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22:21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12:47
《明天》是鲁迅着力反映妇女悲惨命运的小说之一。作品通过寡妇单四嫂子痛失独子描写,令人震悚的展示了一副中国妇女孤立无助的图景,同时抨击了黑暗社会的吃人本质和没落社会中人们的无情和冷漠。作者冷峻的写作风格,表达了他对黑暗社会的愤恨。
1、主要人物形象:
单四嫂子:鲁迅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她具有中国传统妇女的优良品质,勤劳、善良;也具有旧社会农村妇女的弱点,逆来顺受,从来不会想到怎么样去改变。她是中国旧社会农村“受苦受难兼愚昧无知的妇女形象”。
何小仙:庸医。何小仙在诊脉的“指甲足有四寸多长”,其实是一个庸医。而在“单四嫂子的心里却暗暗纳罕,计算宝儿的命该有救了。”可是这位小仙的回答玄而又玄。
“好心”邻人王九妈:而同是妇女,似乎有同情心的王九妈,也终于被证实并非出于真情。王九妈是一个卫道士般的人物。单四嫂子颤栗着像敬菩萨一样问她:你老见多识广,给看看孩子吧。她那两声半屁响半敷衍的“唔”,足见其也是冷漠的的人物。后来又不许阿五抬棺材,还掰着手指头计算收敛的程序。
以红皮鼻子老拱、蓝皮阿五为代表的帮闲们。在宝儿垂死之际,他们照样唱小调,吃喝玩乐。在帮办单四嫂子的儿子丧事时,他们并不是真心想帮助单四嫂子,而是碍于面子,是为了博取好名声,彰显自己所谓的同情心,是典型的中国人凑热闹心理,是为了占便宜。他们在贫弱者最悲痛欲绝的时候厚颜无耻地大加搜刮单四嫂子仅有的值钱东西,全不顾一个贫弱者的生死存亡。
2、赏析:
鲁迅《明天》里的单四嫂子是一名“寡妇”,他和幼小的儿子相依为命,她的丈夫死去的两三年里,她没有失身也没有再嫁,她的心中甚至连再嫁的念头也没有,她只是希望靠自己的双手来养活自己的儿子,她夜以继日的纺纱,做着超出自己体力的活儿。但她这点小小的心愿在黑暗的社会里,也不能实现。
单四嫂子在鲁镇没有人同情她,更没有人向她伸出援助之手,假如女子的生计能独立,社会上的人懂的互助,单四嫂子还有一个人独自养活自己和孩子的机会,但这时的社会环境正好相反,社会冷漠,人心麻木。单四嫂子就是过得非常的苦,也没有一个人表示慰问。
单四嫂子是一个被封建思想毒害的人,在封建伦理纲常下幼小的儿子成了她精神世界的唯一支柱,在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单四嫂子内心的孤独和空虚,她是那么的孤立无援。后来宝儿病重,她带宝儿去求镇上唯一的医生何小仙,但何小仙只是个骗子罢了,不仅医术不佳,还不负责人,宝儿的病并非无法医治,可以说是单四嫂子的“无知”和庸医骗子联手夺走了宝儿的生命。
这也是文中鲁迅把单四嫂子形容成粗笨女人的原因。但单四嫂子的“粗笨”不只是她自身所形成的,社会的偏见,社会上人的愚昧,把单四嫂子变成了一个“粗笨”的女人,难道单四嫂子不知道大医院可以救自己孩子的命吗?她是知道的,但她没钱,她知道没人会帮助她,没人会白白救自己的孩子,因此她用封建迷信来麻痹自己的神经,来逃避现实。
单四嫂子麻痹自己的表现在文中几次的出现,她总幻想“明天”会变好,但什么都不做,只是“希望”“乞求”上帝就能显灵吗?单四嫂子是可怜的,她只是个弱女子,她没有能力救自己孩子的命,她连自己都救不了。老拱、阿五这样的无赖整日的虎视眈眈,想占她的便宜,这些周围的百姓在宝儿死后只充当着无聊麻木的看客,单四嫂子在这人情冷漠,社会污浊的社会里还能活命?还能做一个真正的人吗?鲁迅在文章中并没有直接的回答,但你应该猜得到!
