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厌学小学生的学习习惯论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16 13:4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04:16
为什么在同一个班级里学习,接受同样教师的指导,学习效果却迥然不同?其中固然有孩子天赋、天资等的因素,但最关键的还是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的问题。学习态度好的学生,学习习惯必然是良好的;学习态度不好的学生,其学习习惯一定是糟糕的。所以俗话说:“与其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教给孩子好习惯。”因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决定一个学生未来成功的基础和保障。一、现在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表现
如今在我们班级里,有许多学生存在着许多不良的学习习惯。例如:1、一边做作业,还一边吃东西或一边看电视,一心二用;2、没有养成记事本记录每天要做的作业题的习惯;3、自己没有制定出严格的作息时间表,导致学习和做作业效率低下。4、在学习和做作业时,不认真,不专心,审题不严,书写不整洁;5、缺乏自己整理书桌用品和收拾书包的习惯;6、依赖思想严重,缺乏自己独立思考的解题能力,总是希望老师、家长能告诉他怎么做等等。据我们调查和研究发现,在小学生中不良的学习习惯有以下几种具体表现:
1、随意散漫型:上课也好,平时早读、自习也好,家庭作业完成也好,全是无精打采的,随意听,随意写,写多少算多少,作业订正的事能拖就拖,能赖就赖。教师批评他(她),虚心接受,但坚决不改。教师你有几个招,学生心中“明如镜”——反正你也不能长时间留课,总得让我回家吧。一个随意将学习习惯拖进了“深渊泥潭”。
2、过分依赖型:这种学生,表面看起来是乖巧的,老师、家长叫做什么就完成什么,看起来是省心,实际上,这种学生的依赖心理严重,什么都要等着老师来布置,什么都要等着家长来检查与督促,长此以往,学生必将丧失自我,没有学习的*与个性。
3、应景应试型:这种学生,每次的考试成绩一般还不错,但一旦考察其综合素质时就会露出破绽——只有死记硬背的课内知识,少有综合性的课外知识,变成书本、教材的“知识容器”“书橱”。这种能应景、应试的学生,“酿成”的是高分低能的结果,原因在于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不教我就不会主动去猎取,学习的迁移能力极弱。
4、无所畏惧型:这是最可怕的一种学生。对学习没有丝毫的概念,每天虽然都背着书包正襟危坐在课堂,但心思全不在学习上,要笔记没有笔记,要作业没有作业,老师留他(她)下来,家长“配合”打骂,孩子摆出“刘胡兰的英模架势”——任君“严刑拷打”,我自“守口如瓶”。发展到最后必定是极致的厌学。
二、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好的学习习惯非但重要,而且应及早培养。专家研究表明,3-12岁是形成良好行为的关键期,12岁以后,孩子已逐渐形成许多习惯,新习惯要想扎下根来就难多了。那种认为树大自然直的观点是不可取的。一棵带有枝枝权.杈又弯弯曲曲的小树,长大能直吗?学生要学会学习,必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古人说的“养其习于童蒙”也就是这个意思。
学习习惯有好坏之分。诸如课前预习功课,上课专心听讲,课后先复习再做作业等都是好的学习习惯。好习惯能减轻学生的身心负担,能避免注意力的分散,使意识专注与学习之上,因而能极大的提高学习效率。反之,诸如先玩耍后做作业,躺在床上看书,不认真书写,文具书本信手乱丢等都是坏的学习习惯。坏习惯不仅徒增学生的身心负担,有损其身心健康,而且也会降低学习效率。也正因为这样,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心理学家都十分注意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问题。如*教育家乌审斯基则指出:“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性格,而性格是由天赋的倾向性以及从生活获得信念与习惯形成的”、“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再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在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曾说过:“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孔子之后,历代学者都曾强调了培养良好习惯问题。当代教育家叶圣陶说的更明确:“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1、日常生活中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越早越好,逐步发展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好习惯的培养“最好是心理还很清新”,没有形成错误观念,没有养成坏习惯时就开始,否则就是麻烦的,因为就像“建筑师要想建造一座建筑物,他就需要选择一块开阔的地段。假如地面上已经有了房屋,他便必须把它拆掉,方才能去建造一所新房屋”一样。夸美纽斯的这段话提示我们,对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必须越早越好,因为如不乘其“心理上还很清新”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让其自发地形成不良习惯,要想改正过来,就十分艰难费事了。比如,小学生写字姿势一旦形成了弯腰驼背的习惯,家庭作业一旦形成了马虎了了事的习惯,即使花费几倍精力也难以在短时间内纠正,有些人甚至会保持终生。所以,当然,在强调尽早培养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同时,还需注意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以发展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对1-3年级的学生,应以培养他们专心听讲、写字姿势正确的良好习惯为重点;到4-6年级,就可以在此基础上提出上课前先预习,作业整齐、规范、细心、迅速等要求,以使他们在小学毕业前养成“先预习,后听课; 先复习,后作业;先作业,后检查”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加强教育,启发自觉
