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03 18:3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10 03:33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几阵箫声山店远,一鞭柳色酒旗多”;
“添君风雪三更梦,老我江湖十载灯”;
“别后相思空一水,重来回首已三生”;
“多时掩幔留香住,依旧窥人有燕来”;
“云浮万里伤心色,风送千秋变徵声”;
“心如莲子常含苦,愁似春蚕未断丝”;
“事有难言天似海,魂应尽化月如烟”;
“小草于人有同命,远山对我各惊秋”;
“地无一片登临处,天送满城风雨来”;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
佳句来袭,目不暇给。这些诗句出自清朝大诗人黄仲则。
1,
早年间,单位一同事喜欢黄仲则的诗,时不时几句诗脱口而出,听着,感觉句句精彩,于是买来一本《黄仲则诗选》翻看,最亮眼处便是佳句迭出,正在回味上一首里的妙句,下一首里又来了,有看不过来的感觉,这种感觉只在杜甫、李商隐的诗里才有。
黄仲则叫黄景仁,字汉镛,又字仲则,江苏武进人,清朝大诗人,人称“乾隆年间第一人”。有清一代,论者称他的诗是“诗人之诗”,以区别“文人之诗”。因才学所限,我也没看出来“诗人之诗”和“文人之诗”有何大的不同,或许当时诗坛由沈德潜等人提倡的“格调”“肌理”之说盛行,讲究以学问为诗。黄仲则自称是北宋黄庭坚的后代,但似乎没受到祖上多大影响,他写诗强调性灵,随心所欲。“诗人之诗”或许是这么来的?
要说古代哪个大诗人一辈子穷困潦倒,还真不多见,一生中总能有几天得意吧。但黄仲则的一生还真是困顿不堪,没过几天舒坦日子。
黄仲则4岁时父亲病逝。在他成年之前,祖父、祖母、兄长也相继去世。家无余财,又没有谁可依靠,一切全仗自己。
从17岁开始,他四方谋生以奉养家人,足迹遍及苏浙皖湘,这期间,应过乡试、当过幕宾,仕途不顺。
黄仲则一生最快乐的日子,是在安徽学政朱筠的府里当幕宾。这朱筠是管教育的,自然爱惜人才,他曾不无炫耀地说“得黄、洪(洪亮吉)二生,其才如龙泉、太阿,皆万人敌”。
有*赏识,日子自然好过,黄仲则常跟随朱筠走动,也少不了登山游水。但依附于人毕竟不是黄仲则的追求,何况这样的生活仅仅过了两年,朱筠就因过失被降*调用,乾隆爱其才,让进京当了翰林院编修,黄仲则却失去了依靠。
乾隆四十一年,27岁的黄仲则应乾隆东巡召试,被取为二等,授武英殿书签官。在京城当个芝麻绿豆官,发财就别想了,甚至过日子都挺难。他虽把老母和家人接到京城,但要靠举债度日,这日子咋过?三年后,他又把母亲和家人送回老家,自己继续漂泊,寻找机会。
乾隆四十六年,32岁的黄仲则到西安,拜访陕西巡抚毕沅。毕沅惊叹他的才华,助他当县丞。第二年,好消息来了,他奉命到吏部等待任官。这种候选,就是有了空缺,才可能有机会,但毕竟是希望。然而,任命没等来,却等来了债主的*迫。
走投无路了,黄仲则*抱病前往西安找寻出路。跋涉太行山,一路过于艰辛,到达山西解州(今属运城)时病发,在运城河东盐运使沈业富的官署中去世,年仅34岁。
生活窘迫,仕途坎坷,所以他的诗“多艰辛句”:
“驿路成倾盖,霜天各敞裘。萧萧词客鬓,几度异乡秋”;
“乎风乎雨春愁客,乍暖乍寒天病人”;
“天涯飞絮归何处?不到登楼也怆神”;
“出门欲脱青衫典,先道酒痕非泪痕”;
“病马依人同失路,冷蝉似我只吞声”;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
……
看他的诗,总能感到一个孤独落寞的背影在眼前。
2,
黄仲则是个神童,9岁时就能写出“江头一夜雨,楼上五更寒”这样的诗句,16岁时更是在三千人中取得童子试第一名,看似前途大好。
读书人家的孩子,少年时大都立了志向,黄仲则也不例外。他18岁时作《少年行》,建功立业的渴望挡不住:
男儿作健向沙场,
自爱登台不望乡。
太白高高天尺五,
宝刀明月共辉光。
这首诗写得意气风发、慷慨激昂,对未来满怀憧憬。毕竟才18岁,血气方刚,仕途的艰辛、世间的苦难还没有更深的体会。
仅一年后,黄仲则第一次参加乡试,却名落孙山,留诗一首,即《杂感》:
仙佛茫茫两未成,
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
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
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
春鸟秋虫自作声。
这次考试是他迈向仕途和功名的第一步,即遭打击,写下孤愤之诗。他一生穷愁,却傲岸不群,很多人他都看不起,即所谓“十有九人堪白眼”。这首诗里有孤愤,也有调侃,或许他以为初次受挫后会好起来,哪想到这只是一系列挫折的开始。于是,在读者看来,这首诗竟奠定了他一生诗作的基调。
事实也如此。接下来,他多次应乡试,却屡屡落第,始终没有考上举人,更别说进士了,终其一生还只是个秀才。
黄仲则科考之路奇难。按说,以他的才华,又逢所谓“乾隆盛世”,不该啊。看他的《和仇丽亭》(五首选一),就明白了:
多君怜我坐诗穷,
襆被萧条囊橐空。
手指孤云向君说,
卷舒久已任秋风。
这组诗是黄仲则和杭州名士仇丽亭(仇养正)的唱和之作。在诗里,他感谢仇名士对自己因为写诗而耽误功名导致生活困顿的理解和同情,但面对人生之路,他却微笑着表明自己的态度:“手指孤云向君说,卷舒久已任秋风!”——手指天空云朵对仇丽亭说,我就像这片浮云,聚散曲伸,一任秋风。“孤云”既漂泊又高洁,茫茫大地似无立足之地,但万里长空却任我自由驰骋,哪管他秋风骤起。孤高的品格和旷荡的心胸,跃然纸上。
乾隆年间,考据之学盛行,文人写文章都要引经据典,而黄仲则不以为然,只攻诗词,这如何能中举?
