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15 21:3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3:46
凯利的归因模型
归因分类
多线索归因与单线索归因
能够在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的情况下的归因,称为多线索归因;依据一次观察就做出归因的情况,称为单线索归因。
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
凯利认为,人们对行为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1)客观刺激物;(2)行动者;(3)所处关系或情境。其中,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内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所处的关系或情境属于外部归因。
判断标准
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下列三种行为信息:
1、区别性:针对客观刺激物。指一个人对同一情境中的其他对象是否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如果对其他的对象也做出同样的反应,那么,就是区别性低,否则就是特异性高。
例如,教师甲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下只批评了A,而没有批评其他学生,那么,这个行为就是区别性高的。如果在特定的情境下,批评了所有学生,就是区别性低。
2、一贯性:针对情境。指行为者在其他的时间和其他情境下是否也发生这种行为。如果在其他的时间和情境下也有同样的行为,那么一贯性高,否则一贯性低。
例如,教师甲总是批评学生A,一贯性高,还是只有今天批评A了,一贯性低。
3、一致性:针对人。指个人的行为是否与在同一情境下他人的行为一致。如果一致就是一致性高,否则就是一致性低。
如果很多学生上班都迟到,就是一致性高。如果只有A迟到,就是一致性低。
凯利的三维度归因理论
第一种情况是提供高区别性,高一致性,高一贯性信息。即玛丽没有对其他小丑发笑,每个人都对这个小丑的表演发笑,玛丽总是对这个小丑的表演发笑。这种情况下,61%的被试者将玛丽发笑的原因归因于刺激客体,即这个小丑。假设的事件是一位叫玛丽的小姐看一个小丑表演时笑得厉害。
第二种情况是低区别性、低一致性,高一贯性信息,即玛丽对小丑表演总是发笑,别人几乎对这个小丑不发笑,玛丽总是对这个小丑发笑,那么86%的被试者将玛丽发笑的原因归因于行为主体,也就是玛丽本人。
第三种情况是高区别性,低一致性和低一贯性,也就是玛丽没有对别的小丑发笑,别人也几乎不对这个小丑发笑,玛丽以前从未对这个小丑发笑过,这种情况下,72%的被试者将玛丽发笑的原因归于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