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江西丰城乡下的民俗文化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29 13:2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3 23:15
丰城自古就有尚儒术,好经学;守本业,勤耕织;务节俭、持清朴;慎名检,明善道的社会风尚。反对嗜巫、荒礼、索鬼神,喜争、暴葬、赛祷丧诞,溺女弃婴等残害和毒化人们思想的*恶习。这种主张移风易俗,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新风尚的观念,至今仍在丰邑民间继承和发扬。对少数地方的少数人嗜巫、拜鬼神、弃女婴等恶习,正通过破除迷信,崇尚科学,进行道德规范教育,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时代新风取而代之。% I9 ]* | T! H# A# N
今天,丰邑社会民情风俗,仍有所传承,略有变化。如婚嫁习俗,旧时男女订婚,首先必须相婚“合八字”,即男方向女方求取生年、月、日、时辰。叫“年庚八字”,双方八字合,则委托媒人去女方说亲定彩礼。然后,男女相约见面议婚。这种相婚形式,仍在社会少数户家保存,多数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结婚。女子出嫁时,“新娘开脸”,着婚(新)衣,头披红纱(布),由兄长背(抱)上轿(马)或车。在迎娶路上,新娘不准回头看娘家,意在到了婆家对丈夫永不变心。此俗仍在民间流行。又如春节,大年三十的晚上吃过团圆饭以后,一般来说户主和成年人都不睡,大家围在火盆旁一边喝着茶,嗑着瓜子,一边总结过去一年的得失,筹划来年的生产生活,这样一直坐到天明,此俗为辞旧迎新。正月初一凌晨开门,叫“开财门”,每家每户对此极为慎重,至初一凌晨,户主首先洗脸,着好衣冠,先向祖宗神位摆供品,点燃香烛,烧纸钱,之后在鞭炮声中大开门户,念叨“恭喜发财”,有的村民开门后,还出门向大利方向烧香作揖、敬天地,这叫“出方”,祈求天地保佑,能在一年里消灾避祸,大吉大利。回屋后拜祖求神,祈求祖神保佑全家人平安,生财发福。今“出方”拜天地之俗已废,初一开财门习俗沿袭不衰。 u- j7 Y/ M* E2 l w- M4 L0 o' d* n
祝寿,经久不减的礼仪俗规,有五十、六十、七十、九十、百岁大寿之祝,且都在寿满头一年做寿,故素有“做九不做十”之说,取天长地久之意。寿筵之前,给亲朋好友发出请帖,届时众人备礼前往致祝、女婿为祝寿主角,送礼品簋重讲究,富有寓意,如寿糕的“糕”字与“高”谐音,表示德高望重、高福高寿;寿桃的“桃”字与“陶”谐意,表示乐陶陶;寿面的“面”字与“命”谐意,表示长命百岁。寿堂布置也有讲究,厅堂内张灯结彩,寿匾、寿联、寿画等环堂悬挂。上面书写祝寿类词语,如“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花甲同春,龟鹤遐龄”等,歌颂寿翁寿母德高望重,红颜永驻,有的还沿袭旧习,举行拜寿仪式,按字辈大小依次拜祝,颂扬老人生平功德、业绩和所作出的贡献等吉语。寿席上多吃面条,意在长寿延年。至于八十岁为什么不做寿,俗语称八十为人生大难之一,不宜张扬,只能悄悄地过。 婚俗婚嫁“合八字”封建社会里,男女青年订婚必须事先“合八字”,这是旧时订婚的一个程序,也是民间的传统习俗。男性成年后,娶媳妇要事先托媒人(多为已婚妇女)向女方提亲,并求取“八字”,既出生年、月、日、时辰等,叫年庚八字,一旦对方有意,即将之写在红纸上。若女方认可,就会送上庚贴,庚贴的内容就是所谓的“八字”;男方获得这份庚贴后,又请算命先生按五行阴阳之说,推算男女双方是“相生”还是“相克”。