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23:4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2:45
庐山不仅山水名扬天下,山上的人文建筑也为历代文人墨客所称道,庐山上的东林寺就是其中之一。唐代诗人杜牧曾经游览过庐山,并在其作品中提到了东林寺。他在他的《行经庐山东林寺》中这样写道:
离魂断续楚江堧,叶坠初红十月天。紫陌事多难暂息,青山常在好闲眼。方趋上国期干禄,未得空堂学坐禅。
他岁若教为范蠡,也应须入五湖烟。
到了817年初夏的一天,白居易来到庐山,写下了《大林寺桃花》这首诗,诗中写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首七绝是一首纪游诗,诗意是说初夏时节诗人来到大林寺,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开的桃花。
山上的人文建筑除了东林寺和大林寺还有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庐山五老峰东南,建筑面积为3800平方米。山环水合,幽静清邃。书院始于唐代。据说南唐时期,唐代诗人李渤隐居这里读书,养一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后来,李渤任江州刺史时,便在这里筑台榭,植花木。
到了940年,南唐政权在李渤隐居的地方建立学馆,称“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这是一所与金陵国子监相类似的高等学府。
到了宋代,江州的乡贤明起等人,在白鹿洞办起了书院,“白鹿洞书院”之名从此开始,但不久即废。直到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重修书院之后,朱熹不仅重修了白鹿洞书院,而且还建立了严格的书院规章制度。从此,白鹿洞书院开始扬名国内。
自朱熹之后,白鹿洞书院“一时文风士习之盛济济焉,彬彬焉”,成为了宋代传习理学的重要场所。
存留下来的白鹿书院建筑群,建筑体均坐北朝南,石木或砖木结构,屋顶均为人字形硬山顶,颇具清雅淡泊之气。白鹿洞书院坐落在贯道溪旁,有棂星门、泮池、礼圣门、礼圣殿、朱子祠、白鹿洞、御书阁等主要建筑。
其中礼圣殿是书院中等级最高的建筑物,歇山重檐、翼角高翅,回廊环绕,但与一般文庙大成殿有所不同,而是青瓦粉墙,使这座恢弘、庄严的殿堂,又显出几分清幽和肃穆,与四周坡屋面、硬山造带有民间风格的建筑和谐、协调。在礼圣殿的石墙上,嵌有石碑和孔子画像石刻。
礼圣殿东侧的朱子祠是为纪念朱熹而建。朱子祠后有一石洞,内有一头石雕的白鹿。白鹿洞原是以山峰环合似洞而得名,存留下来的石洞和石鹿,是后来明代修凿的。
在朱子祠之东厢,设有碑廊,内嵌宋至明清古碑120余通,这是后来为保存文物古迹而新建的。在这些古代碑刻中,有朱烹的手书真迹,也有署为紫霞真人的明代状元罗洪先的《游白鹿洞歌》。
这些名迹,笔锋庄重遒劲,运笔犹若游龙。它们既是弥足珍贵的书法艺术品,又是具有研究价值的重要历史资料。
在朱子祠前,与礼圣殿并列的是一座两层楼阁,即“御书阁”。阁前有桂树两棵,相传是朱熹手植。这里古树浓荫,阳光穿过树隙在地面上洒下斑驳的小光圈,风吹树动,光影摇晃,有如微波荡漾的湖水,显得环境清幽,风景宜人。
在棂星门西北隅,不仅有曲径通幽、山石林泉之美,而且还有“钓矶石”、“漱石”、“鹿眠场”和“流杯池”诸胜迹。在漱石和流杯池上,均因有朱熹手书“漱石”、“流杯池”石刻而得名。
“鹿眠场”相传唐代诗人李渤饲养的白鹿就睡在这里。而钓矶石上,也刻有朱熹的手书“钓台”两字。据说当年朱熹常在此垂钓,实际上这里水浅泉碧流急,很少有鱼,故后来明代刘世扬又在石上加刻“意不在鱼”4字,可谓中的之妙语。
白鹿洞书院拥有的山林保存了庐山的原始森林和原生植被,有千年古松18棵,有柳杉、水杉、紫荆、红枫、银杏、广玉兰、珍珠黄杨、红叶继木等珍稀植物。山上林木葱茏,山下流水潺潺,这是白鹿洞书院拥有的一份自然遗产。白鹿洞书院融于大自然之中,占尽了自然风光之美。
白鹿洞书院环境优美,风光如画,门前贯道溪上的拱桥和桥头矶上的小亭与碧水青山相映生辉,成为古道来书院的前奏,成为书院的标志和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