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22 14:44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7 13:45
在《三国演义》中,将刘禅描写的极为不堪,甚至是略有贬意,后世更是认为他是扶不起的阿斗。还有一个成语形容他,那就是乐不思蜀。难道刘禅真的是这样软弱*,不堪大用吗?
其实,历史上的刘禅可不是这个样子的。我们可以从两件事看出一点端倪。据陈寿所著《三国志》记载,刘备遗诏中明确地写道,“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过于所望,甚大增修,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这句话说的就是诸葛亮夸刘禅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才堪大用,皇位可以放心传给刘禅,这也就是说,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刘备基本都十分相信刘禅的才华。
再来说说乐不思蜀,来自于《三国志·蜀书·后主传》。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司马昭其人虽然没有其父的智慧,但是却是一个手段凶狠的人。试问,刘禅如果不装作昏庸蠢笨的样子,又怎么保全蜀国?一旦被司马昭认为刘禅是伪装的软弱蠢笨,他会不会对蜀国直接开火?若是开火,此时,内忧外患的蜀国又怎么能赢过强大的魏国?
所以,刘禅只能装作蠢笨,告诉司马昭:“此间乐,不知蜀也”。
刘禅不是不爱自己的国家,只是他清楚地知道,蜀国这样的状态是无法战胜魏国的。既然失败已成定局,又何苦做无谓的牺牲?又何苦让蜀国的百姓为了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付出血的代价?
若不能装聋作哑,何以能安身立命?蜀国亡败后,刘禅及一些蜀汉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受封为安乐公,西晋泰始七年(271年)在洛阳去世,享年64岁。谥号思公。
刘禅绝对不是一个昏庸*,蠢笨如猪的帝王。而是一个大智若愚,看得清实事,放得下个人荣辱的有道之君。毕竟,我们都知道,皇帝这个位子,拥有的至高无上的权力,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像刘禅一样看的开,放得下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7 13:45
三国纷争时代,蜀汉之主刘禅是个亡国之君。刘玄德身后,特地把他的儿子阿斗委托给智囊诸葛亮。诸葛亮去世,把他托付给姜维。但刘禅根本不听姜维的劝谏,只相信奸臣的话。其后,蜀国被曹魏的司马昭将领灭了,刘禅不得不屈膝投降,他也被带回洛阳。为着安定刘禅的心,曹魏给他封官。刘禅看见自家又升官了,把亡国的事抛在脑后,心底很高兴。那时跟他一路归降的蜀国部将们看见这种境地,都特别忧闷和无奈。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7 13:46
其实历史上的刘禅是没有那么*的。在三国演义里,只有把刘禅讲的特别的*。 才能体现。诸葛亮的智勇双全,才能体现诸葛亮了,奇谋巧技。所以,刘禅是被人说的无用的,并非真实的历史。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7 13:46
演义不谈,志传不明,我们只说事实。
刘禅在位41年,诸葛亮辅佐11年。所以说诸葛亮死后,刘禅还守了30年。
刘禅是不赞同伐魏的,但依旧认同诸葛亮伐到死。历史上也是如此,西蜀之地,自保有余,进取不足,从地理上说,多层关卡,一一打通根本不现实(冷兵器时代),因此从来没有成功的例子。
诸葛亮死后,姜维伐魏,刘禅依旧同意了,这可以认为是对诸葛亮的缅怀。事实上,诸葛亮死后,几乎没有几个旧臣了,谁都知道伐魏不现实。
司马问刘禅,此地如何,正如赵高指鹿为马,答得不好就是个血溅当场。不说刘禅心里想什么,至少机智/急智还是有几分的。
兵临城下不战而降,对不起,大军压境,他爹刘备也是一路逃,现在他没得逃,难道不降?现在要是跟美国开战,咱实行焦土*,打到你家门口,你就把自家炸了可好?
因此啊,刘禅虽不说是能人,至少也是个念旧+有点智商的人吧。
现在人脑子太简单,非黑即白,不是明君就是昏君。
照这个逻辑,现在打字的你们,根本不存在流芳百世造福人类的可能,那么就老老实实承认自己是渣滓吧?id叫渣滓001,渣滓002多好?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7 13:47
我觉得刘禅只是外表看起来无用,给别人造成一种假象,其实他是一个有计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