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18 08:0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01:00
作者:原文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1】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
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3】,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4】。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
庄跻【5】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
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6】。”
注释 1.之:助词,无义。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愚:自谦之词。 3.患:担忧 4.智如目也:智力和见识就像眼睛一样。
5.睫:眼毛 6.庄跻:楚国的大盗,实为人民起义领袖,与楚王不同时,系寓言假托。 7.明:眼睛明亮,引申为明智译文楚庄王想攻打越国,庄子劝谏道:“大王为什么要攻打越国呢?”楚庄王说:“因为越国政事混乱,军队软弱。”
庄子说:“我虽说很无知,但深为此事担忧。见识如同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
大王的军队被秦、晋打败后,丧失土地数百里,这说明楚*队软弱;有人在境内作乱,官吏*为力,这说明楚国政事混乱。可见楚国在兵弱政乱方面,并不比越国差。
您却要攻打越国。这样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
楚庄王便打消了攻打越的念头。因此要想认识到困难,不在于能否看清别人,而在于能否看清自己。
所以《老子》上说:“自己认识到自己才叫做明察。”。
作者: %9一、原文: %9楚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
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
宁国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怨上矣。
城郭高,沟洫深,*力疲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
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9——选自《吕氏春秋》 %9二、翻译: %9楚庄王想要去讨伐陈国,派人到陈国侦察。
使者(回来以后)说:“陈国不能够讨伐。”楚庄王说:“什么缘故呢?”(使者)回答说:“(陈国)城墙筑得高,护城河挖得深,积蓄的财粮很多呀。”
宁国说:“陈国可以讨伐。陈国是个小国家,却财粮积蓄很多,(这)是(因为)赋税沉重,那么老百姓一定会怨恨君主的!城墙筑得高,护城河挖得深,那么老百姓力量衰竭了。
派军队去讨伐它,陈国是可以攻下的。”楚庄王采纳了宁国的建议,于是攻下了陈国。
%9三、点评: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 %9 %9【你可能还想看的资料】 %9楚庄王欲伐陈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9楚庄王欲伐陈中陈国的灭亡给我们什么启示 %9。
一鸣惊人
楚庄王当政三年以来,没有发布一项政令,在处理朝政方面没有任何作为。有一个担任右司马官职的人,他给楚庄王出了个谜语,说:“臣见到过一种鸟,它落在南方的土山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也不鸣叫,沉默无声,这只鸟叫什么名呢?” 楚庄王知道右司马是在暗示自己,就说:“三年不展翅,是在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在观察民众的态度。这只鸟虽然不飞,一飞必然冲天;虽然不鸣,一鸣必然惊人。你放心吧,你不一定了解我啊。”半年以来,楚庄亲自处理政务,废除十项不利于楚国发展的刑法,兴办了九项有利于楚国发展的事物,诛杀了五个贪赃枉法的大臣,起用了六位有才干的读书人当官参政,把楚国治理得很好。不久,楚国称霸天下。
鸣则已,一鸣惊人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楚庄王)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霍去病) 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 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架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飞) 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正气歌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
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阴房阗鬼火,春院閟天黑。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
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 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
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
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