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张爱玲鲁迅作品赏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31 10:56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1 01:48
张爱玲,现代女作家。笔名梁京。1943~1945年发表了《茉莉香片》等小说,代表作有《传奇》、《流言》等。抗战后,改行编写电影剧本,后居美国。自出道后,盛名至今不减,“张迷”遍布全球。古人云:传奇者,因奇而传。事,无奇不传。 对于传奇,张爱玲有自己的说法:书名则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寻找普遍人,在普遍人里寻找传奇。其实,传奇无需寻找,张爱玲其文其事便是了。都市千般繁华下的满目苍凉,温柔富贵中的凄情哀婉,张爱玲的笔宛若金针,貌似漫不经心地描龙绣凤,实际上却将字字句句都刺在了你的心上。提到中国现代作家的成长, 没有人比张爱玲更配得上“传奇”一词了。 她的家世,她的早慧、早熟,她独特的创作历程,无不具有着某种神秘感和传奇色彩。巧妙的是她最著名的小说集就取名为《传奇》,这对她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说张爱玲是天才作家并不过分,但在远离那个轰轰烈烈的成名场面的我们看来,与其说她是天才的成功者,不如说她是一个成功地利用天才的聪慧女子。
孤寂的女孩
张爱玲家世奇特,她的曾外祖父是近代史上的名人李鸿章,祖父是清未名臣张佩伦,父亲是典型的遗少式人物,母亲则是留过洋的新女性。和钱钟书家学渊源式的人物不同,张爱玲显赫的出身并没有给她多少学养,如果硬说是这个家庭为她成名作家创造了什么条件的话,那首先应该说她在自己的家庭环境下养成了独特的性格,具有不同的看人、看事的方法。
经过知暂的欢乐童年时光以后,她就开始了一生的孤苦日子。父亲嗜毒成瘾,娶姨太太,对子女不负责任,甚至多次毒打女儿。逃到离婚独处的母亲那里,她也未见多少快乐。母女二人的作派都和对方的想象差距很大,这使她过早地成为一个郁郁寡欢的女孩子。她曾在文章中用“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来形容让自己的不安全感。这种环境也促使她多疑、内省的性情的发展,让她很早熟地用深刻甚至尖刻的思想分析人,研究人。
张爱玲是早已成名的人物,她有个著名的理论:“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这自然是描摹成功者的喜悦。 但就我们而言, 张爱玲“趁早”的努力是更该提到的。首先是读书早,读书多,读书专。她的家庭毕竟是个知识家庭,这使她自小有书读,有人指导读。母亲在她三岁时让她背唐诗,女仆也常抱着她讲“三国”。她爱读旧小说,八岁时就读了《西游记》。在香港刀子抱着《醒世姻缘传》等书死啃,日军的*在头上炸响都不能影响她。
而她写作基本功的训练也是早而勤的。她曾说她天生谅是做小说的,七岁时就试做了。九岁开始向编辑进攻,虽没能成功,但她依旧写得兴趣盎然。上中学时,她懒散的作风常招老师、同学非议,但她的文采是受人称赞的,她的习作在同学中传阅,很有影响。她的游戏之作《摩登红楼梦》无论叙事还是对话都表现出较成熟的笔力。1940年《西风》杂志终于刊出了她的应征作品《天才梦》,19岁的她在文中自道:“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集束式轰炸文坛
日军攻陷香港,她不得不中断香港大学的学业回到上海。受惯家人白眼的她要过自食其力的日子。她说过:“用别人的钱,即使是父母的遗产,也不如用自己的赚来的钱来得自由自在,良心上非常痛快。”她选择了写作作为自己谋生的手段。聪明的她在特定的时机以特有的方式“浮出海面”。
她首先用熟练的英文小试牛刀。当时是世界大战正烈的年月,作为盟友,西方传媒开始注意中国这个素被欺侮的弱国,介绍中国人生活、中国文化的文字多起来。张爱玲部苦修英文,在港三年没用中文写过东西。 1942年底, 她首先用英文写了《中国人的生活和时装》寄给英文刊物《二十世纪》,主编大为惊喜, 认为“极有前途的青年天才出世”, 连续刊用了一系列类似文章。
自小就钟情于小说的张爱玲并没有将英文创作当作终极目标,在小试牛刀之后,她自信地掏出了自己压箱底的“货”去撞上海文坛的门。她拿着以香港生活为背景的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拜访了《紫罗兰》杂志主编周瘦鹃。周瘦鹃从这位年轻小姐的作品中闻到了传统的味道,大为欣赏并断言它们可与英国名作家毛姆的作品媲美,很快拍板将它们登出来并特加按语推荐。
年轻的张爱玲有着强烈的“世俗的进取心”,对于成名有着“绚烂”的渴望,她一再鼓励自己快些努力:“快、快、快,迟了就来不及了,来不及了。”于是她握笔不辍,四处出击,短短几个月,张爱玲迅速“占领”了上海滩几乎所有出名的文学杂志。小说之后是散文,杂志之后是出专集,几乎一夜间红透了上海滩。 她的最重要的作品相继问世, 如《茉莉香片》、《倾城之恋》、《金锁记》等,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一版再版。这时的她不满25岁。
魅力永具的天才女作家
张爱玲的作品取材于世俗生活,将西方现代心理分析派的要领和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笔法奇特地结合在一起,风格富丽堂皇而且充满丰富的意象。最难得的是她对人生的了解极为深刻,这对于一个年轻的女作家来说的确是个奇迹。
晚年的张爱玲孤独地居于美国,于1995年月圆人团圆的中秋节前夕悄然离世。她选择了静寂封闭的生活,因为热闹对于她来说早已是过眼烟云。
http://www.frostar.com/wenji.htm
http://www.white-collar.net/01-author/z/03-zhang-al/zhang_ailing.htm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标志着中国小说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它通过“狂人”之口,把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的历史痛斥为“吃人”的历史,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狂人日记》之后,鲁迅一发而不可收,连续发表了多篇短篇小说,后来编入《呐喊》《彷徨》两个短篇小说集,分别于1923年和1926年出版。
