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晋剧?晋剧的来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0:11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23:49
晋剧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剧种山西梆子,又称中鲁剧、中国传统戏曲。它是以晋中崛起的汾阳、孝义、祁县、太谷、太原命名的。晋剧的特点是旋律优美、流畅、旋律优美、和蔼、陶白清澈,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和晋中地区特有的风格。
起源:
道光初期,浦州梆子文艺复兴时期被称为山西梆子。所谓的“道光皇帝邓龙亭,山西棒子又流行起来了。”蒲邦北上晋中、太原一带演出,不仅打动了太原,也震惊了北京,这也迎合了一批崛起于中原的富商的娱乐要求。
于是他们以合同的形式邀请普班社在中路演出。这是中原富商承接戏剧事业的开端,但戏曲仍是浦戏。代表班有平遥县万和班、介休县小平遥班和济青班。
扩展资料:
晋剧角色特点
晋剧的角色中,按照传统分为生、旦、花脸三大行。其中花脸也称净、黑头。花脸还分为大花脸和二花脸,角色多为相貌、性格、品质特异的人物,且均以面部勾脸(即在面部勾画各种颜色的脸谱)为主要标志。
大花脸,偏重唱、念、做,举止稳重,主要扮演身份地位较高的人物,如包拯、曹操、徐彦昭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晋剧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我不怕苦,我想成‘角儿’”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01:07
晋剧是汉族地方戏曲,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又名山西梆子,中国传统戏曲。因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也称为“中戏”,主要流行于山西省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省的部分地区。有上路调和下路调之分,上路调为北路梆子,下路调为中路梆子。*以后中路梆子兴盛,遂以山西梆子专指中路梆子,建国后则称晋剧。清末民初的近百年间是晋剧的发展高峰时期,当时班社众多,人才辈出,尤其是以丁果仙为代表的第一代女演员出现之后,晋剧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2006年5月20日,晋剧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晋剧起源
晋剧即山西梆子,也叫中路戏,中国传统戏曲。因兴起于晋中汾阳、孝义、祁县、太谷及太原而得名。流传外地后,被称为山西梆子,后改称晋剧。中路梆子源于蒲州梆子,清道光、咸丰年间已盛行,流行于山西中部、内蒙、河北、陕西部分地区。发展过程中吸收晋中地区民歌、秧歌等民间艺术韵调,风格特具。
中晋剧路群众,尤其是富商们来说倍感失望,于是少数人便开始邀请赋闲文人、票友以及秧歌、皮影艺人等,组织研讨班子,拟创立自己的剧种。到了咸丰中后期,经过众多班子的努力研讨,终于在继承蒲梆音韵和锣鼓经点的基础上,结合中路秧歌等的唱腔特点,初步形成了中路梆子的雏形班社,并开始试点演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榆次黑店班和祁县三庆班,参加艺人,除了滞留的蒲梆艺人、秧歌及皮影艺人外,还有吹鼓手、店员、矿工、票友。
到了同治初年,山西社会秩序好转。新型中路梆子的出现,也受到了更多富商财主们的青睐。于是先后成立了上、下聚梨园班、四喜班、四兴班、四庆班等班社,在演出实践中,互相学习,不断改进,使唱腔及文武场面日趋完善;又学习外地剧种管理班社的经验,使戏班逐步走向了正规化。戏班人员,除文武场保留中路籍艺人外,其他演员大都以高薪从蒲州聘来,所以民间有:"祁太镏子,蒲州丸子"的谚语。戏班不属商业性质,盈亏全由班主自负。只是每到一处,将木制的、标有某某县某某财主所承戏班名称的虎牌立在前台,以示夸耀,还要在后台粉壁墙上题笔留名。这些舞台题笔内容广泛,成为今天研究晋剧发展史的金石之证。