如果“八字”合上了,男方就将写好的双方年庚八字红贴置于祖宗神位面前,三天之内,如果白天家里没有摔坏东西,晚上也无异常动静,家人又没发生口角,就表示佳偶天成,否则作罢。一旦八字相合,男方就要再次委托原媒人去女方家上门正式说合,并下礼金,男女双方相互交换信物,婚约缔结方定。母女哭嫁哭嫁,即女子出嫁时的哭诉过程,为丰城民间传统婚嫁习俗。哭嫁有多种形式,有一人独哭,也有姐妹哭、兄嫂、父母、亲友同哭,有低声哭、放声大哭等,哭诉内容一般都是诉说对共同生活了十几、二十年的父母、兄妹、姐弟等亲人的离别之情。女儿向父母亲哭诉,以谢养育之恩。母亲要说“娘在东来女在西,不比女儿在边里”、“凡事自己要小心,上楼下梯要注意”等之类的话;还有向兄嫂哭诉帮助关照之情,向弟妹哭说多年相处情谊,嘱咐今后要听从父母长辈教诲等;母亲也会向女儿哭喊:“女儿到婆家后,要安分守己,勤俭持家,教敬公婆,团结妯娌,体贴丈夫,夫妻和睦”等礼教之言。出嫁之日,新娘“开脸”着嫁衣,头插两朵花。到了婆家,将一朵戴在婆婆的头上,表示今后婆媳关系融洽。临行前,向长辈跪辞拜礼,披上罗头红纱,叫“披兜纱”,由兄弟背上轿马或车子。年节习俗初一开财门开财门,就是农历“元旦”、今称“春节”的时候第一次打开门户。历书春节的这一日都注有“元旦”开门时刻。据说这是预卜一家一年休咎的关键,人们对此极其慎重,无论*,都须事前贴门神、年画、春联、挂签等,把房屋大门打扮一新,迎接新年的来临。同时备好俗称“符盘”的供品和香烛鞭炮,在子夜到初一凌晨这段时间内,户主必得首先换好衣服,关照子女,然后诚心诚意地于祖宗牌位前摆上供品,燃香烛,烧纸钱,放鞭炮,并于鞭炮声中大开门户,接着率领男性亲属,携带香烛等物,走到村前禾场上,依照历书上注明的大利方向必恭必敬地烧香拜揖。清明“挂青”清明“挂青”,是清明这个传统节日的一种重要习俗。丰城民间各氏族或宗友,历来都有“清明会”,有会产或田、山、店等,其收入主要用于清明扫墓。届时,清明会均要备办祭品,即鸡、肉、鱼等,叫“符盘”;配好香、烛、纸、爆竹和纸旗,聚集本族之男性成员同到祖宗墓地,摆设祭品、点烛、燃香、铲土培坟,插上三角小白旗或长条白旗于坟堆上;再烧钱化纸,放鞭炮,虔诚拜揖,追念祖宗恩泽,默诉报答意愿。这个时候,长辈一般都会叮嘱晚辈,不要忘记祖辈的葬地所在,说要缅怀死者在生的品德、恩典,并永铭在心。端午插蒲艾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即农历五月五日,因正值端阳之时故名。始于春秋战国之际,相传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来。是日,丰城城乡家家户户门口插新艾,挂菖蒲。传说艾为旗,故又叫“旗艾”;另说艾枝是刀,蒲为剑,故又叫“蒲剑”或“菖剑”,以示躯妖祛邪,保障平安;又说艾蒿味辣,是日人们采艾插于门口,可镶除毒气。端午之日,有吃粽子、面包子、熟鸡蛋、熟大蒜头,喝雄黄酒以去五毒、挂长命缕,赛龙舟等习俗。中秋祭月中秋,又称“仲秋节”、“团圆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与元宵、端午并称三大传统节日。这一天,丰城民间有祭月、拜月、赏月、吃月饼之俗。所谓祭月,属祭祀祖先的又一种形式。是夜月圆之际,每户人家设好案几,并于其上摆好月饼、瓜果等,并将之放置屋堂门前,待月升起,清光照入门户,便燃香祭月,以求家人在外平安,早日完聚,合家团圆。赏月活动,即待月东升之时,合家集于院中、楼台上,摆上月饼、柚子,有的还摆芋头、花生等,赏月谈趣,通宵不散,有的孩童则连宵嬉戏。冬至祭祖祭祖,是民间传统习俗的一种。祭祖又叫“祭冬”、“拜冬”。形式有两种,一是室外祭奠,二是室内祭奠。室外祭奠,指的是在祖父、或者父亲的坟墓举行祭奠活动。过程有:先给坟墓添土,俗叫“上土”,传说是给死者的房屋加固,使之不受冷冻,实为防雨水冲击,有“只能冬至日上土,他日不准添坟土”之俗;也有“只能是日竖碑石,他日不能竖墓碑”的说法。