中国的小说,只有到了鲁迅那里,才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这个更广大的题材领域,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孔乙己、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陈士成、祥林嫂、爱姑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在《阿Q正传》中,别人欺侮阿Q,阿Q则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作有趣的故事来欣赏……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夏瑜为社会而牺牲,茶客们说他“疯了”,华老栓则用他的血来治自己儿子的病(《药》);魏连殳关心中国社会,社会却来*他,到他不再关心中国社会时,周围的人却来巴结他(《孤独者》)。《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伤逝》中的子君和涓生,都曾为社会,为自己,追求过,奋斗过,但在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经历的都是悲剧的命运。。《孔乙己》中的丁举人、《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长明灯》中的郭老娃、《离婚》中的七大人等等,都是这样一些权势者的形象。他们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有权有势,但对他人的命运却没有真诚的关心,对社会的进步没有丝毫的热情,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自私、虚伪、冷酷,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改善。《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则是一些假道学、伪君子,他们口口声声说是关心社会的道德,实际上他们自己都是毫无道德心的人。 为了揭示不同生活画面和不同人物命运的不同的意义,鲁迅的小说结构是多变的,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样式,一篇有一篇的写法。《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不同,《孔乙己》与《白光》不同,《故乡》与《祝福》不同,《孤独者》与《伤逝》不同。不仅结构样式不同,音调节奏也不同。《孔乙己》是那么的单纯而又冷峻,《伤逝》则那么逶迤曲折、情深意切。鲁迅的小说是小说,也是诗,意境幽深,外冷内热,其运用民族语言的功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迅一生写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5部杂文集,在这15部杂文集中,鲁迅把笔触伸向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各种不同阶层的各种不同的人物,其中有无情的揭露,有愤怒的控诉,有尖锐的批判,有辛辣的讽刺,有机智的幽默,有细致的分析,有果决的论断,有*的抒发,有痛苦的呐喊,有亲切的鼓励,有热烈的赞颂,笔锋驰骋纵横,词采飞扬,形式多样,变化多端。它彻底打破了中国古代散文“温柔敦厚”美学风格的束缚,更自由、大胆地表现现代人的情感和情绪体验,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鲁迅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鲁迅晚年还完成了一部小说集《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这部小说集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事实,但它没有拘泥于原有的故事,而是加进了鲁迅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他热情支持青年学生的正义斗争,揭露段祺瑞执**学生运动、制造“三一八”惨案的罪恶行径,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文章;在后期,他反对**对*党人和进步青年的血腥*,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一系列充满义勇正气的文章。“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新民主主义论》)
http://www.wensou.com/a8.htm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1 01:48
张爱玲http://club.book.sina.com.cn/booksearch/booksearch.php?key1=&k=%D5%C5%B0%AE%C1%E1&textfield=&bookuser=&c=112&col=%B6%C1%CA%E9&item=writingname&area=author&kw=%D5%C5%B0%AE%C1%E1
鲁迅
http://club.book.sina.com.cn/booksearch/booksearch.php?key1=&k=&textfield=&bookuser=&c=112&col=%B6%C1%CA%E9&item=writingname&area=author&kw=%C2%B3%D1%B8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1 01:49
要点1:
《朝花夕拾》所收文章都是回忆性散文。散文是最个人化的一种文体,作者写作时的心境相对轻松、闲静,因而笔触也相当自由:或兴致勃勃回忆童年往事,或谈家乡戏曲中的鬼,或深情忆人,或坦露内心深处最深沉的痛苦~~~文风自然亲切,感染着你,你仿佛看见鲁迅先生记忆中的往事如一部深情的老电影,那些或美丽或伤感或诙谐的画面,--在你眼前闪过.