3,
羁旅中的荒村野店,漂泊时的怀乡思亲,离别时对老母的愧疚,寂寞途中的故人偶遇,孤独中怅惘,困顿中的调侃与无奈……在黄仲则的诗里屡有展现。
某个春夜,钟声传来,夹杂在春雨里,忽远忽近,勾起诗人的乡思,于是作《春夜闻钟》:
近郭无僧寺,
钟声何处风?
短长乡梦外,
断续雨丝中。
芳草远逾远,
小楼空更空。
不堪沈听寂,
天半又归鸿。
这首诗是诗人21岁时所写,但已不见少年的意气风发,而是惆怅满满。
春夜有愁苦,秋夜就更甚了,如《旅夜》:
天高野旷肃孤清,
落木萧萧旅梦惊。
病马依人同失路,
冷蝉似我只吞声。
荒城月出夜逾悄,
小阁灯残水忽明。
一卧沧江时节改,
深杯柏叶为谁倾。
诗人以“病马”“冷蝉”自比,感叹前途渺茫,其愤怒与凄凉,皆在诗中。本是千里马,现在成了病马。虽是病马,却仍有千里志向,但年华蹉跎、怀才不遇才是现实。蝉本高洁,一如自己的品行,不肯同流。但蝉这种小虫在古人眼里是“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骆宾王诗),短暂的生命随秋风而去,也是悲剧角色。
他乡遇故人,本应高兴,但他心仍酸楚,如《遇王大邦誉》:
不是逢摇落,
谁知宋玉愁。
及关方浩叹,
出峡又扁舟。
驿路成倾盖,
霜天各敝裘。
萧萧词客鬓,
几度异乡秋。
他乡遇到故人王邦誉,又值草木凋零的秋天,想到自己的坎坷,心中戚戚。
《别老母》是黄仲则的名作,仅仅28个字,就写出了辞别母亲即将远行的复杂心情:
寒帏拜母河梁去,
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
此时有子不如无。
当时,黄仲则要去找安徽学政朱筠,在他手下谋个差事,养家糊口要紧啊。春节刚过,还没到正月十五,这个时候就出远门了,他也觉得不合适,所以写了首诗。诗里先写母亲对辛苦奔波在外的儿子的惦念,再写对孤独居家的母亲的深深愧疚。诗之凄苦,同类的不多。
长年奔波在外,最怕生病。有一次,黄仲则从杭州坐船取道江西赴湖南,途中生病,作诗二首《途中遘病颇剧怆然作诗》,我们看其中一首:
摇曳身随百丈牵,
短檠孤照病无眠。
去家已过三千里,
堕地今将二十年。
事有难言天似海,
魂应尽化月如烟。
调糜量水人谁在,
况值倾囊无一钱。
好惨,卧病在床,连个熬药端汤递水的人都没有,何况自己已身无分文(调糜量水人谁在,况值倾囊无一钱),个中艰难,旁人不易理解。
奔波在外,时时感伤。在家里是不是就快乐了?也不一定。有一年重阳,黄仲则在武进家中,佳节来临,感慨尤多,他作《重九夜偶成》:
悲秋容易到重阳,
节物相催黯自伤。
有酒有花翻寂寞,
不风不雨倍凄凉。
依依水郭人如雁,
恋恋寒衣月似霜。
差喜衰亲话真切,
一灯滋味异他乡。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黄仲则在江南乡试(考举人),没考上,写《重九后十日醉中次钱企卢韵赠别》(四首),选其中一首如下:
痛饮狂歌负半生,
诗书击剑两无成。
风尘久已轻词客,
意气犹堪张酒兵。
霜满街头狂拓戟,
月寒花底醉调筝。
谁能了得吾侪事,
莫羡悠悠世上名。
黄仲则和钱企卢是同乡,他们一起参加了这次考试,也一同落榜。他以诗赠别钱企卢,借以发感慨事业无成之感慨。
黄仲则的组诗《都门秋思》(四首)很有名,作于乾隆四十三年。三年前,他入京召试,谋了个小差事,后来把家也搬来,租个房子。但仕途上不能再进一步,生活很是困顿。感慨四年来的京城生活一无是处,作《都门秋思》。选其三,看看他的心态:
五剧车声隐若雷,
北邙惟见冢千堆。
夕阳劝客登楼去,
山色将秋绕郭来。
