵,产生酒精成分而形成酒。
中国古代的酒,基本上都是酿造酒。
酿造酒制造很繁琐,通常要将薯类和谷类以及野生植物原料经过加压蒸煮,淀粉糊化成为溶解状态,然后加入酵母进行缓慢的发酵,形成酒精。
随后再进行过滤,去掉酒糟,留下含有酒精的液体,就是酿造酒了。
可以说,酿造酒是纯天然的酒。
谷物酿造酒就是用各种谷物制成,常见的是黄酒。
不过,黄酒的原料也是不同的,南方以糯米、北方以黍米、粟、糯米为原料。
一些南方人很喜欢喝的米酒,其实就是黄酒的一种。
第二,水果酿造酒。
常见的就是葡萄酒。
水果酿造酒同谷物有些不同,主要是不需要放酵母,只需要自己发酵。
葡萄酒的度数较高,但比较酸,不太符合中国人的口味。
况且,古代中国种植葡萄的数量有限,葡萄酒不太流行,但其他果酒如李子酒,杨梅酒、猕猴桃酒还是很有市场的。
这就是元代之前的酒。
这些酒是纯天然,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是古人没有化学概念,导致酿造酒存在一些有毒的物质,比如甲醇。
如果长期不做处理饮用这些酒,会有害身体。
同时,民间小店酿造酒技术不高明,往往酒中会有很多杂质,颜色也难看。
所以,我们看小说《水浒传》,喝酒的时候都要首先温酒。
温酒就是将酒加热,这样可以将甲醇的有害物质挥发,而不是想热着喝。
随后,在端给食客之前还要筛酒,就是对酒液进行过滤,减少杂质,端上来好看一些,口感也好。
酿造酒最大问题是酒精度不高,很好的黄酒也就十几度。普通民间小店酿造的黄酒,也就几度而已,类似于今天的啤酒。
所以武松能够喝十八碗还能走上景阳冈再醉倒,这十八碗大约相当于今天的7到9瓶啤酒。武松这么个大汉,喝这些酒还是没问题的。
元代开始就有蒸馏酒了。
蒙古人等少数民族习惯于喝烈酒,才出现了蒸馏酒。
蒸馏酒是把经过发酵的酿酒原料,经过一次或多次的蒸馏过程提取的高酒度酒液。
具体有很多种方法,主要就是酒精的气化点是78度,保持这个问题就可以气化酒精,得到液体酒精,这就是蒸馏酒了。
其实宋代中国已经有了蒸馏酒技术,但汉人不喜欢烈酒,所以没有普及。
元代的蒸馏酒轻松超过20度,很多可以达到40度甚至更高。
如果武松喝了18碗蒸馏酒,估计直接被120拖走抢救了。
古代诗赋词曲和古典小说等文学作品中,常有古人饮酒的描写,且古人酒量大得很,千杯不醉,牛气冲天,豪情干云。如李白自己宣称“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金樽清酒斗十千”;“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好饮善饮酒量大,传说一次竟大醉三载;武松醉酒打虎更是耳熟能详;而亡国之君商纣王更是建造酒池肉林……但其实,古人也不是那么能喝很多酒的。因为古人喝的酒是米酒。
世界三大酿酒啤酒、葡萄酒和米酒,源远流长,伴随人类,经久不衰,长盛至今。而我们中华民族,酿造的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米酒。所以,谈到我们的酒史,就是说的正统的米酒。起初,酿造水平较为低下,酿出来的基本上就是白居易一首诗中所说的“绿蚁新醅酒”的那种酒,有绿有白,较为浑浊。酒的度数都是在10度以下,和我们现在的啤酒度数相差无几。
再后来改进和提高了酿酒方式和酿酒工艺,出现了清澈光亮、油润可人的米酒,度数也提高了,达到十几度,喝起来有劲过瘾。但度数还是不高。直到元代,我国才出现度数更高的酒,因为这时人们研究出了新一种酿酒新技术“蒸馏烧酒”。而“蒸馏烧酒”基本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白酒,度数非常接近50度。所以说,元代以前的古人是能喝很多酒,但喝的是米酒;而元代以后的古人不是很能喝酒,因为喝的相当于现在的白酒,不可一概而论。
人们想要幸福有很多因素,其中吃饱喝足自然是一个大前提,吃的是米面肉蔬,喝的是各类饮料、美酒,所谓无酒不欢、无酒不成宴,美酒的作用自然是寻常饮料比不了的,今天金兔来聊聊酒的 历史 以及古代的美酒。