添土竖碑后,在墓顶压几张纸钱,有的还插上三枝香,并与墓前摆好符盘,点烛、燃香、烧纸、放鞭炮,向祖先默哀拜揖,缅怀功德。室内祭奠,主要由族长组织在家祠进行。自冬至日头天晚上开始,事先在宗祠设香案,摆供品。到晚上十一点钟左右,由族长立祭,领全族男丁,按辈分长幼、地位尊卑顺序,在鸣爆声中,依次祭拜。大姓族祭奠,要设三牲(猪、羊、鸡)而祭,行三献礼,读祭祖文。由族长、士绅或新科秀才、举人、进士等分担主祭、分献、陪献等,凡年龄在六十岁以上的老人都要参加。其它习俗梅烛板凳龙丰城以赣江为界,自然形成了地理上的“河东”和“河西”。河西一带流行的民俗活动主要有“社火”和龙灯。其中,又以隍城清溪村的“梅烛”最为著名。隍城清溪村的梅烛(板凳龙)的来历,是传说在唐代李世民时,一条“露龙”因为拯救久旱的土地而施以甘霖,却由此触犯天条被天廷斩首,老百姓为了纪念“露龙”,使用竹子编成灯笼串成长龙来舞动。怯于天威,很多村庄后来不敢“顶风”舞龙,由于清溪李氏为皇族后裔,所以把这一传统民俗坚持下来,千年不变,逐渐形成了现在壮观的“梅竹”。清溪梅竹进行的时间因定在每年正月十三晚上,这天人们早早便做好了准备,各家各户点上灯烛,专门负责传信的锣鼓在村中走家串户通知出板时间。按照习惯,每家出一丁,一丁一板,上面固定三个竹编灯笼,里面点起红烛。板凳有板无脚,前后各有孔洞,前面的洞里插着一根“丫”形树桠,以便插入前面板凳的后洞中和前面的板凳相连。各家按长幼顺序先插好,各房到时候也按大小衔接成一条长龙。掌灯时分,板凳龙齐聚祠堂口,等候族长引着四个球状圆灯到“牛王庙”请来龙头,然后与龙身相连,一下子整个龙体就象被激活一般,跃跃欲试矫健身姿。开始游龙时,要按照固定的路线绕村三圈,一时三百板一千灯近一里长的板凳龙象跳动的音符一般,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和焰火中穿行自如,呼啸而至。人们也象着了魔一样,大小老少,一齐跟着龙身奔跑,光焰交错,人声鼎沸,声势浩大,蔚为壮观。到了各家各户门前,各家自然也是点灯烧烛,鞭炮齐鸣,笑语欢声。到了最后,龙身舒展成一条长龙,到达村外田头,随着族长一声令下,长龙在瞬间化作千百小段,各家的人丁扛着拆解后的板凳拼命往各自家中狂奔,说是谁先到家谁先得福。梅烛也在这个*中*结束。祈年赛社火社火,即“庙会”,俗叫“故事会”。是丰邑城乡流传甚久、规模最大的祭祀活动,河东地区旧称“庙会”,河西地区叫“社火会”、“故事会”。河西一带的社火日,多在立秋后的八、九、十月间。这时候农事渐闲,阳气正刚,远近圩场、乡镇、村落开始赛社火活动。社日一到,墟镇、村场纷纷架起戏台,从省、市请来的“京剧班”,本地的“花鼓班”,都轮流演出。还有他处慕名赶来的杂技等艺术团体,也附会表演绝技。各村玩舞龙、耍狮子、游花灯、彩莲船,抬“神仙菩萨”、扛“折子戏架”,扮演“故事会”等层出不穷,游神队伍延绵达数华里长,金鼓齐鸣,鞭炮喧天可,真是“夸多斗靡”,争奇斗彩,观众车水马龙,摩肩比踵,一派欢乐景象。 二、传统文化节目1、丰碑城梅烛(宜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丰城岳家狮(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宜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3、丰城社火(宜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4、丰城花钗锣鼓(宜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5、丰城冻米糖制作工艺(宜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6、丰城剑的传说(宜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7、许真君的传说(宜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3 23:15