寒甚更无修竹倚,
愁多思买白杨栽。
全家都在风声里,
九月衣裳未剪裁。
都市繁华,豪门车马,终究会成冢中枯骨。夕阳残照,大地衰秋,人生惆怅。修竹、白杨,更显清冷与萧瑟。秋风趋紧,自家寒衣未备,困顿之极,悲不自胜,诗人的无助尽在眼前。
4,
黄仲则有不少恋情诗,缠绵悱恻,感人至深,但惆怅、失落、感伤是基调。
他17岁时离家外出求学,住在姑姑家,和姑姑的女儿(一说婢女)两情相悦,私定终身。后来他远行参加科举考试,但万没想到,姑姑迫于生计,将女孩许嫁他人。他的恋情诗,大多由此引发。
他写过四首《感旧》,看其二:
唤起窗前尚宿酲,
啼鹃催去又声声。
丹青旧誓相如札,
禅榻经时杜牧情。
别后相思空一水,
重来回首已三生。
云阶月地依然在,
细逐空香百遍行。
其四
从此音尘各悄然,
春山如黛草如烟。
泪添吴苑三更雨,
恨惹邮亭一夜眠。
讵有青乌缄别句?
聊将锦瑟记流年。
他时脱便微之过,
百转千回祇自怜。
十六首《绮怀》是黄仲则模仿李商隐的《无题》而作。他听说初恋女孩嫁人并已育有一子,伤怀之中赋《绮怀》,传颂一时。诗里笼罩着陆游词“山盟虽在,锦书难托”的感伤,难以释怀。选两首看看:
其七
自送云軿别玉容,
泥愁如梦未惺忪。
仙人北烛空凝盼,
太岁东方已绝踪。
检点相思灰一寸,
抛离密约锦千重。
何须更说蓬山远,
一角屏山便不逢。
其十五
几回花下坐吹箫,
银汉红墙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
为谁风露立中宵。
缠绵思尽抽残茧,
宛转心伤剥后蕉。
三五年时三五月,
可怜杯酒不曾消。
《秋夕》也是一首情诗,所怀之人可能还是那位女子。羡慕织女牛郎尚能一年一次能渡桥相会,我为了谁在寒风冷露中伫立多时?凄苦之情催人泪下:
桂堂寂寂漏声迟,
一种秋怀两地知。
羡尔女牛逢隔岁,
为谁风露立多时?
心如莲子常含苦,
愁似春蚕未断丝。
判逐幽兰共颓化,
此生无分了相思。
李商隐喜欢用典,有些诗晦涩难解,黄仲则的爱情诗简单明了,也少华词丽句,更显得真挚清纯,但伤感、苦涩是一样的。
5,
黄仲则于诗歌,各体皆佳,歌行、律诗、绝句,都有不少上品,这非常不容易。
黄仲则的诗被人认为“愁苦辛酸”,其实,他的很多古体诗“常具幽并豪侠气”,颇得太白真传。那年,安徽学政朱筠带众幕宾和好友登采石矶太白楼,以诗会友。座中黄仲则年纪最小,即兴赋七言长诗《笥河先生偕宴太白歌醉中作歌》,举座皆惊。这本是应酬之诗,却写得气韵高雅、洋洋洒洒,三百字的长诗,处处神来之笔,被大家誉为“诗仙复生”,一时洛阳纸贵。前后《观潮行》两首也是七言古诗,大气磅礴、激昂澎湃、淋漓酣畅,袁枚评为“看潮七古冠钱塘”。
诸多体裁中,黄仲则尤擅七律。他的《两当轩集》里有诗1180首,其中七律就有348首。他在诗里说:“一身未遇庸非福,半世能狂亦可哀”,既概括了其一生,也是他的七律的诗格:沉郁顿挫、悲怆苍凉,但仍兼神采飞扬。
黄仲则一生写了两千多首诗,但《两当轩集》里只有诗1180首,而我手头这本《黄仲则诗选》仅收录了两百首,读之如管窥。即便如此,选本所选大多为他的代表作,对其诗迹也能勉强了解个大概。
黄仲则为诗而生。18岁时,他和洪亮吉结为好友。当时洪亮吉有汉魏乐府诗集,黄仲则没见过,一读即入迷。两人一起拟古作诗,自得其乐。仅一个月,黄仲则的造诣就超过了学诗好几年的洪亮吉。洪亮吉不得不承认,写诗要有奇特的才能,和学问大小无关。
有人说,黄仲则是诗的天才,为诗而生,可惜生错了时代。我倒是觉得,他用自己穷困、短暂的一生,活出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