古人喜欢把各种发明先编织成一个故事,然后再附会到某个真实存在的 历史 人物上,而我国的传统文化中,酒的发明者就推到了仪狄和杜康身上,仪狄是大禹时代的人物,而杜康据说是夏朝的国王少康。
历史 上,杜康的名气要比仪狄大。而据古人的记载,杜康发明酒实属偶然:有一次,杜康把剩饭放在空桑中,可能因为忘了的缘故,放的有点久,剩饭自然发酵,散发出一种芬芳的气味,还流出一种液体。杜康取而饮之,味道甚美,受此启发就发明了酒。
事实上,酒应该是大自然的产物。
酒的出现要早于人类的产生,落地的野果自然发酵有一定可能形成美酒。
人类在渔猎采摘的过程中也采集过这种自然形成的果酒,原始 社会 中,人们视酒为神水,通常情况下只能是巫师祭祀时享用,当时的人们认为人醉酒的状态属于神灵附体。
发现酒的除了人类,还有各类猿猴。
适合酿酒的主要是葡萄、桃子等风味浓郁、酸甜可口、含水量高的水果,而葡萄表面的白霜中还自带野生酵母,一旦果实破裂,很容易发酵产出酒精,因此,自然成酒是比较简单的。
所以在史书的记载中,不乏在山洞中发现猿酒或猴儿酒的事例。主要就是猿猴大量采集野果囤积在山洞中,时间一久,野果自然就发酵成果酒,而猿猴也从*舐中发现美酒的魔力,就有意或无意地制造果酒。
从水果酿酒到谷物酿酒,中间经历了长时间的摸索,主要就是谷物酿酒的难度比水果酿酒要高得多,需要先把粟、稻等谷物水解成糖,然后才能发酵。在谷物的储存管理中,人们慢慢发现,被水浸过发芽发霉的谷物会散发出一股酒味,于是聪明的古人就嗅到了酿酒的秘密。
再说回古代的美酒。
这里金兔主要说说唐朝。
因为大唐的诗人是最多的,而且大唐的诗人很少有不喝酒的。大唐的酒,主要有三种:米酒、调制酒以及葡萄酒。
其中喝的最多的是米酒。东西有高低贵贱之分,不同粮食酿造出来的酒自然也不例外,因为酿造谷物、酿造技术、过程不同,酒的品质自然也是千差万别。
唐朝没有无菌技术,所以酿造过程中避免不了微生物的进入,结果当时的酒基本上都会变成绿色,而古诗中的“绿醅”大多由此而来,白居易有诗云:“ 劝君尝绿醅,教人拾红萼。”
同样是粮食酿成的酒,叫法也有所不同。
酿成的酒有很多的杂质,如果这些杂质没有被过滤掉,称之为“浊酒”。卖相虽惨,但胜在价格便宜,普通的百姓或者穷困潦倒的诗人还能喝的起,比如杜甫《登高》中就有这么一句诗: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有杂质的,自然也有没杂质的。
因为技术原因,当时酒的过滤颇为复杂,需要用专门的滤酒工具从酒坛中压取,更为讲究的还要拿葛巾再过滤一遍,这样的酒,称为“清酒”,如李白《行路难》中,有诗云: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如果酒是新酿的,称为新醅、春醅;酿造时间比较久的,称为旧醅。
除了绿醅,当时的米酒还有黄红二色,主要因为酿酒的水质和酒曲更为高级,因此发酵产生的酒色自然也有所不同。
黄醅酒属于高端产品;如果是接近红色的琥珀色酒,则为酒中极品。
概括来说,古人饮酒主要有两类,果酒和粮食酿造的酒。前者典型的是葡萄酒,后者的代表是米酒,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调制酒。所谓调制酒,就是往酒中加入很多奇奇怪怪的东西,这样可以让酒具有别样的风味,所添加的多为花草树木,比如桂花、青梅以及竹叶等等。
元代以前的酒都是发酵酒,度数最多不高过二十度,很多都是十度以下的米酒,发酵后过滤产出,李白斗(十升)酒诗百篇,像武松过景阳冈喝的那十八碗酒也有可能是十几度左右的白酒,就是未蒸馏的低度酒,叫醪糟,也叫酒酿、现代就有很多叫法了,例如酒糟、米酒、甜酒、糯米酒等,元代之后和我们现在喝烈酒,是通过蒸馏法而获得的高浓度酒,属于烈酒。
中国的酒是从谷物自然发酵而起源的,所以基本上在元代以前,中国的米酒多以自然发酵型米酒,黄酒,为主,果酒,杂酒为辅,元代以后喝的酒才逐步开始出现蒸馏型的高度酒。
酵型酒,这种酿酒的原理就是把米饭蒸熟,放凉,拌上酒曲发酵,发酵到一定程度,米饭就变成了酒糟,用酒筛过滤后,凡在坛子里密封起来一些时间,打开坛子,成品酒就完成了。