随着中路梆子的日益定型,引起了中小财主和中等商人的承班兴趣。他们也从蒲州请来艺人或招来儿童,成立科班。至同治末年,中路梆子班社已在山西中路、以至北路少数州县初具规模。艺人的精湛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晋中仍有"四喜班,是好戏,秃红、吐丑、盖陕西。人参娃娃、大嘴丑,后边跟的一杆旗……"等戏谚流传。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02:42
晋剧是山西省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因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外省称之为山西梆子,主要流布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清代初年,蒲州梆子流入晋中,与祁太秧歌、晋中民间曲调相结合,经晋商和当地文人的参与而形成晋剧。其后几经变化,在晋中、晋北以至内蒙古、河北、陕北的部分地区发展传播开来。清末民初的近百年间是晋剧的发展时期,当时班社众多,人才辈出,尤其是以丁果仙为代表的第一代女演员出现之后,晋剧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路梆子的起源应在清代咸丰年间。道光初年,被当时称作山西梆子的蒲州梆子再度复兴,所谓:"道光皇帝登龙廷,山西梆子又时兴"时期,蒲梆北上,来到了晋中、太原一带演出,不仅轰动了太原,而且也震撼了北京,这也正迎合了中路地区崛起的一批富商大贾们的娱乐要求,于是他们就以承包形式,邀请蒲梆班社在中路演出,这就是中路富商承办戏班的开始,但剧种仍为蒲剧。其代表班有平遥县的万和班、小平遥班,及介休县的吉庆班等。
到了咸丰初年,蒲梆开始冷落下来,致使中路地区出现了一个戏剧活动相对空缺的时期,这对酷爱着戏的中路群众,尤其是富商们来说倍感失望,于是少数人便开始邀请赋闲文人、票友以及秧歌、皮影艺人等,组织研讨班子,拟创立自己的剧种。到了咸丰中后期,经过众多班子的努力研讨,终于在继承蒲梆音韵和锣鼓经点的基础上,结合中路秧歌等的唱腔特点,初步形成了中路梆子的雏形班社,并开始试点演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榆次黑店班和祁县三庆班,参加艺人,除了滞留的蒲梆艺人、秧歌及皮影艺人外,还有吹鼓手、店员、矿工、票友。
到了同治初年,山西社会秩序好转。新型中路梆子的出现,也受到了更多富商财主们的青睐。于是先后成立了上、下聚梨园班、四喜班、四兴班、四庆班等班社,在演出实践中,互相学习,不断改进,使唱腔及文武场面日趋完善;又学习外地剧种管理班社的经验,使戏班逐步走向了正规化。戏班人员,除文武场保留中路籍艺人外,其他演员大都以高薪从蒲州聘来,所以民间有:"祁太镏子,蒲州丸子"的谚语。戏班不属商业性质,盈亏全由班主自负。只是每到一处,将木制的、标有某某县某某财主所承戏班名称的虎牌立在前台,以示夸耀,还要在后台粉壁墙上题笔留名。这些舞台题笔内容广泛,成为今天研究晋剧发展史的金石之证。
随着中路梆子的日益定型,引起了中小财主和中等商人的承班兴趣。他们也从蒲州请来艺人或招来儿童,成立科班。至同治末年,中路梆子班社已在山西中路、以至北路少数州县初具规模。艺人的精湛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晋中仍有"四喜班,是好戏,秃红、吐丑、盖陕西。人参娃娃、大嘴丑,后边跟的一杆旗……"等戏谚流传。
参考资料:http://ke.baidu.com/view/17098.htm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04:33
晋剧来源:道光初期,浦州梆子文艺复兴时期被称为山西梆子。所谓的“道光皇帝邓龙亭,山西棒子又流行起来了。”蒲邦北上晋中、太原一带演出,不仅打动了太原,也震惊了北京,这也迎合了一批崛起于中原的富商的娱乐要求。
于是他们以合同的形式邀请普班社在中路演出。这是中原富商承接戏剧事业的开端,但戏曲仍是浦戏。代表班有平遥县万和班、介休县小平遥班和济青班。道光初期,浦州梆子文艺复兴时期被称为山西梆子。所谓的“道光皇帝邓龙亭,山西棒子又流行起来了。”蒲邦北上晋中、太原一带演出,不仅打动了太原,也震惊了北京,这也迎合了一批崛起于中原的富商的娱乐要求。
于是他们以合同的形式邀请普班社在中路演出。这是中原富商承接戏剧事业的开端,但戏曲仍是浦戏。代表班有平遥县万和班、介休县小平遥班和济青班。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06:41
山西剧,由人民民歌及秧歌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