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人类为什么不能真正认识世界?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23:57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6 00:07

一.哲学史中认识论的回顾

人能否认识世界? 怎样认识世界? 这就是哲学中认识论的两个基本问题。

中国传统哲学的重点是伦理学,对认识论问题虽有讨论,但不是很多。朱熹的“格物致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等。偏重于认识的方法和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关于“人究竟是否能认识世界”这样的根本性的问题,只在庄子思想中有所涉及(如人与蝴蝶,谁梦见谁的问题)。一般地说,讨论很少。中国传统哲学对认识论问题讨论不深,既与中国古代科学不够发达有关,又反过来影响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滞后。

西方古代与中世纪哲学的重点是本体论(理念论与实体论、唯名论与唯实论),但对认识论问题已经开始涉及。

阿那克萨戈拉(约公元前400年)提出了“理智(努斯,nous)”的概念。他所谓“理智”既有事物规律的含意,又有对事物认识的含意。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形式”等,都是既有本体论的含意,又有认识论的含意。因此,古代西方哲学的认识论与本体论很难分开,认识论还没有独立出来。

文艺复兴,特别是16世纪哥白尼以来,西方自然科学加快了发展,促使了哲学中认识论的发展,以至使认识论成为西方近代哲学的主要方向。哲学形成了“认识论转向”。

西方近代认识论中的主要派别是经验论与唯理论。这两个派别的主要争议是在认识方法方面:以经验事实为主,还是以理性思维为主。

西方近代哲学家也讨论了“人究竟是否可能真正认识世界?”这个更根本性的问题。

在认识论问题上,许多重要的哲学家提出了各不相同的观点。现简要介绍如下:

1)唯物经验论哲学家

培根(1566-1625):他坚持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在认识论上,他提出感性与理性的联姻原则。他提倡科学实验,创立科学归纳法。

洛克(1632-1704):他认为一切观念都是从经验(感觉和反省)得来。他提出有两种真理,一种是观念与客观事物的符合,另一种是观念之间的符合。后者指数学等抽象科学。

2)唯理论哲学家

笛卡尔(1596-1650):他在《第一哲学沉思集》一书中的第一沉思,提出他的“普遍怀疑”的思想方法。“普遍怀疑”思想是一种理性思想。这种思想对后来几个世纪的科学与科学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他重视演绎方法。他用演绎法创立解析几何学。

斯宾诺莎(1632-1677):他提出了三类知识:①感性知识;②理性知识;③直观知识。他认为第一种知识,不仅不是正确思想的来源,并且是错误的来源。

笛卡尔与斯宾诺莎都认为感性经验不可靠,只有理性知识是可靠的。

3)巴克莱(1685-1753):他的著名论点是“存在就是被感知和感知。”事物都是“观念的集合体”。他排斥一切与感知相独立的物质对象。他被称为唯心经验论哲学家。

4)休谟(1711-1776):他提出了著名的怀疑学说。其要点是:①他认为认识的对象只能是感性知觉,怀疑在感知之外还有实体的存在。②他认为演绎法与归纳法都不能完全地认识真理。因为演绎法必须有演绎的前提,而演绎的前提要靠归纳法。而归纳法只能归纳部分事实,不可能包括所有事实。他的怀疑学说对后来几个世纪的科学与哲学都有重要影响。

5)康德(1724-1804):他将认识分为感性、知性与理性。他认为人的知识只能局限于感性与知性,不可能达到理性,不可能知道“物自体”(也称“自在之物”)。他的学说,人们批评为“不可知论”。

6)黑格尔(1770-1831):他力图克服思维与存在的对立,达到两者的统一。在两者之中,思维是在先的。他认为自己提出的“绝对精神”、“绝对理性”,就达到了思维与存在的最高统一。

7)实证主义哲学家

19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期,以孔德、穆勒、斯宾塞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哲学家,他们都认为知识只能局限在经验范围之内。他们反对寻求事物的基础与本质。

8)马赫(1879-1916):他认为事物只是感觉的综合,或是能被人感知的要素的综合。

9)马克思(1818-1883)、恩格斯(1820-1895)、列宁(1870-1924)等:他们认为事物是客观存在的,认识是客观事物在人的主观意识中的反映,世界是可知的。

西方哲学家在认识论上,事实上提出了一系列有争议的问题:

① 世界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

② 思维与存在有可能完全统一吗?

③ 是否存在脱离感知经验而存在的客观事物?

④ 用什么方法才能认识事物的*?

