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23 23:54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09:56
古人崇德义,斗战亦高风。
两将阵前遇,且把名来通。
有爵报爵位,无爵报官名。
无职亦无衔,籍贯也能用。
身为通戢犯,关公脸赤红。
不言亦不语,抡刀往前冲。
趁敌手无措,温酒斩华雄!
古代时候打仗那是很讲规矩的,不像现在这么胡来,仅仅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问“你瞅啥呢?”,答“瞅你咋滴?”俩人就打起来了,砖头啤酒瓶子乱飞,头破血流,没有一点技术含量。
“上古崇于道德”,两军阵前打仗可不是街头斗殴,厮杀也得讲规矩。咱们就来聊聊古人打仗时候双方默认的一些习惯性的程序。
敌对的双方先要摆开阵势,训练有素的士兵齐齐整整地站好队列。队伍中有拉着战鼓的大车,将军下令鼓手开始咚咚地敲响,大车两边的军乐队吹起号角,士兵在音乐伴奏声中迈步前进。这就叫“闻鼓而进”。
千万不要以为在古代当一个鼓手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古人是很讲究的,崇尚礼仪。鼓,是一种礼器,不能瞎打。咱们举几个例子:*审案子,在衙门口前鼓手打的是《急急风》,到了求神祈雨的时候,鼓手打的是《慢长捶》,秋天庄稼丰收了,在庆典上打的是《凤点头》。你不能胡来,卟噜通、卟噜通毫无节奏地一阵乱敲,那叫《乱翻天》,只有在皇帝驾崩的时候才这么打。你胡敲一气,会害了自家性命。
两军阵前打仗,“夫战,勇气也”,鼓手打的是《猛虎下山》,激励士气的,大家听了血涌上头,就奋不顾身地英勇战斗。
随着咚咚的鼓点,两军逐渐接近,经验丰富的将军估摸着双方的距离已经差不多了,就下令膂力超群的弓箭手出阵放箭。箭矢落下,插在地面上,敌我双方看到弓箭射程,就能把握住安全距离,不能再往前走了,再走白挨一箭那是活该。这就叫“射住阵角”。
两军停下,整理好队形。就有部将向临阵指挥官请令,自告奋勇愿意首先出阵与敌人进行单挑。如果打赢了,这叫“首战告捷”。在功劳薄上书写在第一页的最上边,非常醒目。将来汇报给上级,在评定功劳的时候,这就是“首功”,会得到上级的格外青睐,有利于*行赏,按绩提拔,有奖金,还很有可能获得晋升。
两边的战将各持兵刃,策马来到阵中,两将马打对面,并不立刻打斗起来,而是先要搞清楚敌将的官职和姓名。这必须要问清楚,不问清楚,就算你打赢了,回阵后主帅若问你把谁打败了,你也说不出来,功劳薄上怎么记载你的胜绩?难道写个“无名之辈”?,那你的战绩含金量就大打折扣。
所以说,阵前的通名报姓是很重要的。双方报上官职姓名,就回头告诉战场负责记录的*员,将来在功劳簿上就能详细地记录下来。
咱们就以“温酒斩华雄”为例,来聊聊当时的具体战斗过程。在原著中,很多情节都是虚写,但咱们可以根据战场规则进行一些推断。
西凉猛将华雄夜袭孙坚,大获全胜后率兵乘胜而来,在十八路诸侯的大寨前耀武扬威,进行挑战。诸侯们为了杀杀敌人的锐气,当然要派人迎战。这时候袁术麾下的“骁将”俞涉自告奋勇,愿意出战华雄。
俞涉上马出寨,来至阵前,与华雄阵前相逢,华雄的旗手也打着将旗从队列中出来几步,俞涉就知道,对面这厮姓“华”,肯定就是华雄了。双方开始通名报姓,华雄由于在近期的战斗中取得了一些胜利,刚刚获得了晋升,因功升至“都督”,所以华雄报名就自豪地说自己是“西凉都督华某”。
由于华雄是关西人氏,说话自然就是甘肃口音,但俞涉通过对方的将旗和“都督”这个官衔,就知道敌人是华雄,官还挺大。
俞涉是淮南人氏,说话是略显柔软的扬州口音,书中说他是“骁将”,说明他后面也有旗手举着“俞”字将旗。古人彼此之间通常不称名,只有君对臣、长对幼可称名,自我介绍都是称字,比如自称“赵子龙”、“张翼德”等。
俞涉的字是什么,书中没有明确说明。但我们知道,古人的字和名之间是有联系的,往往是根据儒家典籍因名而取字。如张辽字文远,“辽”和“远”近义。根据俞涉的名,我们取诗经中的一句“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给俞涉取个字叫“子淇”。这样的话,俞涉就能向敌将报上大名:“吾乃后将军袁术帐下骁骑校尉俞子淇也!”
华雄阵中的战场记录员采集到了这个有效信息,记在了竹板上。华雄就扑上去和俞涉厮杀在一处。俞涉不是华雄的对手,“战不三合,被华雄斩了”。
俞涉被斩,袁术很丢面子,为保存实力,没让身后的纪灵出马,而是萎靡不振的垂头丧气。冀州刺史韩馥站起身来,推荐自己的部将出战华雄,他就是名传千古的“上将潘凤”了。既然是“上将”,明显比俞涉要高了一个档次。
书中也没有说潘凤的字是什么,那咱们还得给他也取一个。潘凤名“凤”,《论语·微子》中有一句“凤兮凤兮,何德之衰”,潘凤在家中排行老三,他的字就取为“德三”。潘德三“手提大斧上马”,雄纠纠气昂昂地出寨迎战,报上名号:“吾乃冀州上将潘德三也”。
潘凤是河北人,属于北方方言,华雄完全可以听懂,他后面的战场记录员又记了下来。但阵前厮杀靠的是武艺,*和名字都帮不上忙,“去不多时”,潘凤“又被华雄斩了”。
消息传来,众诸侯“尽皆失色”。盟主袁绍对众人说:“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其实袁绍这厮纯粹是胡说八道,当时颜良、文丑都在军中,大家都知道,后面孙坚获得传国玉玺后,袁绍*问玉玺下落时,“绍背后颜良、文丑皆拔剑出鞘”。袁绍故意不让自己麾下的猛将出战,目的很明确,就是想消耗诸侯们的实力。
关羽奋勇请战,但他怎么通名报姓呢?确实很为难。首先不能报军职,关羽此时不过只是一介区区的“马弓手”,阵前若报名“吾乃马弓手关云长也!”那就“必被华雄耻笑”。
关羽也不能报籍贯,他是解州人,因杀人被朝廷通戢,曾经是个流落江湖的逃犯,如果报名“汝识得解州关云长否?”华雄就会想起来,“当然识得,我在城墙上的海捕文书上见过你的画像!”关羽这就成了自取其辱。
关羽请命出战,众人不允,曹操说了这么一句话:“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这句话看上去是曹操反驳众诸侯,而支持关羽出战,同时对关羽还是个提醒――“不必通名报姓”。
所以说,关羽到了两军阵前,通名报姓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极大的可能性是“并不答话,抡刀就砍”。前面两场战斗,华雄进入了一个惯性状态,江苏人通名报姓,河北人也通名报姓,华雄就万万没有想到山西人竟然如此不懂规矩,上来就是一刀,华雄的兵刃还在鸟食环得胜钩上挂着呢,大惊之下措手不及,被关羽一刀斩于马下。
这就是“温酒斩华雄”。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09:57
不是,关羽是没有什么情商的人,他觉得做事比说话重要,所以他就直接报关羽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