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23:3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7 22:53
虚用是形与神的交融统一,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景两者结合形成的一种境界。意的主观范畴,指的是艺术创造者或鉴赏者在艺术对象的塑造或观照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它的特征是情与理的有机统一,是艺术形象所包含的主观感情和艺术形象所含蕴的客观意义的有机统一。 浑朴之美:所谓拙朴之美,这种拙朴不是笨拙之呆愚,而是混沌未开、质木无文、纯任天然的质朴美。
自然之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石之可赏,石之称奇,全在天然,绝不假于人力。一经人力雕琢,再好的景观石,也会使它价值丧失殆尽。出于自然,成于自然,形貌自然,虽不神奇,也耐赏观。
从上述的审美判断中,我们发现一个明显的特征,我国古人对景观[5]的美学判断超越了它作为自然物的物质品性,而是赋予其生命的人伦鉴识。这种审美评鉴正是“天人合一”观念的体现,表现出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物的平等,物我相亲的观物特性。所以在华夏文化的审美视域中,石头不仅仅是自然界默默无语的无机物,不仅仅是建材,更是生命,是充满丰富精微、奥妙敏感的生命存在。当审美主体以空明灵觉之心对“石”进行直觉的穿透性的审美直击,人的情感向自然慢慢扩张,冷冰冰的石块在情感的浸润下生发出生命的暖意,自然被人格化了。同时审美主体也逆转化为自然,进入了与身化蝶、不辨物我的审美境界,心石彼此交流融和。这种物我合一的、心物之间的情感流动的审美境界,正是促成意境生成的必须的审美主体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