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关于李白用夸张手法来表达他浪漫主义的诗歌及点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22 10:23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8 08:18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结构特点和夸张手法
诗人梦中所见尽为奇幻景象,醒来一切消失,只有使自己失望的现实,因而写下来作为告别辞。全诗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十句,写缘起。一、二句“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是对天姥山“或可睹”的反衬,游兴之浓,梦寐以求,晚上做梦便飞渡到镜湖去游山。
第二部分从“湖月照我影”到“失向来之烟霞”,写整个梦境。“湖月照我影”四句写在梦中飞越镜湖,到达剡溪。接着写足着“谢公屐”,攀登象梯子一样直立的石阶,依次层层展开。直至诗人在梦中觉得心中悸动,恍恍惚惚醒转来,口中仍发出惊叹之声。待到完全清醒,只有枕席还在,梦中的烟霞胜景全部消失了。这就不免引起诗人的万千感慨,切入到诗的主题上来。
第三部分写梦游之后的感叹,作为留别赠言。作为一个诗人,他的批判武器就是诗篇,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用辞官表示抗争,而李白只是一介布衣,连官职都没有,只有用诗了。
这首诗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写得“变幻恍惚,尽脱蹊径”(许学夷《诗源辨体》)。诗写一个梦幻,脱尽现实的时间、空间的拘牵,任由想象驰骋,把一个天姥山写成一个洞天大开,祥云缭绕,神仙群集的仙境。而诗人也完全挣脱诗律的规范,随着梦境的变化、情感的展开而遣词造句,全诗以七言为主,杂用四、五、六言句,句法错落有致,用韵也变化多端,有的两句一韵,有的三句一韵,有的四句一韵,也有五句一韵的,共转十二韵之多。这种句法、韵法适应了李白狂放的性格,奇绝的想象,忽高忽低的感情流程,达到了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是李白的典型作风。
当中“天鸡”空中啼鸣,泉水“熊咆龙吟”,青云欲雨,瀑水生烟,电闪雷劈,山峰崩塌,”金银台“,云之君”,“虎鼓瑟”,“鸾回车”,“白鹿”等神话传说和想象更令人叹为观止。
秋浦歌
李 白
白 发 三 千 丈,
缘 愁 似 个 长。
不 知 明 镜 里,
何 处 得 秋 霜。
[简析]
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
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缘”,因为;“个长”,这么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是说: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彩。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唐王朝**,诗人对整个局势深感忧虑。此时,李白已经五十多岁了,理想不能实现,反而受到压抑和排挤。这怎不使诗人愁生白发,鬓染秋霜呢?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8 08:18
觉得这个很浪漫啊~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消万古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