20世纪以来,西方现代哲学的不同流派,仍在上述问题上继续有不同的见解。

我准备着重用科学事实来讨论上述问题。这一章讨论前三个问题,即:人能够认识世界吗?下一章讨论最后一个问题,即:人怎样认识世界?

二.世界可知与不可知的综合

康德的所谓“不可知”,决不是否定任何知识。他本人不但是哲学家,而且是一个很有成就的科学家。他早年提出的“宇宙起因”的学说,在天文学、宇宙学上有重要影响。因此,他不可能否定知识。他所谓的“不可知”是指对“物自体”,人不可能知道。那么,究竟什么是康德所讲的物自体呢?康德对于物自体的解释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东西,也即,灵魂、世界与上帝。

灵魂与上帝是属于宗教信仰的概念。康德的时代,*教在欧洲的影响还很深。他对灵魂与上帝,提出“不可知”的观点,这是一种婉转的拒绝。

至于世界,他指的是旧形而上学(特别是莱布尼茨-沃尔夫的思想体系)对于世界的一些抽象的、所谓的“绝对知识”。而他认为,绝对的、无条件的“绝对知识”,人不可能知道。

从这两方面讲,他的不可知论并没有错。灵魂与上帝的问题,我们不需要讨论。关于绝对知识,人类发展到今天,在哲学与科学上都没有寻找到所谓的绝对知识。黑格尔自以为他的哲学就是绝对知识,但很少有人承认。马克思的学说,有的马克思主义者可能认为已经是绝对真理,但马克思主义至今仍在不断地发展之中。自然科学是有极大的进步,自然科学的许多学说(如牛顿、爱因斯坦的物理学),全世界是公认的,但是不能说已经是绝对真理。自然科学还在不断地向前发展。

因此,康德的关于“不可知”的观点,是他对灵魂、上帝与绝对知识的否定,是他在哲学上的重要贡献,对人类的科学进步有深远影响。

康德的意见是人在感性与知性范围内,对世界是可知的。到了理性范围,人对物自体(灵魂、上帝、绝对知识)就不可知。康德所谓的“知性”与我们现在所谓的“理性”(即马克思主义所讲的理性)其实是一致的。而他所谓的理性,是属于一种绝对知识或者是一种信仰。

综合哲学在康德的思想的启发下,认为世界对于人的认识来说,是可知与不可知的综合。

从自然科学的发展史来看,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都是逐步深化的,从比较错误到比较正确,从所知不多到所知较多,逐步地向前发展。对自然界的完整的、完全正确的认识,即绝对知识,是人类的不懈追求,是人类的崇高目标。但这个目标事实上不可能达到。试想,一旦这个目标达到了,科学就将终止,人类也将不再有进步。

三.思维与存在的综合

与上述“可知”问题直接有关的另一个哲学上的争论焦点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应当说,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确实是近代(16-19世纪)哲学家讨论的中心问题。但是到了二十世纪,哲学家的兴趣已经转向,有的讨论人的生存问题(如存在主义),有的讨论语言与逻辑问题(如分析哲学),有的讨论非理性问题(如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等)。所以,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虽然重要,但不能说是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如果说,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是哲学的本体论问题,那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就是哲学的认识论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的核心,是思维与存在是否能够统一,也可以称为思想的客观性问题。亦就是说:人的思想是否能与客观世界相符合。

大体上有以下几种看法:

1.思想是外界世界的反映,思想如同镜子,镜子可以如实地、被动地反映外界事物。因此,思维与存在可以是一致的。这种看法被认为是旧唯物论的观点。

2.思想与精神先于世界而存在,世界万物按照思想的规律而运行。因此,思维必然与存在是一致的。这种看法被认为是唯心论的观点。黑格尔就是这种观点。

3.思想可以主动地、能动地反映世界,还可以通过实践,正确地反映世界,因此,思维可以与存在相一致。这种看法被认为是辩证唯物论的观点。

4.思维与存在不可能完全一致。这是休谟与康德等哲学家的看法。

以上几种观点在哲学史上争论很激烈,互相的批判也很尖锐。最后一种观点往往被批判为怀疑论或不可知论。而前三种观点,也有人批判为独断论。

综合哲学吸取以上各种观点的合理之处,提出以下观点:

思维与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一致的,但不可能完全一致。从长远来看,两者会趋向一致,但是仍会有差距。因此比较合理的说法是:思维与存在是综合的,而不是统一的。

以下主要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阐明这个问题。

1) 从自然界的性质来看

人类所面临的自然界,它的物质组成与运行规律,存在着高度的统一性。如星球之间的运转,均遵循万有引力定律;各种电磁现象均遵循麦克斯韦方程等。这种统一性有利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