尽管有些习惯是由于无意重复所养成的,但人的大多数良好习惯都是有意识养成的。而要使小学生能有意识养成一种良好学习习惯,首先必须通过教育使小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养成此种学习习惯,从而激发他们产生养成此种良好习惯的*;其次必须培养小学生坚强的意志,即有信心、决心和恒心。例如,要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那就要有坚持精神:不但每天都要阅读,而且还要坚持摘抄,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换言之,要使学生自觉做到“我要干”,而非“要我干”。
(三)从“小”做起,贵在坚持
诸葛亮说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持之一恒地“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以逐步帮助小学生全面地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例如: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必须要求:预读习惯、查读习惯、划读习惯、摘读习惯、询读习惯、注读习惯、比读习惯、议读习惯。在培养小学生这八个习惯过程中,只能从学生年龄特征出发,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有的放失地逐步地培养,最终由小积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严格格求,反复强化
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是通过训练不断强化的结果。怎样才能使强化有效果呢?首先,要步调一致:各课教师间要一致,班与班之间要一致,教师与家长要一致。否则,就容易发生“内耗”。以“认真书写”习惯为例,如果教师在学校里提出这样的要求并严格训练,而家长却听之任之,甚至因为家庭中某些特殊情况而允许孩子“例外”,则孩子不仅不但形不成认真书写的良好习惯,甚至还有可能形成“胡写作业”的恶习。其次,要持久要求。持久就是不断强化,持久才能使小学生逐步适应,最终才能养成习惯。在培养习惯问题上,决不能也不可能有“一劳永逸”的事情发生。为了做到持久要求,可给小学生订一些制度,并严格地检查监促他们执行。
(五)整体培养,互相促进
除了学习习惯外,对小学生来说,要养成的良好习惯颇多,诸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等。但在上述诸多习惯中,最重要的是生活习惯,因为小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为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等打下良好基础,也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如果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马大哈”的话,那么,要培养他形成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就比较困难。因此,为要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决不能单*匹马孤军作战,而要于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等结合起来进行。
(六)消除恶习,破旧立新
要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必须教育他们自觉地与自己已经养成的某些不良习惯作斗争,并用新的良好习惯代替它,这就是“破旧立新”的意思。要做到这一点,一要启发学生认识到坏习惯的危害性,促使小学生下决心改掉*病;二要帮助学生解决行动中的具体困难,落实具体措施;三要不断提醒督促检查,并善于运用批评和表扬武器;四要要求小学生严格要求自己,不搞“下不为例”。关于这一点,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说的很好:“每一回破例,就像让你辛辛苦苦绕起来的一团线掉下地一样,一回滑手所放松的线,比你许多回才能绕上去的还要多。”
2、在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
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前预习课程是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作简要的预习,了解课程的知识点,为课堂做好准备。预习时遇到不懂的地方要通过查字典、查资料,也可以向同学、家长询问,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要标记出来,以便在课堂上有重点的学习。预习时要学会用笔在书上作不同的标记,如:重点内容可用“△”号标上,有疑问的地方可选用“﹋﹋”画上,在旁边打上“?”号,以便在上课时能侧重学习。在我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小学生认为要书写的作业才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却认为是可做可不做。就拿我班的学生来讲,每次上课检查预习情况时,发现总有一部分的学生没有完成预习作业,这使得课堂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就此情况,我认为布置预习作业时最好能有一些书写形式。如在语文方面布置预习新课的作业,可以拟定几个预习要求,让小学生根据这几个要求完成预习作业,使学生逐渐形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更是学生吸收知识的胜地。