丰城自古就有尚儒术,好经学;守本业,勤耕织;务节俭、持清朴;慎名检,明善道的社会风尚。反对嗜巫、荒礼、索鬼神,喜争、暴葬、赛祷丧诞,溺女弃婴等残害和毒化人们思想的*恶习。这种主张移风易俗,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新风尚的观念,至今仍在丰邑民间继承和发扬。对少数地方的少数人嗜巫、拜鬼神、弃女婴等恶习,正通过破除迷信,崇尚科学,进行道德规范教育,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时代新风取而代之。% I9 ]* | T! H# A# N
今天,丰邑社会民情风俗,仍有所传承,略有变化。如婚嫁习俗,旧时男女订婚,首先必须相婚“合八字”,即男方向女方求取生年、月、日、时辰。叫“年庚八字”,双方八字合,则委托媒人去女方说亲定彩礼。然后,男女相约见面议婚。这种相婚形式,仍在社会少数户家保存,多数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结婚。女子出嫁时,“新娘开脸”,着婚(新)衣,头披红纱(布),由兄长背(抱)上轿(马)或车。在迎娶路上,新娘不准回头看娘家,意在到了婆家对丈夫永不变心。此俗仍在民间流行。又如春节,大年三十的晚上吃过团圆饭以后,一般来说户主和成年人都不睡,大家围在火盆旁一边喝着茶,嗑着瓜子,一边总结过去一年的得失,筹划来年的生产生活,这样一直坐到天明,此俗为辞旧迎新。正月初一凌晨开门,叫“开财门”,每家每户对此极为慎重,至初一凌晨,户主首先洗脸,着好衣冠,先向祖宗神位摆供品,点燃香烛,烧纸钱,之后在鞭炮声中大开门户,念叨“恭喜发财”,有的村民开门后,还出门向大利方向烧香作揖、敬天地,这叫“出方”,祈求天地保佑,能在一年里消灾避祸,大吉大利。回屋后拜祖求神,祈求祖神保佑全家人平安,生财发福。今“出方”拜天地之俗已废,初一开财门习俗沿袭不衰。 u- j7 Y/ M* E2 l w- M4 L0 o' d* n
祝寿,经久不减的礼仪俗规,有五十、六十、七十、九十、百岁大寿之祝,且都在寿满头一年做寿,故素有“做九不做十”之说,取天长地久之意。寿筵之前,给亲朋好友发出请帖,届时众人备礼前往致祝、女婿为祝寿主角,送礼品簋重讲究,富有寓意,如寿糕的“糕”字与“高”谐音,表示德高望重、高福高寿;寿桃的“桃”字与“陶”谐意,表示乐陶陶;寿面的“面”字与“命”谐意,表示长命百岁。寿堂布置也有讲究,厅堂内张灯结彩,寿匾、寿联、寿画等环堂悬挂。上面书写祝寿类词语,如“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花甲同春,龟鹤遐龄”等,歌颂寿翁寿母德高望重,红颜永驻,有的还沿袭旧习,举行拜寿仪式,按字辈大小依次拜祝,颂扬老人生平功德、业绩和所作出的贡献等吉语。寿席上多吃面条,意在长寿延年。至于八十岁为什么不做寿,俗语称八十为人生大难之一,不宜张扬,只能悄悄地过。 婚俗婚嫁“合八字”封建社会里,男女青年订婚必须事先“合八字”,这是旧时订婚的一个程序,也是民间的传统习俗。男性成年后,娶媳妇要事先托媒人(多为已婚妇女)向女方提亲,并求取“八字”,既出生年、月、日、时辰等,叫年庚八字,一旦对方有意,即将之写在红纸上。若女方认可,就会送上庚贴,庚贴的内容就是所谓的“八字”;男方获得这份庚贴后,又请算命先生按五行阴阳之说,推算男女双方是“相生”还是“相克”。如果“八字”合上了,男方就将写好的双方年庚八字红贴置于祖宗神位面前,三天之内,如果白天家里没有摔坏东西,晚上也无异常动静,家人又没发生口角,就表示佳偶天成,否则作罢。一旦八字相合,男方就要再次委托原媒人去女方家上门正式说合,并下礼金,男女双方相互交换信物,婚约缔结方定。