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16 19:29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2:39
下一个烽火台看见以后马上点燃自己的烽火台,以此类推,一级一级往下传,很快在最短的时间内就会传到国都,或重要军事机构。都被束缚到土地之上,统治者的目的是让他们经营农业,农业是立国之本。但也有比例不少的人服劳役或者干一些工程,这些人是如何得知远方亲朋的消息呐?真的有敌人入侵,厉王击鼓发出警报,老百姓以为又是国王喝醉酒闹着玩的,没有赶去守城,于是厉王更改了原先的命令重新申明报警信号,老百姓才相信他。
吃饭、休息和换马匹等等。我们经常在电视里看到“四百里加急”。可见古代通讯在硬件条下不好的情况下,还是很快的。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塞,遇有敌情就点燃烽火,昼夜不同,白天放烟,夜晚举火。这样信息就很快传递出去了。这种方式一直沿用到明清时代。四通八达的驿站应是主要途径,驿站储备有马,可吃住休息的,传令者可休息,换马,或换人接力。五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这些还是有可能的。
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路兼并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到了周朝,在大道上约每隔30里设一驲置,也就是驿站,准备好快马车辆,专门负责传递官府文书、接待来往的官吏和运送货物,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邮驿制度。由朝廷设置的驿站,用于传输朝廷的文件和军情。分别有300里加急。600里加急和800里加急。在边军则用狼烟来分别表达。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驿站是建于明朝洪武八年盂城驿,位于江苏省高邮市南门大街东;中国目前现存唯一格局整的古代驿站遗迹是鸡鸣驿,位于河北省怀来县鸡鸣驿乡鸡鸣驿村。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2:39
靠嘴,古代基本就是面对面或者托人说的,古代平民基本一辈子都没有出过镇的,因为没有钱,雇不起马车。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2:40
信鸽传书,这种效率高,但是重要的信息容易因为信鸽飞了而丢失,而官场传递信息通常是通过驿站快马加鞭送到朝廷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2:40
他们是通过书信传递信息的,往往一封信寄出去,可能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得到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