单四嫂子的悲剧并不是个人悲剧,而是社会悲剧,一种无法自鸣的痛。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12:47
《药》和《明天》算是同一主题的两篇小说,其情节模式都是父母满怀着希望将子女送上死路。虽然在实际情况里,是疾病夺去两个小孩子的生命,但鲁迅这样确立因果关系,似乎有其自身认识的原因。鲁迅在《呐喊·自序》里,用这两篇的结尾做“不主张消极”的明证,实在很难以说服人。但也说明鲁迅的消极也是有所保留的。
之所以要拟这么一个题目,硬要追溯起根柢来,说明了人物性格的某一侧面。推而论之,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的取名也都是很有讲究的,一个优秀的文学家总是力图通过其作品中人物的名字为读者提供一定的信息,如果他/她能够慧眼识珠的话。
扩展资料:
《明天》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小说,收录在鲁迅小说集《呐喊》中。小说《明天》为我们讲诉了发生在还具有一点儿古风的鲁镇上在特定的“三个晚上两白天”这个时间段的故事,故事围绕着主人公寡妇单四嫂子失去自己的儿子宝儿这个事件展开全篇的事件叙述。
这篇小说为什么叫《明天》?明天,无论站在何时说这个词,它都代表将来,非现在。无论作者或主人公,都想在摆脱现实,逃往明天。至于原因,原文斑斑可寻。
小说的开头,说鲁镇有些古风:不上一更,大家都关门睡觉了,夜半三更没睡、的只有两家——咸亨酒店和单四嫂子家。酒店做的是服务生意,按其职业性质,理应日落而作,日出而熄。唯这单四嫂子,夫丧子幼,只能靠纺纱来维生,日出而作,日落而续。所以,只有她家的灯光是突兀的,其它的门都关上了,唯她例外。
这当然不能用中国妇女最传统的勤劳来诠释。这正是鲁迅先生的春秋笔法,这恰恰是特定社会环境下的凄象。这灯光不仅闪耀着一个贫苦人家的艰辛,更闪耀着邻里人之间的冷漠与麻木、对贫弱者的袖手旁观。他们冷漠于扶弱,导致不忍视弱,所以他们都早早地关上了家门,尽管未必真的睡觉。
如同公交车上不乐于让座的年轻人,戴上耳机,闭上眼睛假装睡觉,却能在到达目的站的那一刻准时醒来,分秒不差。千载的文明进程,都冲不散那“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古风,真叫人心寒。
一个灯火辉煌的咸亨酒店,一个灯光昏暗的破落之家,相映相照,更显凄楚。那些处于经济基础上层的人们,社会伦理似乎从未赋予过他们向贫弱者布施的权利和责任。鲁迅的时代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越是有钱越是吝啬,越是吝啬越是有钱。”譬如,咸亨酒店的掌柜和食客们,他们更多地愿意把闲钱花在吃喝玩乐上,而对贫弱者的救助却不生一念。
相反,他们还在贫弱者最悲痛欲绝的时候厚颜无耻地大加搜刮,在帮办单四嫂子的儿子丧事时,他们银两照收,全不顾一个贫弱者的生死存亡。他们的冷眼旁观和不露体恤,似乎纯属理所当然。
为了治好儿子的病,单四嫂子使尽浑身解数。求神、许愿、吃单方,到最后一个“压轴法子”——寄望于何医生。但宝儿还是免不了毕命的厄运。这也许是司命之所属,非医药所能挽救。但也不排除麻木庸医视贫弱者的生命如草芥,用假方滥药聊以塞责,以至夭折。据问及病情时何医生的冷语回答,这是有可能的。
至少有一点,是可以窥见社会的病灶的——连单四嫂子这样一个粗女人也想到,何医生、贾家药店和自己,正是一个三角点关系。何医生开的方单的药材,非要在贾家的济世老店才有,这说明何贾两家在经济利益上存在挫节连锁关系,而单四嫂子便成了两者之间下坠成弓形的带水布条,待到水分被榨干之后,便会变得死直。
这是不折不扣的为富不仁。并非鲁迅认为这个社会人心惟危,而是这个社会确实人心惟危,只是人们觉察不到而已。人们都在这惟危的气氛中混沌地接受了这个社会麻木的生态环境。这正是作者要我们直面和愤击的所在。
当整理完宝儿的装殓后,王九妈陷指推敲,终而没有想出缺少什么了。但真的没有缺少什么了吗?死者长已矣,而活着的人呢?这是先生留给我们思考的问题。
王九妈、蓝皮阿五、抬棺木的脚夫,一干人等,在办完宝儿的丧事以后,吃过晚饭便回去了。这足见人情如纸张张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明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12:48