这样酿造的米酒比蒸馏白酒的度数要低很多,类似于低度米酒和黄酒,酒精度数非常低,很多只有七八度左右,度数高的也就是十几度。因此我们在古代小说或者古装剧中,通常见到豪爽之人行走江湖,碰到酒铺歇脚,几乎不吃菜也能喝上几杯,就是因为喝的是度数很低的水酒,有解渴的作用。
我国古人喝得酒基本是未蒸馏的低度白酒及黄酒
古人喝的酒主要是黄酒,大家耳熟能详的如女儿红、状元红、剑南春,这些都是黄酒,也就十几度,比啤酒度数略高。而古人喝酒用的碗也不是我们想像的白瓷大碗。古人喝酒多用盏,它比碗小、比碗浅而又比味碟大,外形像漏斗。之所以用盏,是因为古代都用坛子装酒,坛子口大,往盏子倒酒不易洒。
《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中,麻倒杨志等人的就是汁渣混合的醴酒,小说原文用的是“白酒”,很多人不明就里,觉得大热天为了解渴喝白酒不合理。这其实是把“白酒”理解成了现代的烧酒了。
现代的白酒,也称烧酒,大约是唐宋时期出现的,明清时候才流传开。最早是用来提纯*变质的黄酒的。经过蒸馏提纯的酒度数更高,后来衍生出现在的白酒。
《水浒传》二十三回“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冈武松打虎”,景阳冈的酒家卖的正是烧酒,所以在门前挂个“三碗不过冈”的招旗。一般客人吃三碗就醉了。三碗大概相当于现在白酒的五六两,可见古人酒量跟现代人差不多。武松喝惯了十几度的黄酒,因此没把“三碗不过冈”放在眼里。但在喝第一碗时就忍不住赞叹“这酒好生有气力”“好酒”。店小二经不住武松的软磨硬泡,破了“三碗”的惯例,一口气卖了十五晚碗酒给武松。不曾想这酒后劲大,阴差阳错,无意间成就了流传千年的打虎英雄。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出了灿烂的酒文化,以及数不清的“酒人酒事”。了解一点古代酒类的基础知识,看古代白话小说就没有那么多困惑了,看古装电视剧也经常能发现漏洞。
这里顺便提一句,任何含酒精的饮料,对身体都没有益处。酒驾不仅是违法行为,导致的事故保险公司也是不赔的。长期酗酒导致的重大疾病,保险公司也是不赔的。所以,酒能不喝的喝的情况下,尽量少喝、不喝。
古代人喝的酒泛指什么酒?我认为古人喝的最多的是发酵酒和烧酒(度数很低,最多也就十几度),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说一个人——杜康:传说杜康是黄帝时,专门负责管理粮食。当时,随着农耕的发展,粮食每年都获得大丰收。粮食多了吃不完,就把粮食全部倒进了干燥的树干里。过了一段时间,杜康来到树林里查看粮食,他惊奇地发现:储粮的枯树前,横七竖八地躺着一些野猪、山羊和兔子,一动不动,好像死了一样。原来这些动物是*吃了这水才躺倒的。可这究竟是什么水呢,杜康凑过去一闻,只觉一股清香扑面而来,他不禁尝了几口这浓香水,顿觉神清气爽。后来,杜康把浓香水带回家,请大家品尝,大家你一口,我一口,都说好味道。就这样,酒在民间逐渐普及开来,杜康也被人们尊称为“酒神”。这时的酒,实际就发酵的米糟。
据记载,直到在宋代之前,都没有蒸馏酒的,只有发酵酒,酒精度数非常低,很多只有七八度左右,度数高的也就是十几度。后来才有了烧酒,也称煮酒(但不是现代的白酒),度数也不高。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李白斗酒诗百篇”了,设想一下,假如李白喝的是现代的白酒,那么十升为一斗,也就是六公斤,神仙也不敢这么喝吧?还有《水浒传》中也有记载,武松上景阳冈前,也曾喝了十五碗酒,大概六斤多,所以不可能是现在的白酒。我们在古代小说或者古装剧中,通常见到豪爽之人行走江湖,碰到酒铺歇脚,几乎不吃菜也能喝上几杯,就是因为喝的是度数很低的水酒,有解渴的作用。
米酒。如著名的杜康(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就是米酒,这些酒的度数相对来说比较低。
古代的酒如同现在的红酒,度数不高。像三国时期的,叫黄汤,杜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