但与此同时,自然界又有一些性质使人类不可能认识全部自然界。它们是:

①高度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拿人类自身来说,全世界的人有六十多亿,每个人都有十多万个基因,而每个人的基因组都不完全相同,每个基因都由几百到几千个碱基对组成。而人类仅仅是地球上无数生物的一种。如果要求搞清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个体的所有基因与碱基对的组成,由于工作量过分浩大,即使动员全世界的生物学家都来从事这项工作,也无法完成,并且也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因此,人类实际上不能全部了解生物界。

②自然界各种变化的随机性。由于许多事物的影响因子极多,它们的变化呈现极大的随机性。所谓随机性,就是人们无法全部掌握其规律的特性。大家最熟悉的就是每天的天气变化。一个地方的天气,受许多地方(近的与远的)的气压、气温、气流、地形、海陆等许多因子的影响。这些因子的变化,许多是随机性的,而天气是这许多随机因子的综合结果。气象学家有可能预测它的大致趋势,但是要求完全正确地预测较长时期的天气(例如几个月或一年的天气),可以认为是不可能的。

举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世界各国都有车祸问题。车祸的发生是随机性的,人们基本上不能完全正确地加以预测。

③自然界往往有一些突发性的变化,它们往往由一些偶然的因子而引发,人们不可能很早地预测,如火山爆发,地震、爆发性的疾病等。森林火灾可能由某个人的烟头而引发。

事实上,不能预测的事是很多的。每个人都不能预测自己的寿命,因为寿命受很多随机因子或突发事件所支配。。

2)从人类的认识能力来看

如果只是讨论日常生活的事物,思维与存在取得一致是可能的。再以一张桌子为例,我们眼睛见到的桌子,桌子的表象进入大脑。在我们的思维中,有桌子的概念,有桌子的大小、形状、颜色、功能等属性的认识。这些认识与桌子的实际属性,是有可能一致的。

但是宇宙的范围极为广袤,宇宙以天文单位与光年来表示距离。一个天文单位是 15000 万公里。太阳系的直径是 80 个天文单位,比地球要大 120万 倍。而银河系的直径是 10万 光年,60000 多天文单位,比太阳系要大 8000万倍。

2003年6月10日美国的“勇气号”探测器开始发射,2004年1月3日到达了火星,历时半年多。地球与火星的距离是4亿公里。按这个速度,探测器飞越一个光年,约需一万多年,远远超过人类的寿命。而探测器的感知能力又不可能完全代替人,加上人还有非理性的的认识能力。目前电子信息技术虽然相当发达,但是人不可能制造出完全与人一样的机器人,人类社会也不会允许这样做。要使人登上火星是可能的,但要使一个人随探测器飞渡一个光年,根本是不可能的。

3) 从人对自然的认识方法来看

从哥白尼、迦利略、牛顿以来,人类对于研究自然界所采用的科学方法取得很大成功。这种方法主要是:归纳法与演绎法相结合,或者说,观测、实验与理论假设相结合。

但是休谟已经深刻地指出,不管是归纳法或演绎法,都不能证明它们的结论的必然正确性。这个问题在第七章还要详细地讨论。

20世纪来,科学上较广泛采用的模型与验证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也只能更有效地认识自然,但是不可能保证模型的百分之百的正确性。

能够保证人类认识的百分之百正确性的科学方法,至今没有找到。从哲学、科学与逻辑学来说,看来是永远找不到的。

4)从自然科学发展的实践来看

16世纪以来,自然科学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但是,有哪一个科学原理的发现,能够称为已经完全穷尽了事物的真理呢?一个都没有。

1866年孟德尔提出遗传因子定律。1910年摩尔根提出基因学说。1953年沃森与克里克发表了DNA双螺旋结构的模型。至此,遗传的物质基础已经基本搞清。但是遗传学问题都清楚了吗?还差的很远。例如关于基因突变的规律问题、DNA与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问题等,都还没有完全搞清。可以认为,分子生物学才刚刚开始。

科学是没有止境的。人类的认识不会有终止的一天。

思维与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一致,但是不可能有完全的一致。

综合哲学的观点是:人类可以达到思维与存在的综合,而不可能达到思维与存在的完全统一。

我在本章中,提出人对于世界的认识是可知与不可知的综合,思维与存在只能是综合的,不可能完全统一的论点,首先是因为这是符合客观真实的。其次,只有这种认识才能为人们开辟不间断地寻求真理的道路;才能防止人们过于自信,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全部真理或绝对真理,实际上走上认识的迷途。