《明天》是鲁迅着力反映妇女悲惨命运的小说之一。作品通过寡妇单四嫂子痛失独子描写,令人震悚的展示了一副中国妇女孤立无助的图景,同时抨击了黑暗社会的吃人本质和没落社会中人们的无情和冷漠。
单四嫂子:鲁迅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她具有中国传统妇女的优良品质,勤劳、善良;也具有旧社会农村妇女的弱点,逆来顺受,从来不会想到怎么样去改变。
她是中国旧社会农村“受苦受难兼愚昧无知的妇女形象”。
“好心”邻人王九妈:而同是妇女,似乎有同情心的王九妈,也终于被证实并非出于真情。王九妈是一个卫道士般的人物。
单四嫂子颤栗着像敬菩萨一样问她:你老见多识广,给看看孩子吧。她那两声半屁响半敷衍的“唔”,足见其也是冷漠的的人物。后来又不许阿五抬棺材,还掰着手指头计算收敛的程序。
以红皮鼻子老拱、蓝皮阿五为代表的帮闲们:在宝儿垂死之际,他们照样唱小调,吃喝玩乐。在帮办单四嫂子的儿子丧事时,他们并不是真心想帮助单四嫂子,而是碍于面子,是为了博取好名声,彰显自己所谓的同情心,是典型的中国人凑热闹心理,是为了占便宜。
他们在贫弱者最悲痛欲绝的时候厚颜无耻地大加搜刮单四嫂子仅有的值钱东西“两条板凳和五件衣服”“一副银耳环和一支裹金的银簪”,他们银两照收,全不顾一个贫弱者的生死存亡。
扩展资料
《明天》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小说,收录在鲁迅小说集《呐喊》中。小说《明天》为我们讲诉了发生在还具有一点儿古风的鲁镇上在特定的“三个晚上两白天”这个时间段的故事,故事围绕着主人公寡妇单四嫂子失去自己的儿子宝儿这个事件展开全篇的事件叙述。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明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12:48
主题:
通过寡妇单四嫂痛失独子的描写,令人震悚地展示了一幅中国妇女孤立无助的图景,对于人的前存在状态的批判中,除揭示了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外,还着重表现了处于这种状态中人被异己力量驱使、主宰以及人所具有的残忍和恶的因素的膨胀。
人的双重匮乏,尤其是精神的匮乏,会导致人对外物的依赖并被外物驾控与制约,从而使生存失去主体意志,成为一种没有自我的空的肉身。
《明天》情节模式是父母满怀着希望将子女送上死路,虽然在实际情况里,是疾病夺去两个小孩子的生命,但鲁迅这样确立因果关系,似乎有其自身认识的原因。
扩展资料:
鲁迅《明天》创作背景:
《明天》是鲁迅小说代表作之一,收录在短篇文集《呐喊》。小说反映了辛亥*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明天》是鲁迅小说中较为特殊的一篇,它是鲁迅为自己创作的一部小说,隐藏着更深的发泄、*和自我解脱的心理动机,形象地演绎了早期鲁迅解开死亡之结的精神历程,因此《明天》这部小说对研究鲁迅思想和艺术有重大的价值。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12:49
《明天》 主题:
通过寡妇单四嫂痛失独子的描写,令人震悚地展示了一幅中国妇女孤立无助的图景,对于人的前存在状态的批判中,除揭示了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外,还着重表现了处于这种状态中人被异己力量驱使、主宰以及人所具有的残忍和恶的因素的膨胀。
通过这些周围的百姓在宝儿死后只充当着无聊麻木的看客,从而抨击了黑暗社会吃人的本质和没落社会中人们的无情和冷漠。
《明天》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小说,收录在鲁迅小说集《呐喊》中。小说《明天》为我们讲诉了发生在还具有一点儿古风的鲁镇上在特定的“三个晚上两白天”这个时间段的故事,故事围绕着主人公寡妇单四嫂子失去自己的儿子宝儿这个事件展开全篇的事件叙述。
人物形象
单四嫂的形象深刻揭露了封建制度及其思想对人民群众特别是对妇女的毒害,揭示了国民的弱点。在她身上,体现作者对被压迫、被摧残的妇女的深切同情,对她们的麻木、愚昧、任凭命运摆布的精神感到痛楚。她是一个彻底被封建制度及其思想压抑了、毒害了,如同“木乃伊”般的失去任何反抗力的妇女形象。
作者介绍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