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爱与孤独-周国平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15 07:2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8:21
当他的爱心在不理解他的人群中无可寄托时,便会投向花朵,小草,河流和天空,并因此感受到心灵的愉悦。
一个只想被人爱而没有爱人之心的人,其实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爱。他真正在乎的也不是被爱,而是占有。爱本质上是一种给予,而爱的幸福就是在这个给予之中。
在爱情中,也是当你体会到你给你所爱的人带来了幸福之时,你自己才最感到幸福。爱的给予既不是谦卑的奉献,也不是傲慢的施舍,它是出于内在的丰盈的自然而然的流溢,因而是超越于道德和功利的考虑的。
爱心如同光源,爱者的幸福就在于光照万物。
社会越是进步,一切越是社会化。越是社会化,人也越是不能离开社会。譬如,在乡下,喝水是自己去挑,吃饭是自己去做,每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经济单位。只管自己,而可以不去管旁人。可是在城市里就不同了。因为城市的社会进步,已经成为社会化,而大家也不能离开社会了。越是不能离开社会,对于社会所负的责任,也越是要重。
三不朽:一是立德,二是立功,三是立言。三不朽中,立德是最要紧,而且也是每一个人可以做到的。至于立功、立言,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必须看自己的才学和所遇的机会如何而定。
注重兴趣。一个人如果对于某一件事感到兴趣,那么,那件事和他的性情一定是很相近的。
在从前,一个人做了官,不但全家可以享福,而且三代都受诰封。可是一个人犯了罪,全家也都随着同受惩罚。因此,在从前的社会制度下,一般人对于家庭所负的责任是很重的。可是现在不同,现在是一人做事一人担当,和家庭没有关系,因而对于家族所负的责任,也就比较减轻了。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如果把成功看得太真,就要感到许多痛苦。我们在一生中,想做的事不一定都能成功,尤其是新兴的事业,那更没有把握了。
他的孤独的深度大致决定了他的爱的容量。人类思想史和艺术史上的那些伟大的灵魂,其深不可测的孤独岂不正是源自那博大无际的爱。
如果说孤独是爱心的没有着落,恨是爱心的受挫,那么,冷漠就是爱心的死灭。一个冷漠的人,他不但没有爱心,我们甚至可以说他没有心,没有灵魂。无爱的灵魂中没有了一切积极的情感,这样的灵魂已经名存实亡。对于社会来说,真正可怕的是冷漠,它使个人失去生活的意义,使社会发生道德的危机。当今社会最触目惊心的现象之一便是人心的冷漠。在一个太重功利的社会里,冷漠会像病毒一样传播,从而使有爱心的人更感到孤独,甚至感到愤恨。保护爱心,拒绝冷漠乃是我们对于自己的灵魂的一份责任,也是我们对于社会的一份责任。
爱的经历丰富了人生,爱的体验则丰富了心灵。因为爱,我们才有了观察人性和事物的浓厚兴趣。因为挫折,我们的观察便被引向了深邃的思考。一个人历尽挫折而仍葆爱心,正证明了他在精神上足够富有,所以输得起。
人与人之间的完全沟通是不可能的,因而不同程度的隔膜是必然存在的。任何一种交往要继续下去,就必须是能够包容隔膜的。
歌德显然懂得,居家过日子与精神交流是两回事,隔膜的存在并不妨碍日常生活。与歌德相反,荷尔德林用纯粹精神的尺度衡量世俗的人际关系,感觉到的是与整个外部世界的不可穿透的隔膜,结果在自闭中度过了凄凉的一生。
大多数人仍然是善良的,但是,他们的善良只敢对自己了解的人表现出来,一旦置身于自己不了解的人群中就不敢善良了。
由于少数恶人及其恶行为未受到有力的遏制和惩罚,便使大多数善良的人们失去了安全感。人们不敢善良,因为人们怕善会招祸,怕善有恶报。当不敢善良成为一种普遍的心态时,表现出来的便是普遍的冷漠。在这种普遍的冷漠中,恶势力就愈加猖獗,善良的人们就愈加失去了安全感,形成了恶性循环。
马克吐温:神圣的友谊如此甜蜜、忠贞、稳固而长久,以致能伴随人的整个一生,——如果不要求借钱的话。
不是用野心和荣华,而是用爱心和平凡的家庭乐趣报答母爱。
孤独和喧嚣都难以忍受。如果一定要忍受,我宁可选择孤独。
孤独是一颗值得理解的心灵寻求理解而不可得,它是悲剧性的。无聊是一颗空虚的心灵寻求消遣而不可得,它是喜剧性的。寂寞是寻求普通的人间温暖而不可得,它是中性的。人们往往将它们混淆,甚至以无聊冒充孤独。
灵魂寻找自己的来源和归宿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没有根据的偶然性,这是觉得的,形而上的,哲学性质的孤独。灵魂寻找另一颗灵魂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人世间的一个没有旅伴的漂泊者,这是相对的,形而下的,社会性质的孤独。啊,我孤独了。--你配吗?