母女哭嫁哭嫁,即女子出嫁时的哭诉过程,为丰城民间传统婚嫁习俗。哭嫁有多种形式,有一人独哭,也有姐妹哭、兄嫂、父母、亲友同哭,有低声哭、放声大哭等,哭诉内容一般都是诉说对共同生活了十几、二十年的父母、兄妹、姐弟等亲人的离别之情。女儿向父母亲哭诉,以谢养育之恩。母亲要说“娘在东来女在西,不比女儿在边里”、“凡事自己要小心,上楼下梯要注意”等之类的话;还有向兄嫂哭诉帮助关照之情,向弟妹哭说多年相处情谊,嘱咐今后要听从父母长辈教诲等;母亲也会向女儿哭喊:“女儿到婆家后,要安分守己,勤俭持家,教敬公婆,团结妯娌,体贴丈夫,夫妻和睦”等礼教之言。出嫁之日,新娘“开脸”着嫁衣,头插两朵花。到了婆家,将一朵戴在婆婆的头上,表示今后婆媳关系融洽。临行前,向长辈跪辞拜礼,披上罗头红纱,叫“披兜纱”,由兄弟背上轿马或车子。年节习俗初一开财门开财门,就是农历“元旦”、今称“春节”的时候第一次打开门户。历书春节的这一日都注有“元旦”开门时刻。据说这是预卜一家一年休咎的关键,人们对此极其慎重,无论*,都须事前贴门神、年画、春联、挂签等,把房屋大门打扮一新,迎接新年的来临。同时备好俗称“符盘”的供品和香烛鞭炮,在子夜到初一凌晨这段时间内,户主必得首先换好衣服,关照子女,然后诚心诚意地于祖宗牌位前摆上供品,燃香烛,烧纸钱,放鞭炮,并于鞭炮声中大开门户,接着率领男性亲属,携带香烛等物,走到村前禾场上,依照历书上注明的大利方向必恭必敬地烧香拜揖。清明“挂青”清明“挂青”,是清明这个传统节日的一种重要习俗。丰城民间各氏族或宗友,历来都有“清明会”,有会产或田、山、店等,其收入主要用于清明扫墓。届时,清明会均要备办祭品,即鸡、肉、鱼等,叫“符盘”;配好香、烛、纸、爆竹和纸旗,聚集本族之男性成员同到祖宗墓地,摆设祭品、点烛、燃香、铲土培坟,插上三角小白旗或长条白旗于坟堆上;再烧钱化纸,放鞭炮,虔诚拜揖,追念祖宗恩泽,默诉报答意愿。这个时候,长辈一般都会叮嘱晚辈,不要忘记祖辈的葬地所在,说要缅怀死者在生的品德、恩典,并永铭在心。端午插蒲艾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即农历五月五日,因正值端阳之时故名。始于春秋战国之际,相传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来。是日,丰城城乡家家户户门口插新艾,挂菖蒲。传说艾为旗,故又叫“旗艾”;另说艾枝是刀,蒲为剑,故又叫“蒲剑”或“菖剑”,以示躯妖祛邪,保障平安;又说艾蒿味辣,是日人们采艾插于门口,可镶除毒气。端午之日,有吃粽子、面包子、熟鸡蛋、熟大蒜头,喝雄黄酒以去五毒、挂长命缕,赛龙舟等习俗。中秋祭月中秋,又称“仲秋节”、“团圆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与元宵、端午并称三大传统节日。这一天,丰城民间有祭月、拜月、赏月、吃月饼之俗。所谓祭月,属祭祀祖先的又一种形式。是夜月圆之际,每户人家设好案几,并于其上摆好月饼、瓜果等,并将之放置屋堂门前,待月升起,清光照入门户,便燃香祭月,以求家人在外平安,早日完聚,合家团圆。赏月活动,即待月东升之时,合家集于院中、楼台上,摆上月饼、柚子,有的还摆芋头、花生等,赏月谈趣,通宵不散,有的孩童则连宵嬉戏。冬至祭祖祭祖,是民间传统习俗的一种。祭祖又叫“祭冬”、“拜冬”。形式有两种,一是室外祭奠,二是室内祭奠。室外祭奠,指的是在祖父、或者父亲的坟墓举行祭奠活动。过程有:先给坟墓添土,俗叫“上土”,传说是给死者的房屋加固,使之不受冷冻,实为防雨水冲击,有“只能冬至日上土,他日不准添坟土”之俗;也有“只能是日竖碑石,他日不能竖墓碑”的说法。添土竖碑后,在墓顶压几张纸钱,有的还插上三枝香,并与墓前摆好符盘,点烛、燃香、烧纸、放鞭炮,向祖先默哀拜揖,缅怀功德。室内祭奠,主要由族长组织在家祠进行。自冬至日头天晚上开始,事先在宗祠设香案,摆供品。