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里的色彩意境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1:13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3 16:00
中国的古诗词有很多描写色彩的诗句: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以*的相容,通过动静、隐露辩证诠释生活的瞬间情景,让人忍俊不禁,富有诗情、诗趣和诗理。“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的《山行》)审视深秋枫叶的独特色调,体现出作者对秋色、秋味、秋韵的抽象思索。“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作者通过对烟年里最美妙的柳色和草色的独到把握,写出了自然绿色最特别的时令特色,表现了对正处蓬勃茁壮期的春景及其生命力的热情赞颂。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的《江雪》)通篇以雪白为基本色调,冷色的雪,凄清的气候特点,都显示出钓鱼人与周围环境的极不协调与高强度的冲突。
古代写景诗在色彩运用方面,特别看重不同自然色的协调与对比,明确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的影响。暖色让人感觉华丽,橙色是最暖色,红、黄是暖色,红紫、黄绿是中性微暖色;而冷色给人感觉朴素,紫、绿是中性微冷色,蓝紫、蓝绿是冷色,蓝是冷极。诗人习惯调动的色彩,基本没有冷暖两极,主要是中性色调之间的协调与对比,这是“中庸之道”影响诗人色彩审美趋向的最好印证。
红、绿是一对高纯度的互补色,互补色构成的对比效果最强烈、最刺激,如果正确处理面积比例关系,往往会取得既对比强烈,又丰富调和的良好效果。“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的词将红绿对比描述得生动无比;“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示红隐绿,既显示了红的突出与夺目,以及由此表现出的世故人情,也隐含着红绿的和谐搭配与衬托,相得益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性微冷色的绿的大面积的陪衬高亮度的红色,色调丰富调和,在这首送别诗中给人以充分的热烈和热情的审美体验。
包括红绿色在内,两种对比色的冷暖调和,会对比强烈,但调色也明朗宁静,给人以充分的美的享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3 17:18
鱼与玉钰
2019-10-24
关注
1.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
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
3.却嫌脂粉涴颜色,澹扫蛾眉朝至尊。——《集灵台.其二》
4.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望岳》
5.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
6.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绝句》
7.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8.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春远/ 春运》
9.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江畔独步寻花》
10.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月夜忆舍弟》
颜色,拼音:[yán sè]
颜色,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我们肉眼所见到的光线,是由波长范围很窄的电磁波产生的,不同波长的电磁波表现为不同的颜色,对色彩的辨认是肉眼受到电磁波辐射能刺激后所引起的一种视觉神经的感觉。
杜甫: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家世背景:
公元712年杜甫降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南瑶湾村。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是北方的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