课堂教学则是实现课改目标和各项教育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因此可以这样说,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各项目标的实施和落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听见教师抱怨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不能积极主动思考和发言,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好。因此,我们在关注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的同时,还应沉下心来,更多地关注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情况,重视培养学生专心听讲、善于提问、积极思考的习惯。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必须在培养课堂学习习惯上下大功夫。如:课前准备习惯、听课习惯、积极、大胆发言习惯、严明课堂纪律的习惯、合作学习的习惯等。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后复习习惯
复习的目的是“温故而知新”。复习要与遗忘作斗争,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创制的“遗忘速度曲线”表明遗忘是有规律的,即先快后慢,刚记住的东西最初几小时内遗忘速度最快,两天后就较缓慢。因此,课后不要急于做作业,一定要先对每一节课所学内容进行认真的复习,归纳知识要点,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新旧知识的关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询问,补上没有学好的内容。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要注意进行交替复习,加以强化,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积极思考习惯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前提。思维是智慧的源泉,没有思维就没有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升华。爱因斯坦曾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放在教育的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知识放在首位。”独立思考的能力首先表现在怀疑的精神上,就是要敢于质疑。在教学中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师生平等的课堂教学气氛,培养学生不懂敢问、有意见就发表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敢于发表意见,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所以课堂上教师在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同时,一定要鼓励学生多动脑,多思考。坚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就能帮助学生较好地消化所学的知识,逐步养成勤于思索的好习惯。
(五)培养学生积极阅读的好习惯。
对于学生来说,只要是与阅读活动有关的任何行为都算作阅读,它可以是视角的、听角的、触角的或者口头语言、肢体语言等多种形式。喜欢阅读、学会阅读,最后达到自主阅读是孩子早期阅读的自然发展过程。阅读是孩子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有助于人的成长。应鼓励孩子在反复阅读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广泛吸收课外的知识和信息,养成积极阅读的好习惯。家长应为孩子的阅读创造物质条件,积极购买有关书籍和订报刊杂志。要求孩子每天课外阅读时间累计不少于30分钟,每天观看少儿电视节目不少于10分钟,每周背诵古诗文不少于2首。订阅的报刊应及时阅读,摘抄课外读物的精彩片段,或在精彩处圈点,记上自己的体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通过阅读带来的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并能够向周围同学带来信息。在学校,班主任可以把教室设计成阅读的天堂。教室的墙上可以挂上名言警句;教室的角落可以设计成图书角;板报上写出每期的阅读材料;使学生逐渐养成积极阅读的好习惯。
(六)培养学生良好的做作业习惯
现在有很多学生怕写作业或做作业只是在应付老师,老师布置家庭作业下去,回去马马虎虎地写完就去玩了,有的一心三用,边做作业边看电视边玩玩具;有的做作业不假思考,碰到问题就马上问家长;有的甚至不完成作业或拿别人的作业来抄……。因此,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做作业”的习惯应从几个方面着手:(1)、培养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要求学生的作业当天完成,并让家长配合检查督促,教师要及时收发作业。(2)、作业要独立完成,做作业时不能抄袭别人的作业,不懂的问题就向别人请教,直到理解为止。(3)、作业要认真,有些学生为了去玩就很快地马虎地写完作业,作业书写页面不整洁,书写不工整,常写错字漏字.这是小学生最常犯的错误,教师就要强调作业时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地完成,并且要认真地书写好每一个汉字。(4)、要学会“自我检查”,学生做完作业后,要独立自我进行检查,养成自我修改的良好习惯。(5)、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在做作业时,碰到难题要勤查工具书,不要一碰到难题就不做了或马上请教大人,这样,学习进步就很慢。教师在教学时应经常鼓励学生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作业完成后,要及时收拾书包,把作业本、书本、文具等与学习有关的资料有序的放进书包。
