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知识如何生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1:12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6 18:00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唐代陆羽所著。
此书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划时代的茶学专著,精辟的农学著作,阐述茶文化的书。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术,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评价
《茶经》在当时就已竞相传抄,《新唐书隐逸传》说陆羽著《茶经》后“天下益知饮茶矣”。当时卖茶的人甚至将陆羽塑成陶像置于灶上,奉为茶神。
《茶经》大大推动了唐以后茶叶的生产和茶文化的传播。《茶经》之后,我国历代出现不少有关茶的专谱,有些还标明是对陆羽《茶经》的补充。如到深山茶地采制茶叶,随采随制,可简化七种工具。"十之图"提出把《茶经》所述内容写在素绢上挂在座旁,《茶经》内容就可一目了然。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6 18:00
《茶经》知识如何生成
2017-09-04
胡耀飞
《茶经》是中唐名士陆羽所撰,南宋末年百川学海本是现存最早刻本,也是现存各版本的祖本。《茶经》分上中下三卷,共十篇。“卷上”主要记载茶叶起源,采茶、造茶工具和技术等;“卷中”主要记载各种储茶、煮茶、盛茶汤的器具;“卷下”则全面介绍煮茶方法、饮茶习俗、茶产地及品位、历代茶事记载及造茶、煮茶等注意事项。有关《茶经》的研究十分丰富。不过让人疑惑的是,在《茶经》成书前,鲜有关于茶的记载或著述,所谓“茶书”更是无闻。《茶经》问世后,相关著述则纷至沓来。对于陆羽《茶经》的横空出世,学界主要通过梳理《茶经》出现之前的茶事记载,来观察有关茶的知识是如何从零星的记载,汇聚为集大成者之《茶经》一书的。
《茶经》文本生成历时长久
《茶经·八之出》记载了唐代茶产地。虽然陆羽主旨在于品评各茶产地品质的高下,但也说明当时各地茶叶生产已趋于常态化,茶叶质量日趋稳定。在《茶经》之前,各地的茶产地尚在形成之中。所以学者主要通过《七之事》中涉及的各处零星产地,及其他相关史料来确定当时茶产地。但正如方健在《中国茶书全集》中所说,《七之事》各种茶事,并不一定都是陆羽本人梳理,而是《茶经》在传抄过程中陆续添加而成。因为造茶、煮茶的技术性记载不易加入新内容,但有关茶的各种历史典故,却可以层累叠加。
宋人陈师道《茶经序》是我们了解北宋《茶经》流传情况的重要文献。陈师道提到,当时《茶经》存在四个版本,即陈氏家藏本(一卷),以及毕氏(三卷)、王氏(三卷)、张氏(四卷)三种本子。各种版本“其文繁简不同,王、毕氏书繁杂,意其旧文;张氏书简明,与家书合,而多脱误。家书近古,可考正”。“自《七之事》,其下亡。乃合三书以成之,录为二篇,藏于家。”可见,北宋时期流传的几个《茶经》版本,卷数差异较大,文本繁简不同。这与《茶经》早期流传形式有关。
宋一明《〈茶经〉早期传本考》指出,《封氏闻见记》记载了常伯熊“又因鸿渐(陆羽字)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即根据封演的观察,常伯熊对陆羽《茶经》加以润色,并更广其传。宋氏又引王应麟《玉海》“唐税茶法”条记载,认为常伯熊“广著茶之功”,虽然并不一定指其“著述”,但也应该会“形诸文字”,才能扩大饮茶风气。不过《封氏闻见记》“润色”二字,已经表明常伯熊对《茶经》文字有所增补。宋一明又认为,皮日休《茶中杂咏序》所载“后又太原温从云、武威段磶之各补茶事十数节,并存于方册”,即指皮日休将温从云、段磶之所补茶事纳入了《七之事》,并经多次转写,已混同陆羽原本。
此后,《茶经》更经多次传抄,至北宋,陈师道以家藏本为基础,整合其他版本,《茶经》被定型为二篇。从《茶经》本身的流传过程可以看到,其文本的抟成、增补、传抄、刊刻,每一道环节都经过各色加工。这对我们认识《茶经》所描绘的唐代茶事颇有干扰;但也能加深我们对中古时期其他同类型文本,特别是以“经”字命名的各种书籍流传过程的理解。
《茶经》博物学研究价值丰富
