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06 16:5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6 16:49
台湾今日的屏东县与高雄市,在明郑时期属于万年州,清朝时期则改称为凤山县。今日屏东县地,是隔了一条宽广的高屏溪(清朝时称为“下淡水溪”),交通相对不方便。所以早在公元1664年虽然有郑经大力推行屯田之制,或到清朝康熙统治台湾的初期之间,“下淡水溪”以东(当时分为“港东”“港西”两里)一带,大概都是以广东省嘉应州(即今之梅州市)客家族群来此地移民居多,且以扬、张、郑、古等四姓人家为前来拓垦的主要家族。而另外源自福建省的漳、泉一带的闽南族群,一开始似乎较少来此开垦。
大概约到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左右,才开始有源自福建省漳州、泉州的闽南人族群在附近建立村落并进行开垦。第一批来屏东拓荒的闽南族群,也是福建省漳州府海澄县民,有来今日屏东市一带开垦,继来自广东省移民后,漳州闽南人来屏东开垦之最早纪录。
所以随着到今日屏东县境内的汉人逐渐增加,清代的凤山县,也在今日屏东县境(当时俗称为下淡水溪以东),设置“下淡水巡检分署”于此,等于是凤山县的派出单位,但这不是真正的行政区。
到了康熙六十年(1721年),同样也是漳州人的蓝鼎元,随堂兄南澳总兵蓝廷珍来台平定朱一贵事变,事后,蓝家等百余宗族、兵员未返,落脚阿里港(现为里港乡)垦荒开发。由此来看,台湾开发初期,本县境内的闽南族群,大多是以漳州人移民居多,而泉州人似乎较少移民来屏东。约到雍正十二年(1734年)后,屏东平原大部分开垦完成。
今日屏东县内最大城市屏东市,旧名阿猴,日治初期改阿缑,原本为平埔族聚落,因“阿猴”地理位置位于今高雄市半屏山之东,所以后来在日治时期,“阿缑”这个地名,被日本人改名为屏东。
在清朝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今日的屏东市由村落发展为初具规模的市街。再到了道光十六年(1836年),官民合力建筑阿猴城堡垒,共有东、西、南、北等四个城门,至此,屏东市街建筑全部完成。
而在屏东县南边的恒春半岛地区,则是在光绪元年(1875年)才从凤山县划出恒春县,建恒春县城。
屏东县在明郑时期属于万年州,清朝时期则称为凤山县。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始建立村落并进行开垦。
雍正十二年(1734年)屏东平原大部分开垦完成。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屏东市由村落发展为粗具规模的市街。
道光十六年(1836年),官民合力廷筑城垒,共有东西南北四城门,至此屏东市街建筑全部完成。
屏东县内最大都市屏东市旧名阿猴、阿缑,原本为一平埔族聚落,因在半屏山之东,日本占据时期改称屏东。
1945年10月,台湾正式归还。
1946年4月,将高雄县屏东区的长兴、九块二乡,及盐埔乡的下仓村划归屏东市,改为长兴区、九如区;高雄县东港区的万丹乡划归屏东市,改为万丹区。
1946年5月6日,屏东区驻地由屏东市迁往里港乡。
1950年3月24日,新园乡分出崁顶乡。
1950年10月1日,长兴乡改称为长治乡,九块乡改称为九如乡。
1950年,台湾省调整各县市行政区域,高雄县合屏东市,分为高雄、屏东二县。 1951年3月,由林边乡分设溪州乡。
1951年4月,由长治乡分设麟洛乡。
1956年5月1日,溪州乡更名为南州乡。
1992年5月1日,三地乡更名为三地门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