(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长久以来,我们的教学模式一直是“满堂灌”,一堂课老师自己不停地讲,学生就如没有独立生存能力的小鸟,只顾着张着嘴巴被动地接受着“食物”。为什么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呢?多给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面对新知识,先让他们自己去琢磨去思考,一个人搞不明白的,就建立互助小组,几个学生一个小组,在一起讨论、分析,然后得出他们的结论。而我们老师不妨也做一个“懒老师”,有些问题不包办代替,只是启发和引导学生,让他们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去解决。也许从学生万变的思维中,能给我们老师带来惊喜。
3、培养小学生学习习惯的若干具体方法
(一)多加训练。单靠书本说教不行,需经长期严格训练。习惯是练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
(二)认真评比。对学生的习惯行为要给予及时的评价。要做到七结合:行为考试和书面答卷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学校和家庭相结合;平时和期末相结合;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相结合;自我评估和小组评价相结合;教师和学生相结合。
(三)正确指导。对孩子的学习习惯进行具体指导,如怎样阅读、怎样书写等等。教师要立足课堂,指导良好习惯的养成;上好常态课,强化良好习惯的养成;注重评价,促使良好习惯的养成。
(四)以身作则。教师和家长的榜样作用是一种隐藏的教育。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教师、家长也要作到。
(五)奖罚分明。这也是形成习惯的后盾。必要的惩罚也是应该的。凡有制度和规定,都要经过孩子讨论、认同。
(六)单个击破。发现问题及早采取相应措施,各个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如制订班级学习制度,以督促学生养成认真学习的习惯。
(七)倡导活动。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活动,在趣味中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习惯。
(八)家校结合。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的事,仅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家长、教师等多方面的力量联合起来,共同督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结语:
好习惯将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成长的道路。要形成好习惯,就要从小做起,从身边事做起。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必备的素质,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是众多良好习惯中的一小部分。但总的来说,培养良好的习惯是素质教育的归宿,素质只有化为习惯,才能成为终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他们也就可谓是学会了学习,教师也就做到了:“教是为了不教”。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04:16
为什么在同一个班级里学习,接受同样教师的指导,学习效果却迥然不同?其中固然有孩子天赋、天资等的因素,但最关键的还是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的问题。学习态度好的学生,学习习惯必然是良好的;学习态度不好的学生,其学习习惯一定是糟糕的。所以俗话说:“与其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教给孩子好习惯。”因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决定一个学生未来成功的基础和保障。一、现在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表现
如今在我们班级里,有许多学生存在着许多不良的学习习惯。例如:1、一边做作业,还一边吃东西或一边看电视,一心二用;2、没有养成记事本记录每天要做的作业题的习惯;3、自己没有制定出严格的作息时间表,导致学习和做作业效率低下。4、在学习和做作业时,不认真,不专心,审题不严,书写不整洁;5、缺乏自己整理书桌用品和收拾书包的习惯;6、依赖思想严重,缺乏自己独立思考的解题能力,总是希望老师、家长能告诉他怎么做等等。据我们调查和研究发现,在小学生中不良的学习习惯有以下几种具体表现:
1、随意散漫型:上课也好,平时早读、自习也好,家庭作业完成也好,全是无精打采的,随意听,随意写,写多少算多少,作业订正的事能拖就拖,能赖就赖。教师批评他(她),虚心接受,但坚决不改。教师你有几个招,学生心中“明如镜”——反正你也不能长时间留课,总得让我回家吧。一个随意将学习习惯拖进了“深渊泥潭”。
2、过分依赖型:这种学生,表面看起来是乖巧的,老师、家长叫做什么就完成什么,看起来是省心,实际上,这种学生的依赖心理严重,什么都要等着老师来布置,什么都要等着家长来检查与督促,长此以往,学生必将丧失自我,没有学习的*与个性。
3、应景应试型:这种学生,每次的考试成绩一般还不错,但一旦考察其综合素质时就会露出破绽——只有死记硬背的课内知识,少有综合性的课外知识,变成书本、教材的“知识容器”“书橱”。这种能应景、应试的学生,“酿成”的是高分低能的结果,原因在于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不教我就不会主动去猎取,学习的迁移能力极弱。
4、无所畏惧型:这是最可怕的一种学生。对学习没有丝毫的概念,每天虽然都背着书包正襟危坐在课堂,但心思全不在学习上,要笔记没有笔记,要作业没有作业,老师留他(她)下来,家长“配合”打骂,孩子摆出“刘胡兰的英模架势”——任君“严刑拷打”,我自“守口如瓶”。发展到最后必定是极致的厌学。
二、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好的学习习惯非但重要,而且应及早培养。专家研究表明,3-12岁是形成良好行为的关键期,12岁以后,孩子已逐渐形成许多习惯,新习惯要想扎下根来就难多了。那种认为树大自然直的观点是不可取的。一棵带有枝枝权.杈又弯弯曲曲的小树,长大能直吗?学生要学会学习,必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古人说的“养其习于童蒙”也就是这个意思。