要点2:
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因而文章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心灵世界。
要点3:
由于作者拥有一颗在过去与现实的广阔时空中自由驰骋的心灵,因而他的语言风格也是丰富多样的。
要点4:
作者很擅长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
要点5:
由于散文是一种非常自由的文体,所以作者在谋篇布局上没有一定章法,似乎是信笔所写,思维放得很“散”,但这是“形散”,文章的“神”是不散的。
要点6:
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
要点7:
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
生活中总是充斥着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矛盾,所以运用对比手法,有力地鞭挞了假、恶、丑,宣扬了真、善、美,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同时我们也由此见出鲁迅先生大憎大爱、爱憎分明的心灵。 一开始,刚拿到这本书时,总认为里面的内容是紧密联系的,但一读起来才发现,书中每篇与每篇的联系并不大,有的甚至可以说是没有联系。它不像《海底两万里》、《鲁滨孙漂流记》等的相似,是一篇紧扣一篇的。我才明白了回忆散文的不同。
在《狗.猫.鼠》这篇中,我倒看出了文学*。连写文章都是对骂,且是在无形中讽刺,在有形中流言蜚语,把人批评得“体无完肤”,“头破血流”。其实想想在那时期也确实很可怕,一不留神,兴许就*犯了呢。
在封建社会,人们也就被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所囚禁,几乎没几个自由的。妈妈说,当时,文人是最不值钱的。是呀,在当时,文人确实很不起眼,特别是像鲁迅这样的*文人,不仅不引人注目,还没有自由,到处让人搜捕追杀,即使逃到国外,也不一定安全。
《朝花夕拾》中的人物也不少。重要的应该是阿长、鲁迅的父亲、藤野先生和范爱农吧。
阿长,是鲁迅家的下仆,鲁迅已把她当作保姆了,也当作亲妈。阿长其实长的并不高不长,而是相反的矮矮的还有些胖。原来阿长并不是真正的阿长,是大家叫另一个阿长叫惯了,才这样叫的。我想,阿长也有自己的苦衷吧。她离开家来到这,人们却把她当作了另一个人使唤,且倍加照顾的鲁迅也连自己的名字都不知道、不记得。但我们并看不出她有什么不快。即使鲁迅是把她当作亲妈看的,常叫她长妈妈,她踩死了鲁迅心爱的隐鼠,鲁迅照旧不会和她再那么好的处下去,终究鲁迅还是给了她几天颜色。但鲁迅和阿长毕竟是最亲密的,最后鲁迅的脸色没有一直使下去。阿长为鲁迅弄到《三哼经》,还是说明,阿长是把鲁迅当亲人一样爱待的,鲁迅也是十分的高兴和感激。阿长虽然不懂文化,却是懂得很多规矩的,多半是她教的吧。现在,鲁迅成为家喻户晓的文人,她在天有灵,可以安息了吧。
范爱农,鲁迅的好友。一开始读到,我就觉得范爱农是个怪人,虽鲁迅并没有这么觉得,但他一定为范爱农的讽刺和批评总是针对他而感到奇怪吧。虽然他们成为了好友,我还是觉得范爱农是个怪人。
读鲁迅的文章发现有这样一个问题:鲁迅为什么总写别字呢?比如说“吧”写成“罢”,罢休的罢,“哪”写成那里的那,“蝴蝶”的蝴写成胡人的“胡”等。我觉得这些也许是“通假字”罢?妈妈说当时文字比较乱,有一个什么关于白话文的*,提倡用白话写文章。鲁迅先生就是白话文的提倡者,结果是,这本书写成了这种形式,若更深一步向古文进发,看这本书,对我们而言就该看上好几周了吧?
其实鲁迅的文章读得多了,再见到他的文章,即使不注明作者,也能认出是他的了。鲁迅的文章,我总结了一下,就是“半古文半白话文”的形式,有时不好好读,还会读不懂。
在与妈妈同时读者本书时,我受益匪浅,好书就照人一起读,会有更大收获。
好书终究是好书。
参考资料:http://blog.bdchina.com/user2/8216/archives/2006/44534.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1 01:49
http://www.happycampus.com.cn/pages/2006/04/25/D141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