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叶》读书感悟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29 15:3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4 23:17
《腊叶》读后感
一片被秋天淘汰的叶子,选择在这瑟瑟冬日飘落网上。透过尼龙丝结成的稀疏的网眼,弥漫着空漠无边的赭黑。叶子是从常见的那一种杨树上落下来的,成熟的橙*,并不整齐,叶面上有似是泪渍的斑驳,而且留下些焦枯的色块。
有人说,这是一段缠缠绵绵的牵挂,这是一种疲惫已极的久远的等待,这是一种心甘情愿的悬挂。当生命行将结束而所待仍未抵达,于是,就有了这种极其凄楚的停留:孤独的零落而未曾着地的悬挂。
望着这片悬而未落的叶子,似乎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不经意间,鲁迅的《腊叶》就这样跃入了我的脑海。第一次邂逅《腊叶》,确切地说是邂逅关于写《腊叶》的文章,是钱理群的《生命的两次相遇》——我与鲁迅的《腊叶》。之前,我并没有看过《腊叶》,只是被作者描写的其中文字的美与惊奇所打动,以至于想用自己的心去捕捉鲁迅的心的跳动。为此,我特地去看了这篇文章。
看过了鲁迅的小说集,突然看到这样一篇短小精悍的文章,不禁有些惊讶。不知是对于自己的少见多怪还是对于鲁迅博采多才的敬佩。
《腊叶》写于1925年12月26日,而当时正是鲁迅肺病复发,面临死亡的威胁的时刻。鲁迅写下此文,正如作者所说“这是人面对人生的终点的一次生命的思考”,是《野草》中最具鲁迅个性的文本。
眼睛掠过,就有几个字跳出来——
“……他也并非全树通红,最多是浅绛,有几片则在绯红地上,还带着几团浓绿。一片独有一点柱孔,镶着乌黑的花边,在红,黄和绿的斑驳中,明眸似的向人凝视……”
我并不明白这里的描写讲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只是那双藏在斑斓色彩中的“明眸”,直*我的心坎,让我悚然一惊,再也忘不去。
顾诚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我想,鲁迅先生正是拥有这样一双“明眸”,这样一双“黑色的眼睛”,用它寻找全中国的光明。
然而,他又写道:“但今夜他却黄蜡似的躺在我的眼前,那眸子也不复似去年一般灼灼。假使再过几年,旧时的颜色在我记忆中消去,怕连我也不知道他何以夹在书(《雁门集》)里面的原因了。”可见,当时鲁迅对自己的病情是早有预感的。同时,他也希望人们能够忘掉他,正如“旧时的颜色”在后人的“记忆中消失”一样。
鲁迅把他的生命的颜色化作了枫树的生命之色:那象征着生命之夏的“青葱”的勃勃生机自不待言;那生命的“深秋”季节,也是如此的文采灿烂,而“乌黑”的阴影正出现在 “红,黄和绿的斑驳”之中。这“生与死”的并置与交融,令人触目惊心。
鲁迅在《野草·题辞》中也有这样一段话:“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因死亡而证实了生命的意义;反过来生命之美也就包括了死亡之美,或者说死的绚烂正是出自生命之美与爱。
尽管不知道鲁迅先生当时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写下这篇文章的,却感谢他触动了我心灵深处的某些东西——生命的沉重与充实——这就是《腊叶》给我的朦胧的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