一个真正的自然科学家,或社会科学家,都不会说,他所掌握的已经是全部真理或绝对真理;也不会说,到他为止,对于事物的认识已经可以终止而不需要发展了。

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提出“摸着石头过河”的论点。对于这个论点,当时以至现在都有人不赞成。他们认为这个论点使改革开放没有明确的方向与方法,缺乏理论指导。其实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说是人类全新的事业,人们不可能有完全正确的认识。“摸着石头过河”指的是根据改革开放的实践,一步一步地认识改革开放事业的规律性。当然,在前进的过程中,人们需要学习与借鉴国外的有益的理论与经验,不断地总结自己实践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但是,要求一劳永逸地认识国家改革开放的全部真理,是不可能的。“摸着石头过河”是符合*一贯坚持的“实事求是”思想的。

四.客观事物与人类感知的综合

康德说:“我们只是在和自己的表象打交道;自在之物会是怎样,这完全越出了我们的知识范围之外。”(《纯粹理性批判》)。这种观点,被批评为不可知论。

但是,这种观点在哲学史中,经久不衰、源远流长。

本章第一小节中已经提到,中世纪的唯名论者就有这种思想,认为只有可以感知的个体才是实体。十七世纪的洛克认为一切观念都是来自经验。十九世纪的实证主义哲学家,都认为人的认识只能局限在经验范围之内。特别是二十世纪初的马赫,他认为,事物都是感觉或要素的复合体。

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批判马赫时指出,按照马赫等人的观点,“整个世界只不过是我的表象而已,……这是最纯粹的唯我论。”

一个似乎是错误的观点,居然有那么多重要的哲学家坚持它,使我们不得不认真地分析一下他们的思想。

这是一个认识论中深层次的问题。

首先,是否存在独立于人的感知(感性与知性)的客观事物?从人的常识来说,应当说,肯定是存在的。面前有一张桌子,我们闭了眼睛,看不见这张桌子,不能就说:这张桌子不存在。

再说,人的感性与知性都是人类的能力,而人类的起源只有约五百万年的时间。而地球的寿命约为46亿年。地球一千岁,人类才一岁。如果说,客观事物离开人的感知,就不存在。岂不是说,在人类诞生之前,地球就不存在吗?

不论从常识,从科学,从哲学来说,“独立于人的感知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这种说法,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可笑的。

那么,这些被批判的哲学家是真的认为在人的感知之外,客观事物不存在吗?

事实并非如此。

即使被人认为是最彻底的唯心论者的巴克莱,他也不是这样看法。他是主张:存在就是被感知与感知,事物都是感觉的组合。但是,他并没有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他说:“我并不否认我们借感官或反省所能理解的任何一个事物的存在。……他们都是真实地存在的。”

被列宁所批判的马赫是一个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非常重要的、成就卓著的物理学家。物理学上有一些科学名词,都冠以他的名字,如马赫数等。他提出:事物都是感觉或要素的复合体。

这种思想似乎很奇怪。但是在马赫的《感觉的分析》一书中,他处处提到“物体”、“事实”、“感性事实”、“事实的恒久性”等,说明他并不否认客观事物。马赫提出:“事物是感觉的复合体。”而“感觉”当然是人的感觉。马赫的时代,达尔文的进化论早已在世界流传(1859年初版)。作为一个学识广深的著名科学家,难道不知道在人类出现之前,早就有宇宙天体与地球的存在吗?

由此可以理解,所谓“人的认识只能局限在感知经验之内。”所谓“事物是感觉的复合体”,都不是指的事物本身,而是指人类对事物的认识。

康德说的:“我们只是在和自己的表象打交道。”说的是:人对事物的认识不能越出人的感知。而并不是:在人的感知之外,不存在客观事物。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命题。

这里也看出自然科学与哲学的不同之初。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本身;而哲学是研究“人—自然体系”。

如果将感知理解是“感性与知性(这里的知性就是一般所谓的理性)”,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不能越出人的感知”,这个论断无疑是正确的。是符合全部自然科学的事实的。自然科学中允许有假设,但假设必须得到实验事实或客观事实的验证,才是真理。而实验与客观事实都是可以感知的。以太学说、热素学说,最初提出时都风行一时,但是得不到任何可感知的实验事实的证实,因此,后来都被科学家否定。

