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24 09:1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3 00:07
儿童故事孔融让梨解读
我们从小就要向孔融学习,养成尊老爱幼,尊长的习惯.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我为大家分享的儿童故事孔融让梨解读,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三字经》孔融小时候家里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
拓展知识: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孔子二十代孙,孔宙之子。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据史传,孔融4岁时,与诸兄一起食梨,总是取最小的。大人问他什么原因,孔融回答道:“我小,应当拿小的。”宗族都很诧异。另据史载,孔融10岁时他随父进京,闻河南尹李膺清节直亮,打算造访。但李膺以简重自居,非当世名人及通家子弟不予接见。孔融就以李膺通家子弟入谒。当李膺问他“高明祖父尝与仆有恩旧乎?”孔融答:“然。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令在座之人无不叹服。有太中大夫陈炜者,迟至,闻之不屑,说:“人小时候聪明,大了未必。”孔融应声答道:“听你说话,你小时候不是很聪明么?”李膺大笑,称他日后必有大成。
孔融16岁时,其兄孔褒的好友张俭因触犯了中常侍侯览而被朝廷缉捕。张俭亡命孔家,恰巧孔褒不在,孔融问清缘由,毅然作主将张俭藏之家中。后来事发,孔融与孔褒一同入狱,孔融言“保纳舍藏者,融也,当坐之”。孔褒言“彼来求我,非弟之过,请甘其罪”。审问的官吏问其母,其母则说:“家事任长,妾当其辜。”一门争死。最后郡县不能决,上请于朝廷,朝廷将孔褒治罪,孔融得免。从此,孔融的名声更大。
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侯,迁虎贲中郎将。后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领青州刺史。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因不满曹操雄诈,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下狱弃市。
孔融著有《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通行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1卷。孔融文又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其诗又见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汉诗》。
建安年间出了七位著名的文学家,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号称建安“七子”,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才有了安定、富贵的.生活。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故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
孔融长于奏议散文,作品体气高妙。他位居建安“七子”之首,可见时人对于他文学价值的认知。建安“七子”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孔融的贡献在于他独树一帜的散文。
《三字经》中言:“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孔融不光做到了为兄让梨,还做到了为兄顶过。兄弟深情,几无可比。重温孔融让梨的故事,在精神坐标日下的现时,有着现实的价值意义。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3 00:03
儿童故事孔融让梨解读
我们从小就要向孔融学习,养成尊老爱幼,尊长的习惯.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我为大家分享的儿童故事孔融让梨解读,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三字经》孔融小时候家里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
拓展知识: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孔子二十代孙,孔宙之子。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据史传,孔融4岁时,与诸兄一起食梨,总是取最小的。大人问他什么原因,孔融回答道:“我小,应当拿小的。”宗族都很诧异。另据史载,孔融10岁时他随父进京,闻河南尹李膺清节直亮,打算造访。但李膺以简重自居,非当世名人及通家子弟不予接见。孔融就以李膺通家子弟入谒。当李膺问他“高明祖父尝与仆有恩旧乎?”孔融答:“然。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令在座之人无不叹服。有太中大夫陈炜者,迟至,闻之不屑,说:“人小时候聪明,大了未必。”孔融应声答道:“听你说话,你小时候不是很聪明么?”李膺大笑,称他日后必有大成。
孔融16岁时,其兄孔褒的好友张俭因触犯了中常侍侯览而被朝廷缉捕。张俭亡命孔家,恰巧孔褒不在,孔融问清缘由,毅然作主将张俭藏之家中。后来事发,孔融与孔褒一同入狱,孔融言“保纳舍藏者,融也,当坐之”。孔褒言“彼来求我,非弟之过,请甘其罪”。审问的官吏问其母,其母则说:“家事任长,妾当其辜。”一门争死。最后郡县不能决,上请于朝廷,朝廷将孔褒治罪,孔融得免。从此,孔融的名声更大。
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侯,迁虎贲中郎将。后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领青州刺史。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因不满曹操雄诈,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下狱弃市。
孔融著有《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通行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1卷。孔融文又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其诗又见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汉诗》。
建安年间出了七位著名的文学家,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号称建安“七子”,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才有了安定、富贵的.生活。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故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
孔融长于奏议散文,作品体气高妙。他位居建安“七子”之首,可见时人对于他文学价值的认知。建安“七子”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孔融的贡献在于他独树一帜的散文。
《三字经》中言:“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孔融不光做到了为兄让梨,还做到了为兄顶过。兄弟深情,几无可比。重温孔融让梨的故事,在精神坐标日下的现时,有着现实的价值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