《茶经》主体内容是采茶、造茶、煮茶之法。在这些文本里,陆羽聚拢了各种各样的汉字,用来表述与茶事有关的各类事物。这类汉字及其表达的含义,有些还是首次出现于汉字史的舞台上。这对于语言学来说,是十分丰富的文本分析对象。不过目前为止,除茶史学者在校注《茶经》时出于版本差异,整理过不同字词的正讹、含义之外,以《茶经》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专门论著却付之阙如。
在《七之事》中,也有涉及类书流布情况的内容。胡宝国在《知识至上的南朝学风》一文中,围绕南朝聚书风气、儒玄文史中的知识追求,以及士人称谓转变等方面,对当时兴起的知识至上之学风进行了观照。指出在这一学风影响下,南朝、唐代出现了多部目录书、类书。目录书反映的是聚书风气,类书则表现对知识的追求。《茶经》成书,从时间来看,前有阮孝绪《七录》为代表的南朝目录书,后有徐坚《初学记》为代表的唐前期类书;从空间来看,《茶经》在江南湖州地区的撰写过程,受到了同样追求“知识至上”,并在任上主持编纂《韵海镜源》的湖州刺史颜真卿的影响。陆羽一度参与《韵海镜源》编纂工作,故而在《茶经》中也特别注重各种名物的不同称谓。
具体来说,《茶经》的博物学特色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与茶有关的器物的汇集,特别是《二之具》《四之器》对于与采茶、造茶、煮茶有关的各种器具,都有详尽的描述;二是书中引用各种以类书为大类的典籍,特别是《七之事》。根据宋一明《〈茶经·七之事〉采摭类书考》,《七之事》并非如日本学者布目潮沨所说主要取材于北齐官修类书《修文殿御览》。因为《修文殿御览》作为《太平御览》的蓝本之一,《七之事》中所引许多内容却不见于《太平御览》,可见在《修文殿御览》之外还有多种取材途径。由此可见,语言学和博物学是深入挖掘《茶经》学术研究价值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博物学,对于我们认识古人生活世界的物质与精神,是十分重要的途径。
《茶经》影响中晚唐社会发展
近来,中古新社会史研究逐渐兴起,即关注传统士农工商之外的社会史新视角。对于《茶经》这样一部日用之书来说,其与社会生活的关涉也非常值得关注。随着陆羽本人社会交往圈的扩大,上至皇帝,下至百姓,无不以陆羽为茶的“化身”,甚至目之为“茶仙”、“茶神”。于是,陆羽的社会活动引发了不少与茶有关的社会活动,如茶贡、茶赐等。
在陆羽提倡下,大历年间,先由常州开始,每年向唐廷进贡常州宜兴县一侧的顾渚山紫笋茶。自大历五年
(770)开始,湖州长城县(今湖州*兴县)一侧也共同造茶。每年清明节前,常州、湖州刺史分别入山,一同监造贡茶,经由浙西观察使入贡唐廷。因此,贡茶活动不仅可以为我们考察唐代中晚期*与州之关系提供一个有趣的视角,亦可由此深入探索湖州地方社会史的相关面相。如以颜真卿为首的“大历浙西诗人群”的形成就与品茶宴游活动存在一定关联;此外,茶事活动对“斫射神”等民间信仰的兴起和发展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就茶赐来说,又进一步涉及传统社会中礼物的流转。在唐代,全国各地,乃至域外各部族、国家,都会用“贡品”来向唐廷表示臣服。而唐廷方面,有时也会将不同地方进贡的物品,回赠给不同对象,从而体现特定的*意涵。物有贵贱之分,不同产地的茶,品质也有高下之别,在《茶经·八之出》中,对不同州所产茶分不同等第,除了契合中古时期人们心理上对品级的喜好外,也为人们按亲密关系分送不同品质的茶赐提供了方便。唐朝皇帝之所以重视顾渚山紫笋茶,即看重其质量之高,可作为给臣下的一种崇高荣誉。
总而言之,通过对《茶经》的考察,我们不仅能够看到在印刷术诞生前的书籍流传,还能借此观察茶及相关器具的博物学图景,更可考察唐代地方社会和礼物流转等深层面相。对于其他类似书籍而言,《茶经》知识和文本生成的相关研究及其方法,或有一定借鉴价值。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6 18:01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唐代陆羽所著。
此书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划时代的茶学专著,精辟的农学著作,阐述茶文化的书。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