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22:0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7 09:53
伍观淇,字庸伯(旧名冠球),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生于广东广州市白云区神山镇南浦村。
伍观淇祖上是耕田世家,到他这一代,算有了读书人,他6岁入私塾读书。16岁时,考入两广高等学堂(今广雅中学,其前身叫广雅书院)。当时,能考入这所学堂的皆称两广才子。他因一次涉嫌反清的*,被校方除名,故未能毕业于此学堂。
稍后,他考入广州将弁学堂。将弁学堂,是清廷为了在两广创办新式陆军而设立的军官学校。将弁学堂招收学生十分严格,精选文武兼备的人才录取。学生要学习天文、舆地、测绘、算化诸门学科,兼读*,并操习步队、马队、行军、布阵、分合、攻守诸战术与战式。他在将弁学堂的各科成绩,常居同班学生之上。将弁学堂创始人周善培先生于1952年在北京曾对人言:伍观淇为第一好学生。
伍毕业于将弁学堂后,以优等生资格,被委为新军管带(相当于营长)。他的同学如邓仲元、叶举、熊略等,分别担任队官或排官(相当于连排长)。在广东任新军管带三年,伍自感学问本事不足,适逢保定军官学校在各省遴选人材,他遂于1909年秋考入保定军校(后更名为陆军大学)。保定军官学校,是清*军谘府(总参谋部)主办的一所培养高级军事指挥的高等学府。伍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该校。其时,广东尚在袁世凯爪牙龙济光控制之下;因此,他未回家乡,而接受了陆军大学的聘请,留校任教官,执教三载有余。
1916年秋,他断然辞去教官职务,决定用五年时间专心读书,他接触了佛学、道学、洋教、马列主义等,最后专攻儒学。
1921年仲夏,伍观淇挈眷回到故乡广东,将弁学堂的同学、粤军长官叶举邀伍任军警督察处总参议,后由于看到陈炯明一步步背叛了孙中山,他便辞职回到南浦村。
伍回到禺北,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助地方平息械斗和肃清匪盗。首先在高塘办起一间民团养成所,培养一支乡民自己的武装力量,去对付有*的匪盗。民团养成所由伍亲自主持教务事宜。各乡挑选品行好、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年入所受训。第二件事是兴办教育,在南浦村办起第一间小学——慎修学校。伍将仅有的一点积蓄投给学校做经费。稍后,他再返省城担任公职时,常将一部分薪俸用来资助贫苦学生。
1921~1924年间,伍一直致力于乡治建设。1925年,蒋介石与李济深合作,统一了广东。1926年,国民*决定挥师北伐。留守广东的总参谋长李济深亲临南浦村,邀伍出任国民*军总司令部*主任兼少将总参议。翌年,李济深致电南京国民*,荐伍为广东省*委员。随后,南京国民*正式发布国府令,任命伍为广东省*委员。伍出任广东省*委员后,并兼任广东地方警卫队编练委员会主任委员及地方武装团体训练员养成所所长。十多年后,伍的学生有一部分成为抗日武装的骨干力量。
1929年,广东省*改组,陈济棠接替陈铭枢出任广东省*,伍观淇退出政坛。1936年,他的陆军大学同学黄慕松担任广东省**。黄亲下南浦村,邀伍出乡相助。伍再度返回省城,任新成立的广东农村合作委员会主任委员至抗战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