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17 00:16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9:37
作为文化教育和审美教育的美术鉴赏课,是对学生进行认识美和评价美而专门开设的课程。因此上好美术鉴赏不但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在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目前,在美术鉴赏课教学中仍存在一定的教学误区:鉴赏教学侧重点有所偏离,内容较为片面;教学方法单一,以教师讲解为主;以画论画,割裂了与其它学科有机联系等等。本文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有一些见解。一、克服教学内容上存在的片面性,注重作品内在情感。在内容上,有些教师往往只从史学意识或单纯从造型、构图、色彩等技术角度来讲解美术作品。为了迎合学生的好奇心,整堂课津津乐道画家的趣闻逸事。从史学意识和技术角度讲解作品并不是美术鉴赏的主要方面。美术是人类创造的精神产品,是人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具,借助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能技巧,塑造静态的平面或立体的视觉艺术形象,反映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感受的艺术。既有它的物质性,也有其精神性。国画中的文人画,大多数借景、借物抒情,郑板桥画竹,是通过竹和形象来表现作者的风骨、气节与高尚情操。如果美术鉴赏只是侧重美术史和技术方面,是对美术鉴赏课的一种偏离。美术鉴赏课,应该透过作品的造型、色彩、构成等的表象,去发掘在这些表象下所隐藏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心境,把握作者在画中所表达的精神和情感力量,使死的物质材料与人的精神结合而变得生动无比如表现主义画家蒙克的《呐喊》,通过强烈的、流动的色彩、天空中那燃烧如火的红色;以桥和栏杆倾斜的不稳定构图形式;道路与人物强烈的扭曲夸张,憔悴男子那夸张变形的面部表情,远处孤寂与无助的情绪,表现了作者恐惧、绝望、疯狂的内心世界。教师在美术鉴赏课中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通过鉴赏作用的表象去寻找和发现作品的灵魂,也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感受,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感觉和修养。对于史学意识、技术探讨,和画家的趣闻轶事待方面只能是适可而止。二、克服教学方法上的单一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曾在教学中做过实验:在同一个年级讲“印象派”绘画,其中A班采用整堂由我一个人讲的方式;B班采取在我的提示与引导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由我总结讲解。单元课程布置一份题为《我对“印象派绘画的认识”》的作业。结果A班很多学生都是照搬课本完成作业,B班课堂讨论热烈,有相当竞争学生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见解,可见,在美术鉴赏课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双边活动,对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要注意做好三项工作:首先,教师要提示与引导学生发表见解,教师再进行总结讲解。我们以鉴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为例。第一步:引导学生说出对作品的感受。教师要适当提供一些描述性的词汇以帮助学生正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果学生人数多,可分组讨论,再推选一代表提出见解的方式进行。第二步:让学生分析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作品内容和形式去分析。内容主要是指画中画了什么形象,表现了一个什么样的活动,从形式角度,主要是研究作者对美术造型元素的处理,对形式美法则和组织方法的运用,如何营造出我们所感受到的气氛和情绪。《格尔尼卡》,以象征性的手法通过牛、马、女人、灯等物体的分解,构成画面上破碎、混乱、*动、狂暴的效果,表现了战争的残暴、恐怖、人民的痛苦与绝望。第三步:让学生分析作者想通过作品表达什么样的主题思想。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从画面所提供的如形象、色彩、构图等去寻找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同时,教师适当地介绍作品时代背景、作者的世界观、个性等。让学生更好更全面地把握作品中的主题思想。1937年德国纳粹空军民遭到杀戮,小城血流成河,顿成废墟。毕加索激愤难平,于是,创作了这一作品控诉法西斯的罪行。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正义感与渴望和平的愿望。第四步:及时了解学生的鉴赏收获。课堂结束前询问一下学生最喜欢本堂鉴赏过的那一件作品,为什么?从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收获及审美倾向、审美水平和价值观等。其次,要注重课内外相结合。在美术鉴赏课中尽可能地让学生欣赏原作。因为原作中那种强烈的色彩冲击力和画面的震撼感,还有画面所营造出来的气氛,都是印刷品所难以比拟的。再则,教师应量力而行地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展览开阔学生的视野。利用课余收集有关图片资料,不要把美术鉴赏课局限于课堂上。第三,要重视以点带面。在教学中要重点分析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其它作品从略,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应该注意纵横对比,归纳出不同作品的共性与个性,使学生尽快形成网状知识。有时必须变通,如鉴赏西方近现代绘画时,因为它吸收了东方的绘画方法。就可以穿插一些中国绘画、日本浮世绘画等东方艺术与之对比,使学生能更好理解作品的特点与内涵。三、 克服孤立性地分析作品,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在美术鉴赏中,以画论画割裂了美术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使得美术学科变得孤立,知识面窄,不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原因之一是教师知识面不够广;其二是忽视了其它学科知识对美术鉴赏课所起的积极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博览各种知识,尽可能将文学、音乐、摄影、历史、心理学等其它学科知识引入到美术鉴赏课中来,毕竟美术与文学、音乐、摄影等有许多共同的特征。在我国的艺术传统中,美术与文学更是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音乐的意境、节奏和韵律等与美术又是一致的。如印象派画家莫奈晚期的《睡莲》和惠斯勒的《风景》,被人们称作“可视的音乐”和“色彩的音乐家”。摄影的构图、色彩,立意等和美术有共同特征。历史学科对于提供作品的时代背景,心理学知识对于分析画面的情感信息等对鉴赏美术作品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通过借用其他学科来分析美术作品,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易于理解作品的内容与精神,而且更具亲切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9:37
关于“时代性”,早在清朝初年石涛就提出过“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的观点,而现在来看,成功的美术作品都或多或少地反应了当代的社会文化特征,因此它是时代的产物。每一个画家都必然感受到他生活的时代气息,描绘讴歌他生活时代的风物人情,无论是谁都不愿也不能成为先贤的附庸。从美术的发展史来看,每当发展到一个新的时期,都会产生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新的画风。如,隋唐之前,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均以线描为主,宋元之后,随着禅宗思想的影响,产生了写意的艺术风格。此后历代又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本时代的人文思想与艺术特色。综合起来看,这些变化包括有技法风格的变化、题材的变化、人文精神的变化,以及绢本与纸本的变化等,这些变化无不体现出一个时代的特色,也正是因为有这种代表时代变化的艺术特点,其作品才得以传世,并且成为代表一个时代风貌的艺术珍品。反之,那些抄袭前人、摹仿前人,脱离时代、毫无艺术建树的作品,由于毫无保留价值在千百年来人为的筛选中遭到遗弃,逐渐被历史所淘汰。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9:38
从美术作品的风格中是很容易看出来的,比如文艺复兴时期就是很有代表性的,当油画发展到一个巅峰时期又出现了毕加索之类的抽象派画家,对比现在的各种美术作品,其时代特征很明显,其实任何一种艺术作品都受其时代背景以及艺术家个人成长经历所影响,还是很明显的。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9:39
随着时代的发展美术也在与时同进,就拿我们中国古代的人物、山水都是不讲究透视,人物的结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我们一些画家留洋学习,引进国外的素描,把中国的国画西洋化,现代的山水都讲究透视、结构、虚实。以及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现代的青年美术家把时代的潮流都带到了美术绘画中。反映出不少的新人新貌。手法夸张、抽象等等。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9:39
非常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