学习习惯有好坏之分。诸如课前预习功课,上课专心听讲,课后先复习再做作业等都是好的学习习惯。好习惯能减轻学生的身心负担,能避免注意力的分散,使意识专注与学习之上,因而能极大的提高学习效率。反之,诸如先玩耍后做作业,躺在床上看书,不认真书写,文具书本信手乱丢等都是坏的学习习惯。坏习惯不仅徒增学生的身心负担,有损其身心健康,而且也会降低学习效率。也正因为这样,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心理学家都十分注意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问题。如*教育家乌审斯基则指出:“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性格,而性格是由天赋的倾向性以及从生活获得信念与习惯形成的”、“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再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在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曾说过:“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孔子之后,历代学者都曾强调了培养良好习惯问题。当代教育家叶圣陶说的更明确:“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1、日常生活中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越早越好,逐步发展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好习惯的培养“最好是心理还很清新”,没有形成错误观念,没有养成坏习惯时就开始,否则就是麻烦的,因为就像“建筑师要想建造一座建筑物,他就需要选择一块开阔的地段。假如地面上已经有了房屋,他便必须把它拆掉,方才能去建造一所新房屋”一样。夸美纽斯的这段话提示我们,对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必须越早越好,因为如不乘其“心理上还很清新”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让其自发地形成不良习惯,要想改正过来,就十分艰难费事了。比如,小学生写字姿势一旦形成了弯腰驼背的习惯,家庭作业一旦形成了马虎了了事的习惯,即使花费几倍精力也难以在短时间内纠正,有些人甚至会保持终生。所以,当然,在强调尽早培养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同时,还需注意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以发展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对1-3年级的学生,应以培养他们专心听讲、写字姿势正确的良好习惯为重点;到4-6年级,就可以在此基础上提出上课前先预习,作业整齐、规范、细心、迅速等要求,以使他们在小学毕业前养成“先预习,后听课; 先复习,后作业;先作业,后检查”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加强教育,启发自觉
尽管有些习惯是由于无意重复所养成的,但人的大多数良好习惯都是有意识养成的。而要使小学生能有意识养成一种良好学习习惯,首先必须通过教育使小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养成此种学习习惯,从而激发他们产生养成此种良好习惯的*;其次必须培养小学生坚强的意志,即有信心、决心和恒心。例如,要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那就要有坚持精神:不但每天都要阅读,而且还要坚持摘抄,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换言之,要使学生自觉做到“我要干”,而非“要我干”。
(三)从“小”做起,贵在坚持
诸葛亮说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持之一恒地“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以逐步帮助小学生全面地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例如: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必须要求:预读习惯、查读习惯、划读习惯、摘读习惯、询读习惯、注读习惯、比读习惯、议读习惯。在培养小学生这八个习惯过程中,只能从学生年龄特征出发,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有的放失地逐步地培养,最终由小积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严格格求,反复强化
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是通过训练不断强化的结果。怎样才能使强化有效果呢?首先,要步调一致:各课教师间要一致,班与班之间要一致,教师与家长要一致。否则,就容易发生“内耗”。以“认真书写”习惯为例,如果教师在学校里提出这样的要求并严格训练,而家长却听之任之,甚至因为家庭中某些特殊情况而允许孩子“例外”,则孩子不仅不但形不成认真书写的良好习惯,甚至还有可能形成“胡写作业”的恶习。其次,要持久要求。持久就是不断强化,持久才能使小学生逐步适应,最终才能养成习惯。在培养习惯问题上,决不能也不可能有“一劳永逸”的事情发生。为了做到持久要求,可给小学生订一些制度,并严格地检查监促他们执行。
(五)整体培养,互相促进
除了学习习惯外,对小学生来说,要养成的良好习惯颇多,诸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等。但在上述诸多习惯中,最重要的是生活习惯,因为小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为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等打下良好基础,也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如果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马大哈”的话,那么,要培养他形成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就比较困难。因此,为要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决不能单*匹马孤军作战,而要于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等结合起来进行。
