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21 18:0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4 16:28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农业以精耕细作为特征的整地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在汉代的耕耱技术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耕—耙—耱的技术体系。即在耕地之后,要用耙将土块耙碎,再用耱将土耱细。耙地工具的具体形状过去不甚清楚,只能根据王祯《农书》的记载推测为人字耙。但从嘉峪关市魏晋墓壁画上看到的耙却都是丁字耙,即一根长木辕拖一横木,在横木下装一排铁齿或者木齿。使用时人要站在耙上以增加重量好将土耙细。 当时南方水田生产中的整地技术缺乏文字记载,一直不太清楚,旱地作业的耙耱工具也不适于水田。但从考古资料观察,南方水田也已采用耕耙技术,只是耙的结构和北方不同。广东省连县西晋永嘉六年墓中出土一件陶水田犁耙模型,上面有农夫扶耙耙田形象。耙的形状与元明时期的耖类似,上有横把,下装六齿,是用绳索套在水牛肩上牵引,人以两手按之(图五一)。广西苍梧县倒水乡南朝墓中出土一件耙田模型。此耙为六齿,看来也是用绳索牵引的(图五二)。这种耙适于水田耕作,可将田泥耙得更加软熟平整,以利于水稻的播种和插秧。由此可见南方的水田作业早已脱离“火耕水耨”的原始状态而走上精耕细作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