洛克、康德都十分重视同时代的自然科学成就,实证主义哲学家更是以哲学与科学的联姻而著称,他们的认识论观点是符合科学的。

至于马赫的“物体是感觉或要素的复合体”,我是这样理解的:物体在客观上当然并不一定与感觉有关(桌子并不是一定要见到,才存在)。但是在人的大脑中,在人的意识中,物体并不是以物体本身的形式而存在。在人的大脑中,并没有一张真实的桌子(放都放不下)。那么,在人的大脑中,可以认为桌子是多种感觉(视觉、触觉等)的复合体。马赫为了要求将物理学与心理学统一起来,使“物”与“心”相结合,他提出“要素一元论”,认为物体从物理学与心理学两方面来看,都可以认为是“要素的复合体”。马赫说过:“这种观点对于物理与化学中那些人造的、假设的原子、分子来说,就格外适用。”这句话,我的理解是:原子、分子当时都还是科学上的假设,并不是已经证实的物体。那么,将它们们看成“要素的复合体”是合理的。马赫认为“要素的复合体”,既可以解释假设性的东西,也可以解释真实的物体。因此,可以成为从假设到真实的一个思想桥梁。

这是科学中一种思想方法。爱因斯坦在创建相对论时,从马赫的思想方法是有得益的。当然,马赫说:“物体是感觉的复合体”,这个提法只强调了感性,忽视了知性,忽视了:从感觉到事物的本质的寻求,有一定片面性。爱因斯坦晚年对于马赫的思想,也有所批评。

综合哲学的观点是:人的认识是客观事物与人类感知的综合。世界事物当然是独立于人类的认识而存在的,但是人对事物的认识不能超出人的感知。而人的感知又是感性与知性(即理性)的综合。人的认识有可能从感性知识深入到知性知识(即理性知识)。

如果认为人的认识可以超出人的感知,那么,最终只能是背离科学,而进入宗教或迷信的领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6 00:08

个人认为人类是无法真正地认识世界,简单的说人类还不能理解物质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的它的最根本,宇宙有多大,物质最小单位的组成部分的组成部分的组成部分……的组成部分有没有最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6 00:08

人类认识世界需要一个过程,从原始社会到今天,人类已经有了进步,如果没有这个过程,比如说一个婴儿,他刚出生就知道一切,那么他的生命还有什么意思,一个人是这样,整个人类也是这样。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6 00:09

因为人类就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人在世界之中而不在世界之外,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6 00:09

不是人类不想认识这个世界,而是认识这个世界又有什么好,我们本就来得不明,又为什么要追求问题的本质,不是我们不想,或是不能,只是不愿。还是快快乐乐的在这里好好的生活吧!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说课包括哪些方面 说课内容包括()。 如何在手机百度上删除对话记录? 结核病是什么样的疾病? 曹丕17岁得了肺痨,明知自己命不长久,还要强争王位,是不是很自私呢?_百... 古代小说常出现的病名 急求一篇"生活小窍门"(500字)的作文 至今最有什么小妙招 健康的戒烟方法 笔记本电池锁死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如何正确理解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 我是不是从一开始就不该来到这个世界上? 如何投诉京东商城? 一定要活的精彩,不要跟世界赌气,因为这个世界根本就不认识你,这句话是谁说的? 该如何正确认知自己、认知世界? 我想在京东商城里面投诉,但是找不到这个投诉点。在哪里呢? 关于做梦的谚语 一句有个性的工作宣言 梦想名人名言 追逐梦想努力奋斗的句子 正能量的句子有哪些? 关于梦想的格言 关于梦想的名言警句 不要向这个世界认输,因为你还有梦想。 梦想名句经典 黄雪连的笔画是多少? 视频剪辑好学吗??? 雪人?多少笔画 做视频剪辑怎么样?有没有前景 视频剪辑的工作怎么样? 站在局外 带着客观,才能看清这世界? 怎么看待“不要把这个世界让给你鄙视的人”这句话? 如何认识世界 我们如何认识这个世界 大象无形,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又怎能不是盲人摸象? 怎么查自己的绑定了哪个手机号 有怎么查到注册用的手机号 怎样查相对应的手机号? 如何查绑定的手机号码 有没有办法通过查询手机号 有没有办法通过查询手机号 微信好友资料里没有手机号,怎么用查到手机号? 怎么查微信以前绑定的手机号? 吉林省广瀛公路勘察设计有限公司怎么样? 一个人屹立的近义词 矗立,耸立,屹立,肃立,挺立和站立有什么不同之处,用在什么地方?和他们的近义词是什么,谢谢 比特币概念股哪些值得关注 比特币价格翻倍暴涨,比特币概念股有哪些 比特币暴涨的原因是什么 三只新三板“比特币概念股”还能等来机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