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02 09:2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1:37
晚清白话运动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所掀起的*上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一翼,它为“五四”文学*的兴起作了一定的准备,不论是白话主张或者是文体形式改革都同“五四”新文*动联系着。他们许多人抱着改革文学的志愿,在散文方面的成绩只是把古文变浅近了,把应用的范围也更推广了;在韵文方面,他们也曾有“诗界*”的志愿。黄遵宪提出的“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既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五千年后人,惊为古烂斑”是诗界*的一种宣言;梁启超提倡浅易畅达的“新文体”,说“俗语文体之流行,实文学进步之大关键”;裘廷梁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提出“崇白话而废文言”口号的人。在这些白话文主张的指导下,于一定的地区范围内掀起一场白话文运动,涌现出一批白话报纸、白话书籍、白话小说。仅白话报就有:无锡白话报、杭州白话报、苏州白话报、宁波白话报、国民白话报、上海新中国白话报、安徽白话报、长沙演说通俗报、江西新白话报等;白话小说据阿英估计约一千五百种以上。“五四”文学*的倡导者胡适、陈独秀都受过晚清白话狂潮的影响,并写过白话文。可见“五四”新文*动特别是在语言形式的改革方面是继承了晚清白话文运动的某些传统,这是它们之间的主要联系。但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局限,晚清白话运动同“五四”新文*动相比,有着明显的区别: 其一,无论是康梁还是黄遵宪等,虽然都有改革文学的志愿,但是他们没有人明明白白地主张白话文学,更没有明确地具体地提出以白话文学取代文言文正宗地位的口号和措施,并且谁也没有下决心要在创作实践中完全脱弃文言而将白话作为文学的唯一利器。 其二,他们的白话主张的最大局限是把社会的人分作两部分,一部分上等社会的人可以做古文古诗,虽然文言难懂也无妨,信守“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学而优则仕”的士大夫阶级的道路;另一部分则是下等社会的“小百姓”,因念其“无知无识,故降格作点通俗的文章给他们看”,表现出贵族老爷的态度。 其三,由于他们没有认识到白话不单是“开通民智”的工具,白话乃是创造中国文学的唯一工具,所以他们只承认古文难懂,但并未老老实实地攻击古文的权威,认他做死文学,而大都采取文言文和白话文并存的妥协态度。 其四,他们虽然在一定的范围内展开了白话运动,但因白话文主张的局限性,未能在整个社会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运动,给僵死的文言以致命的打击;而五四白话文*动不仅形成了壮阔的新文*动,正式为古文发了讣告,而且通过文*动、国语运动,实现了以白话取代文言的正宗地位的历史使命,表现了“五四”新文*动的彻底性。 其五,他们虽然也提出了“诗界*”、“小说界*”的口号,并取得一定成绩;但诗界、小说界的*都不彻底,并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局面,仅就文体改革来看,旧诗的格律尚未突破,诗体也没有获得真正的解放,小说仍沿袭程式化的章回体;“五四”文学*,不仅先从诗歌领域打开缺口,废除旧诗格律,使诗体获得大解放,创造出真正的白话新诗,而且在小说革新方面也取得重大成就,彻底打破了旧小说体裁的程式化,根据表现内容的需要,创造出现代的新小说,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六,他们提出的白话文主张,大都同其“保皇”、“保圣教”的*立场联系在一起;而“五四”时期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开展新文*动,是立足于*民主主义立场,为着更有效地宣传“科学”与“民主”为核心的新思潮,宣传马列主义,以适应彻底*孔家店、反帝爱国斗争的*需要,为“五四”开始的新民主主义*服务的。