(六)消除恶习,破旧立新
要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必须教育他们自觉地与自己已经养成的某些不良习惯作斗争,并用新的良好习惯代替它,这就是“破旧立新”的意思。要做到这一点,一要启发学生认识到坏习惯的危害性,促使小学生下决心改掉*病;二要帮助学生解决行动中的具体困难,落实具体措施;三要不断提醒督促检查,并善于运用批评和表扬武器;四要要求小学生严格要求自己,不搞“下不为例”。关于这一点,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说的很好:“每一回破例,就像让你辛辛苦苦绕起来的一团线掉下地一样,一回滑手所放松的线,比你许多回才能绕上去的还要多。”
2、在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
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前预习课程是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作简要的预习,了解课程的知识点,为课堂做好准备。预习时遇到不懂的地方要通过查字典、查资料,也可以向同学、家长询问,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要标记出来,以便在课堂上有重点的学习。预习时要学会用笔在书上作不同的标记,如:重点内容可用“△”号标上,有疑问的地方可选用“﹋﹋”画上,在旁边打上“?”号,以便在上课时能侧重学习。在我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小学生认为要书写的作业才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却认为是可做可不做。就拿我班的学生来讲,每次上课检查预习情况时,发现总有一部分的学生没有完成预习作业,这使得课堂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就此情况,我认为布置预习作业时最好能有一些书写形式。如在语文方面布置预习新课的作业,可以拟定几个预习要求,让小学生根据这几个要求完成预习作业,使学生逐渐形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更是学生吸收知识的胜地。课堂教学则是实现课改目标和各项教育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因此可以这样说,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各项目标的实施和落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听见教师抱怨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不能积极主动思考和发言,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好。因此,我们在关注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的同时,还应沉下心来,更多地关注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情况,重视培养学生专心听讲、善于提问、积极思考的习惯。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必须在培养课堂学习习惯上下大功夫。如:课前准备习惯、听课习惯、积极、大胆发言习惯、严明课堂纪律的习惯、合作学习的习惯等。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后复习习惯
复习的目的是“温故而知新”。复习要与遗忘作斗争,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创制的“遗忘速度曲线”表明遗忘是有规律的,即先快后慢,刚记住的东西最初几小时内遗忘速度最快,两天后就较缓慢。因此,课后不要急于做作业,一定要先对每一节课所学内容进行认真的复习,归纳知识要点,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新旧知识的关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询问,补上没有学好的内容。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要注意进行交替复习,加以强化,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积极思考习惯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前提。思维是智慧的源泉,没有思维就没有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升华。爱因斯坦曾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放在教育的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知识放在首位。”独立思考的能力首先表现在怀疑的精神上,就是要敢于质疑。在教学中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师生平等的课堂教学气氛,培养学生不懂敢问、有意见就发表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敢于发表意见,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所以课堂上教师在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同时,一定要鼓励学生多动脑,多思考。坚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就能帮助学生较好地消化所学的知识,逐步养成勤于思索的好习惯。
(五)培养学生积极阅读的好习惯。