到晚上十一点钟左右,由族长立祭,领全族男丁,按辈分长幼、地位尊卑顺序,在鸣爆声中,依次祭拜。大姓族祭奠,要设三牲(猪、羊、鸡)而祭,行三献礼,读祭祖文。由族长、士绅或新科秀才、举人、进士等分担主祭、分献、陪献等,凡年龄在六十岁以上的老人都要参加。其它习俗梅烛板凳龙丰城以赣江为界,自然形成了地理上的“河东”和“河西”。河西一带流行的民俗活动主要有“社火”和龙灯。其中,又以隍城清溪村的“梅烛”最为著名。隍城清溪村的梅烛(板凳龙)的来历,是传说在唐代李世民时,一条“露龙”因为拯救久旱的土地而施以甘霖,却由此触犯天条被天廷斩首,老百姓为了纪念“露龙”,使用竹子编成灯笼串成长龙来舞动。怯于天威,很多村庄后来不敢“顶风”舞龙,由于清溪李氏为皇族后裔,所以把这一传统民俗坚持下来,千年不变,逐渐形成了现在壮观的“梅竹”。清溪梅竹进行的时间因定在每年正月十三晚上,这天人们早早便做好了准备,各家各户点上灯烛,专门负责传信的锣鼓在村中走家串户通知出板时间。按照习惯,每家出一丁,一丁一板,上面固定三个竹编灯笼,里面点起红烛。板凳有板无脚,前后各有孔洞,前面的洞里插着一根“丫”形树桠,以便插入前面板凳的后洞中和前面的板凳相连。各家按长幼顺序先插好,各房到时候也按大小衔接成一条长龙。掌灯时分,板凳龙齐聚祠堂口,等候族长引着四个球状圆灯到“牛王庙”请来龙头,然后与龙身相连,一下子整个龙体就象被激活一般,跃跃欲试矫健身姿。开始游龙时,要按照固定的路线绕村三圈,一时三百板一千灯近一里长的板凳龙象跳动的音符一般,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和焰火中穿行自如,呼啸而至。人们也象着了魔一样,大小老少,一齐跟着龙身奔跑,光焰交错,人声鼎沸,声势浩大,蔚为壮观。到了各家各户门前,各家自然也是点灯烧烛,鞭炮齐鸣,笑语欢声。到了最后,龙身舒展成一条长龙,到达村外田头,随着族长一声令下,长龙在瞬间化作千百小段,各家的人丁扛着拆解后的板凳拼命往各自家中狂奔,说是谁先到家谁先得福。梅烛也在这个*中*结束。祈年赛社火社火,即“庙会”,俗叫“故事会”。是丰邑城乡流传甚久、规模最大的祭祀活动,河东地区旧称“庙会”,河西地区叫“社火会”、“故事会”。河西一带的社火日,多在立秋后的八、九、十月间。这时候农事渐闲,阳气正刚,远近圩场、乡镇、村落开始赛社火活动。社日一到,墟镇、村场纷纷架起戏台,从省、市请来的“京剧班”,本地的“花鼓班”,都轮流演出。还有他处慕名赶来的杂技等艺术团体,也附会表演绝技。各村玩舞龙、耍狮子、游花灯、彩莲船,抬“神仙菩萨”、扛“折子戏架”,扮演“故事会”等层出不穷,游神队伍延绵达数华里长,金鼓齐鸣,鞭炮喧天可,真是“夸多斗靡”,争奇斗彩,观众车水马龙,摩肩比踵,一派欢乐景象。 二、传统文化节目1、丰碑城梅烛(宜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丰城岳家狮(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宜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3、丰城社火(宜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4、丰城花钗锣鼓(宜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5、丰城冻米糖制作工艺(宜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6、丰城剑的传说(宜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7、许真君的传说(宜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