孤独源于爱,无爱的人不会孤独。也许孤独是爱的最意味深长的赠品,受此赠礼的人从此学会了爱自己。
精神上的幸福,只能靠你自己。永远如此。
囚禁在虚无境,再去掉时间属性。人性是怎么一种变化形态?
从自身的充实中得到一种满足。前提是人类和人类精神的存在,人类精神的基本价值得到肯定。
交谈往往如此,每个人都乘机发泄一下谈谈自己的热望。女人尤其如此。
无隙--和睦的亲情,真爱情,友情都非常稀少,大抵转化为情感+物质-价值,的合体,而不是纯粹的精神。
爱是一种奉献的*,爱一个人,就会遏制不住地想为她做些什么,想使她快乐,而且是绝对不求回报的。
爱是一种了解的渴望,爱一个人,就会不由自主地想了解她的一切,把她所经历和感受的一切当作最珍贵的财富接受过来,静心保护。
人心如此深厚,没有途径和办法透过重重迷雾去读懂一个人,怎么可能爱上对方?充其量是爱上的是自己幻想出来的TA。
爱情与事业,人生的两大追求,其实质为一,均是自我确认的方式。
人的认识能力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就是感性,知性和理性。其中,感性面对现象,知性用逻辑来整理现象,理性则追问本体,是一种形而上冲动。
男人身上应该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使他能够承受人生的压力和挑战,坚定地站立在世界上属于他的那个位置上。人生的本质决非享乐,而是苦难,是要在无情宇宙的一个小小角落里奏响生命的凯歌。
直到饱经人间的风霜,或者自己也做了父母,父母的慈爱形象在我们心中才变得具体,丰满而伟大。
你是看不到我最爱你的时候的情形的,因为我在看不到你的时候才最爱你。--距离和爱的距离。
美好的婚姻是由视而不见的妻子和充耳不闻的丈夫组成的。我们因为不了解而结婚,因为了解而分离。
不要试图到婚姻中去寻找天堂,斯威夫特会告诉你,天堂中有什么我们不知道,没有什么我们却很清楚——恰恰没有婚姻!