对于学生来说,只要是与阅读活动有关的任何行为都算作阅读,它可以是视角的、听角的、触角的或者口头语言、肢体语言等多种形式。喜欢阅读、学会阅读,最后达到自主阅读是孩子早期阅读的自然发展过程。阅读是孩子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有助于人的成长。应鼓励孩子在反复阅读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广泛吸收课外的知识和信息,养成积极阅读的好习惯。家长应为孩子的阅读创造物质条件,积极购买有关书籍和订报刊杂志。要求孩子每天课外阅读时间累计不少于30分钟,每天观看少儿电视节目不少于10分钟,每周背诵古诗文不少于2首。订阅的报刊应及时阅读,摘抄课外读物的精彩片段,或在精彩处圈点,记上自己的体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通过阅读带来的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并能够向周围同学带来信息。在学校,班主任可以把教室设计成阅读的天堂。教室的墙上可以挂上名言警句;教室的角落可以设计成图书角;板报上写出每期的阅读材料;使学生逐渐养成积极阅读的好习惯。
(六)培养学生良好的做作业习惯
现在有很多学生怕写作业或做作业只是在应付老师,老师布置家庭作业下去,回去马马虎虎地写完就去玩了,有的一心三用,边做作业边看电视边玩玩具;有的做作业不假思考,碰到问题就马上问家长;有的甚至不完成作业或拿别人的作业来抄……。因此,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做作业”的习惯应从几个方面着手:(1)、培养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要求学生的作业当天完成,并让家长配合检查督促,教师要及时收发作业。(2)、作业要独立完成,做作业时不能抄袭别人的作业,不懂的问题就向别人请教,直到理解为止。(3)、作业要认真,有些学生为了去玩就很快地马虎地写完作业,作业书写页面不整洁,书写不工整,常写错字漏字.这是小学生最常犯的错误,教师就要强调作业时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地完成,并且要认真地书写好每一个汉字。(4)、要学会“自我检查”,学生做完作业后,要独立自我进行检查,养成自我修改的良好习惯。(5)、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在做作业时,碰到难题要勤查工具书,不要一碰到难题就不做了或马上请教大人,这样,学习进步就很慢。教师在教学时应经常鼓励学生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作业完成后,要及时收拾书包,把作业本、书本、文具等与学习有关的资料有序的放进书包。
(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长久以来,我们的教学模式一直是“满堂灌”,一堂课老师自己不停地讲,学生就如没有独立生存能力的小鸟,只顾着张着嘴巴被动地接受着“食物”。为什么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呢?多给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面对新知识,先让他们自己去琢磨去思考,一个人搞不明白的,就建立互助小组,几个学生一个小组,在一起讨论、分析,然后得出他们的结论。而我们老师不妨也做一个“懒老师”,有些问题不包办代替,只是启发和引导学生,让他们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去解决。也许从学生万变的思维中,能给我们老师带来惊喜。
3、培养小学生学习习惯的若干具体方法
(一)多加训练。单靠书本说教不行,需经长期严格训练。习惯是练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
(二)认真评比。对学生的习惯行为要给予及时的评价。要做到七结合:行为考试和书面答卷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学校和家庭相结合;平时和期末相结合;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相结合;自我评估和小组评价相结合;教师和学生相结合。
(三)正确指导。对孩子的学习习惯进行具体指导,如怎样阅读、怎样书写等等。教师要立足课堂,指导良好习惯的养成;上好常态课,强化良好习惯的养成;注重评价,促使良好习惯的养成。
(四)以身作则。教师和家长的榜样作用是一种隐藏的教育。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教师、家长也要作到。
(五)奖罚分明。这也是形成习惯的后盾。必要的惩罚也是应该的。凡有制度和规定,都要经过孩子讨论、认同。
(六)单个击破。发现问题及早采取相应措施,各个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如制订班级学习制度,以督促学生养成认真学习的习惯。
(七)倡导活动。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活动,在趣味中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习惯。
(八)家校结合。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的事,仅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家长、教师等多方面的力量联合起来,共同督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结语:
好习惯将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成长的道路。要形成好习惯,就要从小做起,从身边事做起。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必备的素质,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是众多良好习惯中的一小部分。但总的来说,培养良好的习惯是素质教育的归宿,素质只有化为习惯,才能成为终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他们也就可谓是学会了学习,教师也就做到了:“教是为了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