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07 05:1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09:29
说起“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典故,我们太熟悉了,当然,我们都停留在说他们指代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即沉鱼西施、落雁王昭君、闭月貂蝉、羞花杨贵妃。
相传,有一次西施在河边浣纱,清澈透明的河水映照着她美丽动人的身影,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在附近流传开来。
汉元帝为了安抚北匈奴,选王昭君与单于结成姻缘。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王昭君告别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马不停的撕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远飞的大雁,又勾引起了她无尽的乡思,于是触景生情,她弹起琴弦。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一时间忘记摆动翅膀,从天上掉下来。从此,昭君就得来“落雁”的代称。
貂蝉是三国时汉献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妓,能歌善舞,很受王允的宠爱。有一天,貂婵在后花园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祝这时正好王允瞧见。王允得意地说:“月亮比不过我的女儿,都害羞地躲到云的后面去了。”从这以后,貂蝉又被人称作“闭月”。
杨贵妃唐代美女杨玉环被唐明皇选进宫后,整天闷得慌。一日,她到花园赏花散心,看见盛开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关在宫内,虚度青春,不胜叹息,对着盛开的花说:“花呀,花呀!你年年岁岁还有盛开之时,我什么时候才有出头之日?”声泪俱下,她刚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缩,绿叶卷起低下。
而这一幕传到了唐玄宗的耳朵里,唐玄宗赞叹她有“羞花”之容,称她为“绝代佳人”。
实际上,“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不过是三流小说家戏剧家的套话。而指代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更是无稽之谈,是个误传了千年的谎言罢了。
而最早用这八个字形容美人的是:庄子、曹植、李白这三个人。具体地说:
“沉鱼落雁”典故的其实是庄子创造的。庄子在《庄子·齐物论》中的原文是:“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什么意思?毛嫱和骊姬是春秋前期的著名美女。毛嫱其人,史书上并无专门记载,只知她是春秋一代霸主越王勾践的爱姬,大致与西施年龄相当。骊姬,是晋献公宠爱的美人。她们二人都是人们公认的美女,可是鱼儿见了她们却深深地潜入了水底,鸟儿见了她们却高高地飞向天空,麋鹿见了她们却撤开四蹄飞快地逃离了。人、鱼、鸟、鹿这四者究竟谁才懂得天下真正的美色呢?
从这里可以看出庄子本意可能是:美丑的标准是主观的,并没有统一的固定的标准。在借用这些譬喻以证明他的“不可知”的认识论。本意上和美女没有任何关系。
但庄子既然把毛嫱放到骊姬前边,说明毛嫱比骊姬早,是真正的古美女。所以,庄子创造的“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也就是后来的“沉鱼落雁”是形容美女毛嫱和骊姬。不是用来形容西施,更不可能形容比西施都晚几百年的王昭君。
毛嫱和西施本来是同时代的,但西施的名气更大,加上唐代宋之问歌咏西施的《浣纱篇》:“鸟惊入松萝,鱼畏沉荷花。”所以“沉鱼”成了西施的代名词。
“闭月”典故是曹植创造的,本来形容的是洛神。曹植《洛神赋》写美丽的洛神出现说像光彩四射的明珠,周围一切黯然失色:“髣髴兮如轻云之蔽月。”洛神出来,月亮的光辉被遮住了。
貂蝉则是元明时期代《三国演义》“虚构的人物”,此前的历史长河中并没有她的身影。那时“闭月”典故早就有了,比貂蝉早一千年。怎么可能是形容貂蝉的呢?
至于“羞花”是大诗人李白创造的。李白诗《西施》:“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勾践徵绝艳,扬蛾入吴关。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什么意思?西施是越国溪边的一个女子,出身自苎萝山。她的魅力过去今天都在流传,荷花见了她也会害羞。
意思很明确了,羞花其实就是指代西施。而李白写杨贵妃,也不过只是“名花倾国两相欢”。牡丹和杨贵妃一样,但还没有达到羞花的程度。所以说看来李白认为西施比杨贵妃更美一些。
后来《五代史》用“花见羞”称呼一位美女,从此,小说、戏剧出现无数的花见羞和百花羞。
最早把“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联到一起用,是元代南戏《宦门子弟错立身》:“可叹你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从此变成“沉鱼落雁”。“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从此连起来成了古代文人的口头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