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23:55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5 03:51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顾名思义是在清明时过的节。清明节是我国的法定假日,也是中国人民一年一度祭祖扫墓的日子,所以这个节日既重要又特殊。
要想了解清明节,就不得不提到寒食节。说到寒食节,就不得不提到“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的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三餐不继。介子推不忍重耳挨饿,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重耳非常感激。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大肆封赏所有跟随他*在外的随从,唯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寒食节在冬至后105天,共有3天,之后就是清明。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要求“寒食上墓”。北宋教育家吕希哲在《岁时杂记》中云:“清明节在寒食第二日,故节物乐事,皆为寒食所包。”现在,寒食节已经并入清明节,人们只知清明,不知寒食矣。
事实上,清明节起源于周代。《周礼·春官·冢人》记载:“凡祭墓,为尸。”证明墓祭早在三代时就已经存在。清明节始于周代的说法也越来越得到学术界的认可。
清明节的习俗
扫墓上坟
扫墓,俗称上坟,是清明节最重要的活动。古时习俗,清明当天,人们不论高低贵贱均往同姓同族的祖先墓前祭拜扫墓。如今,多数人们只祭扫自家长辈的墓地。古时祭扫,要在供桌上陈列三牲(三牲为鸡、羊、猪,也可用鸡、鱼、猪)和供品点心。祭拜前,先要为墓地拔草,然后用清水和扫帚清理墓地卫生。祭拜时,点香燃烛,浇洒奠酒,焚烧纸钱。扫墓时,女眷多不去。但新婚初嫁的儿媳,当年一定要到婆婆家墓地祭扫。第二年,则可不去。
踏青游玩
踏青,也*游、探春。孟浩然诗云:“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踏青一般都在清明前后,所以清明节也称踏青节。扫墓时,人们带着美食美酒。扫墓后,人们将供品携带至附近荒野空旷处,一起畅饮。《帝京景物略》记载:“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有歌者。哭笑无端,哀往而乐回也。是日簪柳,游高梁桥,曰踏青。”高梁桥在北京西直门外,建于元代。据明代文学家袁宏道云:“(高梁桥)京师最胜地也。”
踏青时,人们要做许多游戏。主要游戏有荡秋千、放风筝等。
荡秋千。将两根粗麻绳系在两棵相邻的树杈上,下面用一块木板相连。一人坐或站在木板上,另一人在其背后大力推送,那人就飘荡起来。这就是荡秋千。《古今艺术图》云:“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战,以习轻戏者;后中国女子学之。乃以踩绳悬木立架,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曰秋千。”元末熊梦祥的《析津志》云:“辽俗最重清明,上自内苑,下至士庶,俱立秋千架,日以嬉戏为乐。自前明以来,此风久革,不复有半仙之戏矣。”中国少数民族如哈尼族、朝鲜族亦有荡秋千的传统。
放风筝。风筝,又称风琴、纸鹞、纸鸢,是一项起源于中国的传统游戏活动。相传春秋时期,木匠祖师爷鲁班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支能够飞上天空的木鸢。后来,鸢的制作材料由木改为纸,诞生了现在的风筝。风筝用细竹为骨架,再糊以纸张和绢,系以长线,然后借用风力飞上天空。中国风筝有三大产地:北京、天津、潍坊。风筝还是健身的好运动,古话讲“鸢者长寿”,意思是放风筝有助于延年益寿。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5 05:09
清明节又称为寒食节,所以在古代很多人在清明节当天都是不吃热的食物的,而且很多时候大家都会在清明节举办一些祭祀仪式。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5 06:43
清明节史*载是春秋时期的晋文公纪念介子推,介子推当年“割股奉君”,然后晋文公回国继承王位时,邀请他回来做官遭拒,有人建议晋文公烧山迫使介子推出来做官,最后介子推烧死,然后晋文公把烧山那天定位寒食节,每年这一天忌烟火、吃寒食。清明节习俗:祭奠祖先、缅怀先人,踏青、插柳、荡秋千、放风筝。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5 08:35
清明节最早起源于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干支历法和春祭礼俗文化。而清明节主要的习俗有扫墓祭祖、踏青、植树、放风筝、插柳、拔河、荡秋千、蹴鞠等。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5 10:43
清明节起源于古代的寒食节,相传古代这一天大家都不能动火做饭,只能吃前一天做的凉食。清明节有祭拜祖先,扫墓,踏青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