能自嘲是健康的,它使我们得以在一个无法避免的错误中坦然生活下去。
人们往往把未知的东西和难以得到的东西美化,理想化,于是邂逅的新鲜感和犯禁的自由感成了*快感的主要源泉。
把自己当人质,通过折磨自己使对方屈服,是夫妇之间争吵经常使用的喜剧性手段。一旦这手段失灵,悲剧就要拉开帷幕了。
我知道世上有一些极骄傲也极荒凉的灵魂,他们永远无家可归,让我们不要去打扰他们。作为普通人,或早或迟,我们需要一个家。
不要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至少,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有一个家让我们登上岸的。当我们离去时,我们也不愿意举目无亲,没有一个可以向之告别的亲人。倦鸟思巢,落叶归根,我们回到故乡故土,犹如回到从前靠岸的地方,从这里启程驶向永恒。
天才的孤独是指他的思想不被人理解,在实际生活中,他却也是愿意有个好伴侣的。
才赋和事业只能决定一个人是否优秀,不能决定他是否幸福。
无家的人倒是一身轻,只怕这轻有时难以承受,容易使人陷入一种在这世上没有根基的虚无感觉之中。
两个生命因相爱而结合为一个家,在共同生活的过程中,他们的生命随岁月的流逝而流逝,流归何处?我敢说,很大一部分流入这个家,转化为这个家的生命了。共同生活的时间越长,这个家就越成为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其中交织着两人共同的生活经历和命运,无数细小而宝贵的共同记忆,在多数情况下还有共同抚育小生命的辛劳和欢乐。即使在爱情已消失的情况下,离异仍然会使当事人感到一种撕裂的痛楚。此时不是别的东西,而正是家这个活体,这个由双方生命岁月交织成的生命体在感到疼痛。如果我们时时记住家是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它也知道疼,它也畏惧死,我们就会心疼它,更加细心地爱护它了。
抽象的决定往往会在个人支配不了的生活实践中改变或放弃。不管是因为本性还是因为习俗,坚定的独身主义者是很少的,实际生活中的独身者多半并非出于信念自觉地选择了独身,而是由于机遇不佳无奈地接受了独身。
在你问世之前,无论爸爸妈妈怎么想象,也想象不出你的模样。现在你展现在我们面前,那么完美,仿佛不能改动一字。有没有出息也只是人生的细枝末节罢了。有了你,世界和我息息相关了。
如果一个人不曾亲自迎接过来自永恒的使者,不曾从婴儿尚未沾染岁月尘埃的目光中读过永恒,对永恒会有多少真切的感知呢?
过去常听说,做父母的如何为子女受苦,奉献,牺牲,似乎恩重如山。自己做了父母,才知道这受苦同时就是享乐,这奉献同时就是收获,这牺牲同时就是满足。愈有爱心的父母,愈会感到所得远远大于所予。
直到我们自己做了父母,我们才真正学会了爱。
爱情的报酬就相爱时的陶醉和满足。创作的报酬就是创作时的陶醉和满足。
养育小生命或许是世上最妙不可言的一种体验了。
生命是一个奇迹。
给予者更爱接受者,世上最珍贵之物是我们为之付出最大代价的东西。
即使是作品,一旦发表,也会活的独立于作者的生命,不是作者可以支配的。
做孩子的朋友,孩子也肯把自己当作朋友,乃是做父母的最高境界。所谓做孩子的朋友,就是不把孩子当作宠物或工具,而是视为一个正在成形的独立的人格,不但爱他疼他,而且给予信任和尊重。凡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既不越俎代庖,也不横加干涉,而是怀着爱心加以关注,以平等的态度进行商量。父母与孩子之间要有朋友式的讨论和交流的氛围。正是在这种氛围里,孩子能够逐渐养成基于爱和自信的独立精神,从而健康地成长。
人类历史上的一切优秀者,不管是哪一个领域的,必是对世界和人生有自己广阔的思考和独特的理解的人。
做父母做得怎样,最能表明一个人的人格,素质和教养。
从总体上比较,少年人比成年人更具精神性,他们更加看重爱情,友谊,荣誉,志向等精神价值,较少关注金钱,职位之类的物质利益。当然,由于阅世不深,他们的理想未免空泛。
人们常常期望一个经历了重大苦难的人生活得与众不同,人们认为他应该比别人有更积极或者更超脱的人生境界。然而,实际上,只要我活下去,我就仍旧只能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我依然会被卷入世俗生活的漩涡。
试想种种强烈的情绪,愤怒或痛苦的姿态,如果没有观众在场,其中有多少能坚持下去?
人都是崇高一瞬间,平庸一辈子。
自卑的价值是形而上的,自信的用处是形而下的。
即使在悲伤的时候,打开窗户,有新鲜空气涌入,仍然会禁不住感到一阵舒畅。
读书,写作,一切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做的时候都是享受。但是,倘若限定了时间,用赶任务的心情去做,享受就变成了苦役。
比起那些冷静的人,我有太多的感情。比起那些放纵的人,我有太多的理智。这正是我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